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佳明 董潔霜
摘 要:共享電單車是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的高新科技技術結合下,在滿足城市居民3—5公里的中短途需求上而出現的新型的綠色共享兩輪出行方式。在結合共享電單車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中小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統現狀,合理地分析共享電單車在城市慢行系統里存在的問題,探討并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以期實現共享電單車的規范化管理、城市空間路權的平等,推動未來共享電單車的健康發展,保障共享電單車用戶的出行需求和體驗。
關鍵詞:中小城市;慢行系統;共享電單車;改善策略
中圖分類號:F49?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3-0071-03
共享電單車,即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也可以稱為共享助力車、共享電動自行車。它是在電動自行車基礎上,集合了互聯網技術的新型交通出行工具,用戶可以通過網絡租賃的方式,循環共享使用。共享電單車在受到一二線城市政策限制等因素條件下,主要面向的是我國的中小城市及鄉鎮地區,并且很好地彌補了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不完善,出租車出行費用偏高的缺陷,填補了中小城市居民在中短途出行上的需求,有效促進了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的回歸和發展。
一、共享電單車的現狀分析
目前來說,共享電單車行業走過了探索期和緩慢發展期,如今已經步入了加速發展期。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以后,共享電單車發展勢頭更盛。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電單車測數量已經超過了100萬輛。未來五年內,共享電單車的投放布局也會將在各中小城市持續展開。伴隨著中小城市出行需求的進一步激增,共享電單車在中小城市的滲透率也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預計2025年共享電單車投放車輛將會超過800萬輛,2019到2025年共享電單車的復合增長率也將達到41.4%。
艾媒咨詢調研數據顯示,共享電單車用戶出行的距離最大程度上集中在3—5公里的范圍內。所以當下人們在出行上已經從工具選擇過渡到對出行體驗的追求,面對5公里內的步行距離,人們會更傾向于選擇使用共享電單車。
二、共享電單車的騎行特征
(一)用戶騎行量增勢迅猛
武漢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大數據團隊與美團電單車聯合發布的全國首份共享電單車行業大數據報告《2020年共享電單車出行觀察報告》(以下簡稱《觀察報告》)通過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期間對昆明、長沙和銀川三座城市的出行大數據調查統計后顯示,日均出行超過2次的共享電單車用戶超過了41%,也反映出共享電單車已經形成了與城市的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等慢行交通出行方式互為補充的發展新局面。通過《觀察報告》發現,隨著投放時間的增加,高頻用戶占比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一個月內累計出行10次以上的高頻用戶占比高達11%,甚至還出現僅單日騎行最高13次的用戶。
(二)共享電單車的騎行區間優勢明顯
《觀察報告》調查顯示,共享單車單次騎行距離80%以上都在1.8公里以內,而共享電單車則80%以上都在3.5公里以內;二者在1—2公里距離區間重合度最高,2公里以上騎行共享電單車騎行比例顯著增加,而共享單車則在1公里以內騎行顯著占優。
(三)共享電單車使用群體較為集中
調查顯示,共享電單車目前所面向的用戶大多數集中于“80后”“90后”身上,且“90后”共享電單車用戶的占比高達43.9%,“80后”的占比達26%。在男女比例上,男性的占比率為57.6%,而女性相比而言占比率較低,為42.4%。
(四)共享電單車出行效率較高
中國城市通勤距離分布數據顯示,五公里范圍內的通勤人群占比高達67.5%,也就可以側面反映出大部分城市居民完全可以使用共享電單車來完成自身日常的通勤需求,并且出行效率上也是高于汽車出行。
三、用戶體驗感受
艾媒咨詢的調研數據分析,受訪用戶在出行選擇使用共享電單車的過程中,在體驗方面仍然存在有許多有待優化的內容。不難發現,停車難、電池續航差和平臺收費高、退押金難這些用戶體驗問題超過了受訪用戶總數的三成,另外,投放數量較少、運營范圍較小和調度費較高等問題也成為共享電單車降低用戶體驗感受的幾大痛點。
四、問題發現
(一)共享電單車的停放問題
