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仕軍
摘要:運用中醫的整體觀念,陰陽五行,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對慢性胃炎進行辯病辯證分型診治。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對慢性胃炎進行綜合辯病辯證分析得出中醫的辯病辯證診斷,根據不同的證型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和方藥進行辯證施治。同時治未病也是中醫的一大特點。
關鍵詞:慢性胃炎? 中醫辨證? 治療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或萎縮性病變。其病理變化多局限于胃粘膜層,病變實質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種致病因子的經常反復的侵襲,胃粘膜發生再生改造,最后可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并可伴有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組織學病變。本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約占門診接受胃鏡檢查病人的80%——90%。本病缺乏特異性的癥狀和體征,且癥狀輕重與胃鏡所見的病變程度往往不一致。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多表現為:飯后胃脘部腹部疼痛不適,暖氣、食欲減退、泛酸、燒心、嘔吐、惡心或消瘦、盆血、腹瀉等。
1. 中醫對慢性胃炎的認識
中醫無“慢性胃炎”的稱謂,西醫的慢性胃炎相當于中醫的“胃脘痛”、“痞滿”、“吐酸”、“嘈雜”、“納呆”等病癥。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可由寒邪入侵、熱邪阻滯、飲食不節、饑飽不均、過食辛辣、酒酪肥甘、胃氣受傷或情緒不和,肝氣不舒,以致胃氣失和,氣機不暢,氣滯而血瘀,久則脾胃氣虛,進而陽虛生寒或氣陰兩傷,陰液虧損所致。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喜潤惡燥、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與水濕,喜燥而惡濕,胃氣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主升,水谷精微得以輸布全身,肝主疏泄,脾胃得肝的疏泄,其升降正常,肝為脾散精,疏泄膽汁以助消化,條達情志以疏暢氣機,脾胃肝相互資生,相互影響。若肝失疏泄,則橫逆犯胃克脾,脾胃受損,運化失司,肝失滋養而疏泄失調。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療重在使脾、胃、肝三者功能恢復協調,以求達治療目的。
2. 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
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部分慢性胃炎病例進行綜合歸納分析,主要有:(1)寒邪客胃型;(2)飲食停滯型;(3)肝氣犯胃型;(4)肝胃郁熱型;(5)脾胃濕熱型;(6)瘀血停滯型;(7)胃陰虧虛型;(8)脾胃虛寒型。
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首先必須分清寒、熱、虛實。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現分別概述如下:
(1)寒邪客胃型慢性胃炎:癥見:胃脘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痛增,舌淡苔薄白,脈弦緊。治宜散寒止痛。宜用局部溫熨、生姜紅糖湯、良附丸等方加減治療。方藥:高良姜6g、香附子9g、吳茱萸5g、陳皮9g、紫蘇葉9g、甘草6g、胡椒4g、枳實9g、山楂15g、神曲15g、雞內金10g、半夏6g、生姜9g等中藥隨證配伍。
(2)飲食停滯型慢性胃炎:癥見:胃脘部、腹部脹滿不適,噯腐吞酸或吐食,或失氣后痛減,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宜用保和丸、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加減治療。方藥:山楂15g、神曲15g、萊菔子10g、半夏6g、陳皮9g、茯苓15g、連翹15g、枳實9g、砂仁6g、檳榔8g、木香6g、香附9g、厚樸10g、白芍15g、大黃6g、芒硝8g等中藥隨證加減配伍。
