王霞麗
摘要:目的 探究個體化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麻疹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我院2019年5月~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對照組同時接受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接受個體化護理+健康教育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3%,較對照組20.93%低(P<0.05)。護理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SF-36)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 對麻疹患者應用個體化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可縮短癥狀消退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麻疹;個體化護理;健康教育
麻疹為臨床常見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發熱、上呼吸道炎癥、皮膚紅色斑丘疹、眼結膜炎等癥狀,易并發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肝功能損傷等并發癥,重癥者死亡率較高,因此需加強護理干預,增強療效,改善患者預后[1~2]。受患者癥狀不適感、治療效果焦慮感等因素影響,常規護理干預難以滿足患者護理需求[3]。健康教育為護理干預關鍵關節,可提升患者相關知識認知水平,提升其對疾病護理重視程度及護理依從性。但受患者疾病程度、自我護理能力、情緒狀態等因素影響,單純實施健康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個體化護理指以患者個體特征實施的護理干預,可滿足不同患者臨床護理需求,提升護理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個體化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麻疹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我院2019年5月~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18~71歲、平均(54.34±3.49)歲,病程4 h~4 d、平均(2.03±0.12)d。觀察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18~72歲、平均(55.01±4.12)歲,病程1~5 d、平均(2.09±0.19)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臨床表現、血清麻疹抗體診斷確診;伴發熱、胃腸道癥狀、骨骼疾病(關節痛、背部痛)、眼部疼痛等癥狀;患者精神狀態正常,可配合完成研究;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合并既往消化功能障礙性疾病;研究期間失訪。
1.3 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護理:環境方面,空氣紫外線消毒(30 min/次,2次/d),消毒過程覆蓋患者皮膚,患者常規隔離,室內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光線柔和;癥狀護理方面,及時清理眼周分泌物,囑患者急性期清淡飲食,恢復期高蛋白飲食,增加飲水量,保持皮膚干燥,囑其穿著寬松、透氣衣物,以減少患者皮膚黏膜損傷;體溫超過38.5℃時遵醫囑予以退熱藥物治療,遵醫囑檢測肝功能。
1.3.1 對照組給予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發放健康指導手冊,講解麻疹發生原因、可能的并發癥,耐心解答患者疑問;日常護理中,介紹不同護理治療目的及方法,指導其正確自我護理方法,提升患者疾病認知程度。
1.3.2 觀察組給予個體化護理+健康教育
(1)個體化健康教育:結合患者文化水平、年齡、理解能力等制定個體化健康教育方案,并利用圖片、視頻資料等進行健康教育;在不同知識重點講解后,主動詢問患者理解情況,并著重點再次講解,以提升患者對相關知識理解能力。
(2)個體化情緒護理:結合患者麻疹嚴重程度、溝通期間表情變化、患者及家屬主訴,了解患者目前情緒狀態,并實施個體化情緒管理。①情感分離:囑患者舒適體位,閉眼,仔細辨別感受自身心跳、呼吸、皮膚感受、骨骼肌感受等,將感受與自身情感分開,使其客觀看待不適感,減少應激情緒;②情感宣泄:與患者共同找到情緒宣泄方法,包括做手工分散注意力、唱歌情感宣泄、與他人傾訴等,排解不良情緒;③情緒穩定:叮囑家屬在增加患者情感支持基礎上,創造夜間舒適的睡眠環境,包括調整光線、床頭放檸檬或橘子皮散發天然果香、適當降低室內溫度(22℃~24℃)避免出汗,以保證其睡眠舒適感,維持內分泌及情緒穩定。
(3)個體化飲食護理:結合患者喜好,共同制定飲食計劃。將飲食細化至種類、食用量,并以24 h為時間單位制定飲食計劃表,囑家屬監督,以提升患者飲食依從性;對于食欲較差、惡心嘔吐頻繁者,囑家屬準備新鮮果蔬汁以補充電解質,必要時應用靜脈營養支持。
(4)個體化骨骼肌護理:后背、關節不適者,叮囑避免用力捶打、抓撓,以免發生感染;取38℃~40℃(以患者舒適度為宜)溫水浸泡的毛巾,擰干,敷于患者疼痛位置,熱敷3~5 min;取下毛巾后,自然晾干,對患者局部皮膚表面輕輕按揉(3~5 min),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不適感。后背明顯疼痛者,指導其以深呼吸、俯臥等方式緩解背部壓力,同時囑患者閉眼,對其頭部梳理按摩,以緩解肌肉緊張狀態,分散對骨骼肌疼痛注意力。
(5)個體化體溫管理:體溫38.5℃時,叮囑患者避免穿著過多影響散熱;38.5℃以上時,應用溫水擦拭額頭物理降溫,必要時遵醫囑應用退熱藥物。但在出疹期慎用退熱者,避免出汗過多增加創面感染。
(6)個體化黏膜護理:無畏光者無須改變室內光線,明顯畏光者結合光線需求調整室內光亮強度;及時清除鼻痂,鼻腔黏膜干燥者予以霧化吸入干預,保持鼻腔濕潤;用餐前后生理鹽水漱口,黏膜明顯紅腫者予以2%硼酸溶液含漱,出現黏膜潰瘍者以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癥狀消退時間,包括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消退、關節及腰背部疼痛消退、胃腸道癥狀消失。(2)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3)隨訪14 d,比較兩組生活質量,以SF-36(簡易生活質量量表)[4]進行評估,共8個維度,將總分轉化為百分制,分數高表示生活質量好。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皮疹消退時間、關節及腰背部疼痛消退時間、胃腸道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3%,低于對照組的20.9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麻疹傳染性極強,且目前該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發病后需加強護理干預,以緩解患者痛苦感受[5]。在此基礎上需實施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疾病自我護理重視程度,以保證護理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但受患者護理需求差異化影響,常規健康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
個體化護理可更好地滿足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且在個體化護理下實施健康教育可滿足不同認知水平患者認知需求,提升健康教育質量;同時在其他護理內容中增加個體化護理干預,可全面滿足患者心理、生理護理需求,提升護理效果,改善患者預后[6]。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3%,較對照組20.93%低(P<0.05)。護理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SF-36)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實施個體化護理能夠將護理內容與患者實際護理愿望相結合,在提升不同認知能力患者相關知識理解效果的基礎上,通過阻斷負性情緒來源、增強營養支持、減輕疼痛及不適感等護理干預,穩定情緒狀態,提升應激情緒管理能力,保持營養狀態穩定,增強免疫能力,控制炎癥反應,縮短癥狀消失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正常社會生活,提升生活質量[7~8]。
綜上,對麻疹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可縮短癥狀消失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惠娟,趙玉倩,田娟,等.麻疹住院患兒家長對麻疹相關知識知曉狀況及護理措施[J].醫學動物防制,2021,37(1):41-44.
[2]沈靜雯,潘金花,王穎,等.中國2001~2016年麻疹發病率時空分布特征[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1,42(4):608-612.
[3]肖紅月.個性化全程護理對麻疹合并重癥肺炎患兒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7):1334-1335.
[4]盧敏輝,張清,徐鵬慧,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及其與臨床指標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9,8(2):150-154.
[5]張淼.麻疹合并支氣管肺炎患者采取呼吸道康復指導的意義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1):230-231.
[6]龔蕾,張利漫,范春紅.成人麻疹患者的臨床觀察和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3):48,54.
[7]侯艷麗.優質化護理在預防麻疹患者并發癥中的效果探討[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3):29-30.
[8]崔波.麻疹患者采用全面優質護理控制并發癥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1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