共享電單車的無序停放現象在中小城市各處屢見不鮮。很多用戶在使用完共享電單車之后不按照規定停放于專用站點,甚至有些共享電單車直接占用了汽車停車位,還有些用戶為了圖一時的方便停在了路邊的機動車車道之上,嚴重侵占了城市內的公共資源,影響了過往車輛的安全通行。
(二)路權空間不足引起的出行安全問題
一大批共享電單車在城市各處的無序投放,使得許多城市原先規劃的公共自行車區域、綠道系統等城市慢行系統都已經難以滿足。非機動車道設置寬度不夠,路面質量欠佳,不能滿足當下共享電單車發展下的非機動車規模的道路通過需求,部分電單車、自行車不得不騎行到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上,從而引發路權沖突。
在中小城市的部分道路上,時常會發生有非機動車道忽然斷頭的現象,導向用的護欄迫使電單車、自行車沖上人行道,在這些區域與行人搶奪路權。
(三)共享電單車用戶違規問題
盡管在許多城市已經提倡落實了“一盔一帶”的安全出行規定,但還是會存在部分用戶在使用共享電單車時忽略頭盔的佩戴,闖紅燈、占用機動車道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四)機非混行現象嚴重
城市里部分等級較低的道路上,因為缺少專門的慢行車道,機非混行成為一種常態,道路的通行能力受到極大影響。不少自行車與電單車在機動車間隙穿梭行駛,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五)共享電單車制度的制約和不完善
早在2017年在共享單車的那段時間,交通部就曾在《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非常明確地提出了“不鼓勵發展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后來隨著2019年新國標對全國電動自行車的使用、管理及后續處理提出了明確指示,共享電單車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盡管部分地方政府已逐漸放寬對共享電單車的管制,但在國家層面仍未給予共享電單車明確定位,缺乏準確的發展政策導向和鼓勵發展的政策環境,也就導致了如今的共享電單車仍是“一城一策”的局面狀況,缺少宏觀政策的指引。
五、解決策略研究
(一)協調中小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共享電單車之間的發展關系
早期綠道的理念是在節點處布置自行車服務點,并提供自行車租賃服務。現今隨著共享電單車在城市的投放布局,可以有效利用共享電單車數據能夠挖掘出適合作為綠道的走廊,并且可以串聯沿線騎行熱門的生態斑塊,有助于提高綠道網絡的使用效率,增強居民的慢行出行意愿。優化公園規劃設計,尤其是對于濱河公園景觀帶,分離步行道和騎行道可以顯著降低兩者的沖突。拓寬騎行車道,打造沿路景觀,可以極大地提高電單車用戶的出行體驗感受。
(二)加強適應共享電單車發展的慢行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城市的慢行系統建設,構建完整的由“非機動車快速路+主廊道+連通道+休閑道”組成的非機動車網路體系,對城市具備條件的現狀道路可以增設非機動車道,布設隔離設施,盡量使得非機動車道布局合理化、標準化,能夠銜接成網。
中小城市也可以根據具體的道路空間情況對機動車通行空間進行適當壓縮,將釋放出來的空間用來分配非機動車以及兩側街區景觀和沿街活動等需求,從而有效擴大城市的慢行空間,部分主干次路實施林蔭化改造,提升林蔭效果,為用戶出行提供優質的慢行環境。
(三)構建中小城市共享型電單車系統
中小城市共享型電單車系統采用“線上服務、自助租車、動態管理”模式,主要為用戶提供免押金、易查詢、易支付、易追蹤、易騎行、易歸還的多重動態服務體驗。在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社區及各生活空間的銜接處合理布設站點,方便中短距離的休閑娛樂和通勤。形成長短相接、優勢互補,構建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單車及城市公交“三位一體”的交通出行網絡體系。通過“GPS+北斗”高精準定位定向技術、電子圍欄、越界提示等科技手段,完善網格化現場巡檢規范服務,從根本上解決非機動車亂停亂放問題,讓用戶體驗到“手機在手、出行無憂”的綠色、低碳便捷出行。
(四)依“大數據”而行,優化設置電單車停放點、停放控制
當今數字化浪潮之下,可以有效借助數字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在車站、公交站臺附近、商業廣場、辦公區和醫院等公共場所充分挖掘城市內可利用的公共空間,新增設共享電單車停放區來有效緩解電單車對城市道路、市政設施帶等公共空間的無序擠占。對于新建的公共活動區域,在起初規劃階段就預留較為充足的非機動車停放區。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對電單車的車輛狀態和從非熱點區域回到熱點區域的實時位置的精準把控。
(五)保障非機動車的基本路權
