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婧
摘 ?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勝利召開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政工作的講話,標志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將邁向“大格局”的戰略定位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過程、立體化、多面向的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此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也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與歷史擔當。文章在分析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教材資源、課堂效果、考核反饋方面的問題后,以十九屆六中全會“三進”精神為指導,提出了逐步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創新策略,運用資源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基礎優勢、有深度、有廣度、有力度、有溫度地改革高校思政教育,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化、層次化。發揮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發揚我國的優良傳統,通過思政教育貫穿學生的教育階段,最終實現寓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于基礎知識學習、思想政治學習及能力培養中,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培養出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關鍵詞:大思政;教學創新;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6-0133-04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順利召開,總結了百年歷程創造性的偉大成就,描繪了百年奮斗所帶來的波瀾壯闊的改變,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從全面的、立體的角度回答了我們為什么能成功以及如何繼續成功。十九屆六中全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最好紀念,也是對于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創造性歷史時刻,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征程的歷史時刻,十九屆六中全會必將為全黨凝心聚力、矢志不渝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起到繼往開來的歷史性作用。當前正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努力奮力學習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時期,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重要講話中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教育強則國強,培養出社會主義視野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需要進一步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學習和落實高校思想政治“三進”精神和工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客觀的、實踐的角度分析現階段高校思政課堂的問題和經驗,用“大思政”的格局做好高校思政課堂教學創新,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助力思想政治風氣在高校、社會蔚然成風,以一點一滴的奮斗和努力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推動我國逐步邁向社會主義強國。
一、“大思政” 格局下高校思政的內涵與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需要從高等教育構建“大思政”格局著手,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2],以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立體化思政教育層次。當前我國社會主義處在新時代、新時期,針對高校思政課堂的“大格局”,還要從十九屆六中全會“三進”精神為著眼點,通過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作為“三進”精神的出發點和歸宿。
“全方位育人”是“大思政”格局體系構建的頂層設計。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育人方式是充分集中和利用學校、社會、國家的多種資源,從培養目標、培養方向、培養路徑等方面構建全方位的培養方式,在充分尊重和重視個人基礎能力的同時加強素質教育、職業培育,以發展的、立體的眼光看待人才培養,這正是我國社會主義得以確立和發展的重要基石。
“全過程育人”是“大思政”格局體系構建的長遠性要素,“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一體化思政育人大格局是新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需求,也是高校實現自身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高校各項工作有效開展的生命線”[3]。“全過程育人”指的是將人才培育工作、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人才教育生涯、職業生涯的整個過程,“全過程育人”指的是不僅僅需要在課堂、學校進行思想政治培育,還要通過社團活動、校園文化節、科研立項、社會相關部門實踐及網絡宣講等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教育育人為思想指導,以活動趣味、感召力為宣傳方式和依托,在交流與討論中、在思想政治學習體驗中增強思想政治活力,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發展的長遠性、持久性,從而以多渠道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三進”精神是“大思政”格局的動力之源與行動之基。“大思政”格局的構建不僅僅需要高校師生、行政人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相關主管部門、社會職能部門的密切關注與積極響應、配合。思想政治教材是學生接觸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材料,是學生接觸思想政治的興趣之始,思想政治教育進教材正是從根本上回答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課堂教育是學生接觸思想政治的第一課堂,也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不可缺失的一環,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正是通過使學生感興趣的、面對面的方式宣講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途徑。“進頭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教育的最終目的與歸宿,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是動力之源,是人奮斗的靈魂,不忘來時初心,堅定使命擔當——“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思想政治“進頭腦”正是高等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和歸宿。
二、高校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教材資源挖掘有待繼續加強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及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思想基礎,在高校各門課程中貫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大學的一貫傳統和重要特色,也是國家明確的政策要求”[4]。教材資源是高校思政課堂的“燃料”,目前針對思政教材的理論性和時效性做了很多的說明和更新。但一方面高校思政授課老師無法快速領會新理論、新事例,又因為一定的課堂風格與授課方式對于吸收、講述思政課程新資源不能夠滲透;另一方面課堂教材是學生基礎思政的第一元素,在新時代既呼吁課堂教材的改革,貼近生活、與時俱進,又呼吁通過新方式、新方法講述教材資源。爭取在現實的、課堂的教學中轉變思政授課老師單純講述教材單一內容的現象,由點到面,由二維到三維進行推進,既需要考慮教材資源的選取,也要考慮學生的接收方式、接觸興趣,爭取將短時間課堂思政教育變化為學生全程思政教育、全方位教育、立體教育,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通過新理論、新事例對于教材的賦能深入挖掘思政課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與使命擔當等價值元素,從而讓學生理解思政。
(二)思政課堂教學效果有待繼續提高
在一段時期內,部分高等院校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階段這一情況已經有所改善并且逐漸加強。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是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計較少,在基礎專業領域也缺少思想政治相關理論的融會貫通,相較于自己課程設計中是否含有思政元素,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適用于思政課程理念,任課教師還是更注重于專業課堂傳授及相關實驗操作。而高等院校則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計中循規蹈矩,缺乏創新,無法找到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與意識形態的關鍵契合,最終在學生中失去意識形態主導權,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又因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以學習相關文件、相關會議、參加相關培訓的方式和路徑進行展開,故而導致學生在學校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夠全面,缺乏系統性與反饋性。