(3)肝氣犯胃型慢性胃炎:癥見:胃脘部脹痛,攻撐連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脈沉弦。治宜疏肝理氣止痛。宜用柴胡疏肝散、沉香降氣散等加減治療。方藥:柴胡9g、白芍15g、川芎9g、香附9g、陳皮9g、枳殼9g、甘草3g、郁金9g、青皮12g、木香6g、川楝子9g、延胡索10g、沉香5g、旋復花6g、砂仁6g、白蒺藜4g、綠萼梅5g、降香5g等中藥隨證加減配伍治療。
(4)肝胃郁熱型慢性胃炎:癥見:胃脘灼痛熱勢,煩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瀉熱和胃。宜用化肝煎、左金丸加減治療。方藥:陳皮9g、青皮9g、白芍15g、丹皮12g、山梔10g、黃連10g、吳茱萸8g、香櫞6g、佛手6g、綠萼梅5g等中藥隨證配伍治療。
(5)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癥見:胃腕熱,得涼則減,得熱則重,口干口苦口膩喜冷飲。口臭不爽,時有頭重如裹,全身困圈不適,口舌生瘡,大便秘積,腑行不暢,舌質紅,苔黃少津,脈濡滑數。治宜:清胃瀉熱利濕,和中止痛。宜用瀉心湯合金鈴子散加減治療。方藥:玄胡10g、黃芩10g、黃連10g、霍香10g、佩蘭10g、黃柏12g、大黃6g、金鈴子15g、蒲公英6g、銀花6g、連翹6g、虎仗5g等隨證配伍治療。
(6)瘀血停滯型慢性胃炎:癥見:胃脘疼痛、痛有定處而拒按或痛有針刺感或吐血、便血、舌質紫黯、脈澀。治宜失笑散、丹參飲、調營斂肝飲、黃土湯、歸脾湯等辨癥虛實治療。方藥:五靈脂10g、丹參15g、大黃9g、甘草3g、當歸15g、川芎15g、阿膠15g、枸杞子12g、五味子3g、棗仁6g、茯神6g、三七10g、白芨10g、灶心土15g、地黃15g、白術12g、炮附子、黨參30g、黃芪30g、龍眼肉10g、木香9g、遠志6g、大棗12g等中藥隨證加減配伍治療。
(7)胃陰虧虛型慢性胃炎:癥見:胃脘隱隱作痛、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細沉。治宜養陰益胃。宜用一貫煎、芍藥甘草湯、左金丸等隨證加減治療。方藥:沙參15g、麥冬12g、生地12g、枸杞子12g、當歸、川楝子6g、白芍15、甘草3g、香椽6g、佛手6g、綠萼梅5g、黃連6g、吳茱萸5g等中藥隨證配伍治療。
(8)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癥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遲緩。治宜:溫中健脾。宜用:黃芪建中湯、大建中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等隨證加減治療。方藥:黃芪30g、白芍15g、桂枝9g、炙甘草8g、生姜8g、大棗12g、飴糖15g、吳茱萸5g、瓦楞子5g、干姜10g、陳皮6g、半夏6g、茯苓15g、椒目5g、防己5g等中藥隨證配伍治療。
3.中醫診斷疾病必須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核心,以陰陽五行、病因、病機為其指導思想,強調必須以人為本,因人而異,臨床辯病辨癥治療。同時,未病先防也是中醫的一大特點。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通過臨床實踐證明:中醫對慢性胃炎有著西醫不可比擬的防治作用,但是必須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收集臨床資料,分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辯證準確,方可施治,合理配伍,才能在臨床上發揮中醫藥特有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危北海.中醫脾胃學說應用研究。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3:194
2.徐珊.論慢性胃炎氣陰兩虛證.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97;21(2):2
3.唐旭東:慢性萎縮性胃炎血瘀病機與治療方法討論.中醫雜志 1998:39(11):687
4.李錦川,衛亞敏,鄭憲華.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治療350例臨床分析.河南中醫藥學報 1996; 11(5):46
5.任宏義,牛靈地,魯光華等.萎縮性胃炎中醫證型與胃粘膜活檢對比觀察.中醫雜志 1992;33(8):41
6.鄭嘉崗,盧林耿,斷艷霞等.慢性胃炎與微觀辯證分型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中醫雜志 2000;41(8):490
7.李燦東,高碧珍,蘭啟防等.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舌象與細胞凋亡的相關性研究.中醫雜志 2003;44(1);55
19475007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