借鑒北京在保障城市的電動自行車路權方面做的規劃標準,一方面要求各級城市道路兩側設置非機車道與人行道,并明確規定既有道路不得擠占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盡量恢復已被擠占道路。另一方面應完善道路路面缺失、模糊的交通標志引導標志標線,并且采用白色步道磚設置電單車停放區,遏制電單車亂停放的現象。對于有條件的非機動車道,可以將最低有效通行寬度由2米適當提升至2.5米,保障非機動車道有效寬度,從根本上改善非機動車道路行駛環境。
(六)交叉口電單車過街優化
《觀察報告》指出,共享電單車用戶在騎行過程中長時間是處于低速狀態,其中靜止狀態約占到騎行時間的18%,也就反映出共享電單車的用戶在騎行中更加容易受到交叉口信號指示燈的約束和管制。
中小城市中較多的交叉口面積較小,無法設置交通島,在針對這種情況下,采用隔離護欄分隔開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對非機動進出口車道可以進行適當的展寬設計,提前將左轉、直行的非機動車和右轉非機動車進行分離,為電單車提供更加充足的駐足空間,有效減少電單車用戶擠占道路空間的違規行為。
(七)保障中小城市非機動車道的連續性
在關鍵的通行節點如交叉口、過街設施、與城市綠道銜接點等處,應保持平順銜接,保證行駛在內的非機動化交通方式連續通行,減少電單車駛入機動車道的風險。以“窄馬路,密路網”的理念,加密城市路網,分片區、分層級完善非機動車專用道以及集散通道,可以通過增建非機動車專用道、非機動車高架、環島非機動車道以及下穿隧道等方式來提供時空連續的非機動車道網絡。
六、政府引導及企業運營管理層面
(一)政府引導
1.完善管理體系。出臺系統且完善的共享電單車的運營和管理的相關規定制度,在共享電單車系統運行上實行反饋措施,整治共享電單車停放亂象,加大監督力度,嚴防非機動車空間被侵占,保障非機動車的路權。
2.搭建公共慢行交通管理平臺。對共享電單車的運行數據進行融合管理,同時結合視頻分析、嗅探、數據自動監測和預警、開鎖管控等技術手段,輔助相關部門有效進行管理,降低人力輸出成本。管理平臺能夠與運營企業間形成調度響應處置流程,系統可以檢測發現超停違規情況并下發給企業進行處理和解決。
3.營造綠色出行的氛圍。利用廣告牌、電視和網絡等傳播媒介,宣傳和引導市民選擇共享電單車等慢行交通出行方式,增強市民的綠色出行意識,踐行低碳環保的理念,同時開展相應的示范騎行活動。
4.線下聯動,精準指導。借鑒共享單車成熟的發展經驗和理念,像電子圍欄、潮汐調度以及期限考評等措施可以同樣應用在共享電單車領域。另外,根據共享電單車自身特性,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有針對性地根據城市早晚高峰、節假日或者大型商業活動等情況,分析熱點位置的出行人次以及出行需求量,指導運營企業對共享電單車的精準投放和數量控制。
(二)企業運營管理
相關運營企業應當不斷提升科技技術水平,推廣使用5G、北斗等新興技術,對電單車的管理進行精準定位,有效通過智能車載硬件與系統管理后臺的數據通訊,智能分析運營區域內的車輛使用規律并給出最佳調度方案;借助電子圍欄技術規范停車,協助城市交通管理部門治理亂停亂放,從培養用戶的良好使用習慣出發,通過實名制方式,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建立具體化的誠信制度,杜絕違停亂放現象的發生。
總之,共享電單車浪潮的興起正在倒逼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加快建設與完善,而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網絡相對松散,面積較小,居民的日常活動半徑相對較短,共享電單車的出現以及長距離、高效率、低空間占用等特征恰好方便和滿足了中小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所以實現共享電單車發展與城市慢行交通出行環境的共建和改善,也將更好引導中小城市居民選擇綠色、低碳、共享的出行方式,助力城市慢行交通體系結構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若蘭,鄭琰.共享電單車發展現狀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物流科技,2021,(2):78-80.
[2]? 一二線城市發展遇阻,共享電單車下沉市場尋出路[J].電腦知識與技術(經驗技巧),2019,(12):114.
[3]? 劉松洋,蘭玉琪.淺析共享經濟模式下共享電單車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對策[J].工業設計,2018,(2):14-16.
[4]? 任衍方.考慮電動自行車影響的道路設計研究[J].城市地理,2015,(18):210.
[5]? 任紅波.關于進一步完善上海市慢行交通網絡的建議[J].隧道與軌道交通,2021,(1):1-3+60.
[6]? 武漢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美團電單車.2020年共享電單車出行觀察報告[R/OL].鳳凰網,2020-10-14.
[責任編輯 文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