(三)思政教育考核反饋不靈活
考核機制與反饋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晴雨表”和“天氣預報”,是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問題、改革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循環的重要一環。從現階段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考核與反饋方面表現出的問題,首先是授課教師思政能力評價系統的缺失,不僅僅要將課堂質量、授課效率放在授課教師評價體系之中,也要將授課老師對于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把握、課上教學課后管理及反饋、整體“大思政”格局的構建融入現有授課教師評價體系之中,只有將各方面的問題和細節予以重視,量化考核教學培養能力,才能做好有針對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填補課堂、課外體系構建的短板;其次是對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素質評價、整體評價,現階段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水平方面的評價量表過于單一,也過于“應試教育”,發表、填寫、標準回答是現階段考核常態,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準確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缺失了對于學生群體價值觀、感召力的把握,缺失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靈魂;最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評價的缺失,在參與調研思政課程、改革和創新思政課程、改革和創新的具體項目和數量、參與人數及試點單位等中不夠明確,相關記錄與反饋文件不夠扎實,這也導致了高校思政授課老師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設計方面缺失了話語權,缺少了積極性。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課堂教學創新策略
在充分領會黨的第十九屆六中全會和充分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講話精神下,帶著內容深、廣的新思政資源進教材,發揮我國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優勢,依托于相關組織部門、學生社團、青年團體等開展學生工作,有針對性、有組織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探索新思政資源進教材,構建有深度和廣度的“大思政”格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教材深度方面挖掘不夠、廣度方面滯后的情況下,需要探索新思政資源、思政內容帶著深度和廣度進入教材的路徑。充分發揮我黨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統籌發揮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廳、教育局,地區教育高校、機構等的組織優勢與資源優勢,發揮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的相關作用,例如在高校思政教育通用教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部分與時俱進,補充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相關精神的內容,并且依據相關高校學科優勢,組織編寫具有特色的、生動的十九大精神相關文本,形成與統編教材互相協調、配合的思政教輔,通過學習中共中央宣傳部認定的紅色事跡、楷模人物及相關資料增加對于課堂教材的理解和深化。高校還可以通過組織調研會、討論會、專題會、民主生活會等方式學習最新的思政資料,在交流與學習中相互成長、相互奮進,增強思政知識理解與思政道德實踐。通過思政“大格局”體系的構建與理論創新、機制創新帶動教材創新、課堂創新,推動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新思政內容進教材,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加強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培育工作,提高學生思政學習的興趣點,最終加強學生學習思政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二)探索新思政學習進課堂,構建有力度的“大思政”格局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政課堂教學效果差、被動學習、效果不顯著的情況下,需要推動新思政學習帶著力度進課堂。需要“學校把握各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契合度,有規劃有步驟地分批推進”[5]。圍繞著理工類院校與人文綜合類院校基本情況和部屬相關院校與地方院校情,依據學科、門類、課程設計、實踐安排等方面,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則開展專題,講授十九大理論,分別制定思政課課程設計課時標準,明確各階段、各院校思政課時的基礎量,本科生、研究生分別制定。組織學習在課堂上、課堂下開展集中學習、組織討論、雙向交流及多向交流,構建領導干部帶頭學習帶頭講、自上而下層層講、全校師生覆蓋講的工作教育體系,例如用大力氣、長時間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講明白、講清楚、能領會,從而在高校領導層、管理層、學生層面深化對黨十九大精神的學習、理解與把握。將思政課融入基礎教育通史學科、專業學科,既需要學習基本理論,又需要不斷依照現實深化理論,增強學生學習思政的主動性,學生思政學習課堂的趣味性、靈活性,學生的政治意識與大局意識,最終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學生學習始終。
(三)探索新思政知識進頭腦,構建有溫度的“大思政”格局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是奮斗之基,是我黨不斷走向勝利的不竭之源,只有高度領會黨的精神,高度服從黨的命令,將個人的生命價值與黨的使命擔當融合在一起才是構建“大格局”思政體系的最終目的與歸宿。在分析和提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在考核與反饋方面不靈活、不及時、不立體方面的問題后,需要推動新思政知識帶著溫度進頭腦,從思想意識、體系構建上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常態化,推動考核與反饋機制融入高校思政“大格局”中。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首先相關教育部門、相關高校需要起草系統的、立體化的考核與反饋機制,逐步將課堂質量、授課效率、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課上教學課后管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考核與反饋的項目中,依次構建立體化、全方位、多方面的考核反饋機制;其次是需要從制度方面、執行方面設立責任人負責制、部門化、流程化、追蹤化,從制度的頂層設計上依托組織的執行力做好高校考核與反饋工作,最終在高校學生學習思政方面做到“素質教育”,提高思政在學生群體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后是推出高校思政相關的調研計劃,開展相關思政設計、評定、改革等相關工作,以期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提高授課老師的積極性與話語權,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最終提升授課老師對于課堂教學的創新性。
四、總結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各高校應當及時總結經驗,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機制保障,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核心,又充分發揮其他各類課程的育人價值;既明確目標,使各學科形成教育合力,又能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6]。只有以不斷積極進取的決心和能力,通過不斷學習和貫徹黨的精神,做好和做強高等院校中的思政教育,構建“大思政”格局的體系與機制,才能為黨育才、為國育人。
參考文獻:
[1] 黨評文.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2):1.
[2] 張曉霞,叢曉峰.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濟南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山東教育(高教),2019(12):30-31.
[3] 劉恒美. 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一體化思政育人大格局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20,7(27):12-14+19.
[4] 程向陽,馮金鳳. 高校課程思政相關問題及實施路徑探析[J].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5):109-112.
[5] 郭健.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J]. 教育家,2021(13):17-18.
[6] 代玉良.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3(02):37-41.
(薦稿人:馬佳,寧夏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