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娜
摘要: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了更高的教學要求。為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應當把握學科優勢,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來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接下來,本文將針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策略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師時,應當合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有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可以更好的讓學生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理解。教師在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進行教學設置,這樣才可以因材施教,讓學生可以更高效的進行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一、合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
教師在進行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時,不僅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培養,而且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培養,這樣才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時,應當與學生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這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至關重要,無論是在學生的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需要家長和教師的相互配合,這樣才可以更高效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家中時,家長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溝通和交流,在教學時可以加入一些語言溝通的教學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教師在進行教材講解時,也應當充分利用教材知識,來讓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這樣可以更高效的讓學生通過身邊的教學資源,來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引導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一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相對比較靦腆,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為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說話,通過敘述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不斷提升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可以更加高效的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和理解。例如,教師在進行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討論,教師可以給出一個教學任務,如學完這篇文章,我們從中學習到了一些什么道理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可以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溝通,教師還可以讓每個小組派出來一個代表進行教學分享。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還可以不斷提升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可以更加高效的進行文章的學習和理解,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通過閱讀訓練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來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趙州橋”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教師在這個時候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閱讀結束后,大家用一段話來說一說文章的主旨內容。這樣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就會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總結能力,讓學生可以在閱讀文章后,進行一個教學總結,然后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出來。通過閱讀訓練,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傾聽,這樣對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重要的意義。學生由于自己的見識比較局限,所以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生活上,對一些事物的見解都比較局限,為此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傾聽,這樣通過傾聽可以不斷完善學生的見解,這樣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培養學生記錄習慣,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在進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時,應當引導學生養成記錄的好習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不斷積累自己的閱讀量,讓學生可以有足夠的詞匯進行語言表達,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不斷提升。例如,教師在進行“荷花”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文章中描寫荷花的優美句子進行摘抄記錄,這樣通過記錄可以讓學生不斷積累自己的詞匯量,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荷花時,可以有優美的句子進行表達,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讓學生可以更加高效的進行學習。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小學生正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教學優勢。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來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可以更加高效的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此外通過教師的教學創新,來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可以更加高效的進行小學階段的知識學習,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彥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對策[J].新課程,2022(03):91.
[2]魏君.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對策[J].新課程,2022(01):178.
[3]袁淑湘.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對策[J].學周刊,
2022(02):23-24.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2.011.
381950190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