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何以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生成的哲學追問

2022-04-02 17:59:43張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張然

摘 要: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生成“元”問題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的立論基礎。“使人作為人而成為人”是教育的基本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和中心環節。思想政治教育因人的存在而發生,因人的未完成性和不確定性而生成,從“有生命存在的人”那里獲得自己的生長點,是基于“現實的人”在物質依賴中確立自身獨立性的實踐要求,是人克服所依附階級局限性的思想途徑,也是人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人的存在價值也隨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斷生長,展現出人基于實踐特有的自我認知、自我選擇、自我提升的精神追求和哲學自覺。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哲學;人的發展;哲學追問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24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1-0129-06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和中心環節。思想政治教育是源于人、面向人、為了人的活動,“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1]。基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根本的是要解決“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問題”,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人之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哲學”聯系起來,依托哲學的思維與視角,借助哲學的原理和方法,以廣闊的哲學視野和開放的學術意識,審視思想政治教育何以生成、何以成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邏輯與人的存在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斷從理論上去回答和反思的問題,以進一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立論基礎,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提供旺盛的生命力。

一、生發邏輯:人在物質依賴中確立自身獨立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生發的邏輯基點是主體的人與客體之間的互動實踐。馬克思指出,人與其他自然物一樣,“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同時又指出人是一種具體的、歷史的存在。在馬克思的人學視野里,人既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同時也作為一種歷史結構通過開展具體活動確認自己生命的存在。厘清人的存在狀態,圍繞“現實的個人”“社會的個人”“歷史的個人”三個層面,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何以發生的問題,是應人在物質依賴中確立自身獨立性的要求而產生的。

1.“現實的個人”本質回歸的實踐要求

在德國古典哲學家那里,人是抽象的人,其出發點也是抽象的物質性的個體,而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前提或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即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3]作為自然存在物,“現實的個人”首先表現為一個個多樣立體的有血有肉的個體物,在進一步社會交往中,透過具體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確證自己生命的本質力量。這種物質實踐,為“現實的個人”的生命延續提供了物質資料,保證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但同時也導致了人固有的特性與本質的喪失,也就是人對物的依賴導致了人的獨立性的喪失,在物質實踐中產生了異化,背離了人本身。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導致人具有“趨物性”,會自覺的接受物質的束縛;另一方面,在以資本邏輯構建的社會制度中,拜物性導致人成為生產資本的“工具”。因此,對處在物質封鎖中的“現實的個人”進行警示、宣傳、引導和教育,使其認識到物質邏輯、資本邏輯以及基于此構建的制度邏輯和社會邏輯的本質,由此產生一種生命自覺和價值自覺,就顯得尤為必要。

在以物質實踐為基礎的人的社會實踐中,確立一種培養人、塑造人的社會活動,利用人的能動性和意識的反作用,對人的現實活動的目的、方式和內容進行有效干預,是馬克思主義者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作為反觀自身觀念與行為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這樣產生了,這是一個使人各方面價值不斷升值的過程,是一種使人成為人的教育活動,迎合了人對全面占有自己本質的終極價值和終極存在的關懷和追問。馬克思把人的本質定義為:“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基于對“現實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實現對教育對象思想的前提批判,使人承認物質世界及其客觀規律的存在,又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方式實現對教育對象思維的超越性地構建,按照屬人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各種事物的存在,在實踐中把握人的發展真諦。這種教育活動力圖使人從束縛人的發展的物質關系中解放出來,從束縛人的發展的社會關系和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生產出人的全面性,激勵人們不斷去創造、去求索,使得無限世界中的有限個人獲得存在的意義,凸顯人的生命本質。

2.“社會的個人”生命活動開展的客觀需要

人的意識是人的生命活動區別于其他存在物的重要表征。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主體的人”自身的需要。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物,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在于創造有意義的“生活的世界”。人類的全部社會活動,一方面在于人意識到了自然界與其他存在物的存在。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動物是一種完成型的存在,而人必須依賴后天社會的影響,通過包含著大量自我意識的教育活動,實現人作為人而成為人本身的特性,進一步豐富自身與自然的關系,脫離其所屬物種的直接性和本能性,改變“受動”于自然的狀態,成為“為我的存在”,表現為使世界滿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人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并且意識到自身存在的獨一無二性。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存在不僅意味著對命運鎖鏈的掙脫,更意味著人對自身生命活動的自覺、肯定與超越。[5]這種包含著相當大程度的人的自我目的和價值意識,使得人作為價值主體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生命活動,有著對理解世界、解釋世界、改造世界更深層次的渴求,并按照人的意愿和理想去協調和解決人與外部世界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使人既受制于客觀對象,又能動于自己的對象,不斷構造著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理想,表現為完善和發展自身的要求。gzslib202204021810

不論是改造自然界還是改造人本身,這種主體性意識都是人的存在與發展最高意義的前提性邏輯。同時,也正是這種自我意識以及對他人的意識,使得教育對于人成為可能。通過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達到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統一,促進個人發展與促進社會發展的統一,使思維和存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獲得統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根本的和穩定的方面。但是,人的主體性的確立不是自然而然的,因為人并不像一棵樹一樣能自動生長,需要通過與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引導人的“自我意識”,把思維活動變成自身結構的一部分,逐步使人成為一個具有完成性的人。正如麥金太爾認為的,亞里士多德的倫理教育就是旨在將“偶然成為的人”轉化為“一旦認識到自身基本本性后可能成為的人”[6]。作為一種思想觀念與價值理念傳遞的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對啟蒙人的“自我意識”,發展人的自主自覺特性,確立人的生命活動的主體性也起到重要的激發和成全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需要從“自由自覺的人”的存在意義那里去發現。“社會的個人”本身的主體性意識,并在進一步的生命活動中不斷確立自身主體性的客觀需要,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前提。

3.“歷史的個人”文明傳承的價值要求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7]社會發展是一個圍繞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象性關系而展開的動態延續的歷史過程。任何一個“現實的個人”所直接面對的“現實環境”,都是以往人類社會文明不斷創造傳承延續的結果,都是在歷史已經準備好的條件下的續存,不會因某個個體消亡而消失,但又始終處在一種歷史變遷過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又是一種“歷史存在物”。但是,這并不是說相對于無窮無盡的歷史環境,人只能是一種“受動”關系。唯物史觀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8]。人的自我意識與主觀能動性,決定人的活動具有很強的目的指向性。在與人的歷史對象化關系中,個人仍然是作為價值主體地位而存在的“歷史存在物”,歷史也正是在人的價值追求中呈現其意義。

人類社會各個時期,社會存續都需要文明的不斷傳承,其合法性植根于特定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念對于主體的客觀塑造。隨著社會發展,一定的社會群體開始為其成員制定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活動準則和行為規范,即一種規范性的集體文化。文化傳承、文明賡續、價值聚合的要求,與經驗傳承、技能傳授和器物創新一樣,一方面需要借助一種強制性外力約束社會成員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則需要一種能把社會共同意識、思想文化價值與統治階級的意志結合起來,并能夠傳承下去的教育方式。作為一種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在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和浸潤下,融合了理想信念、政治素養、價值追求、道德修養、社會規范等方方面面內容,通過自己特有的形式和力量,是保存和延續人類已有的知識技能、勞動經驗、價值理念、制度文化以及交往規范等集體意識的重要載體,是涵養和培育人類精神文明的源頭活水。在這一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同時起著積極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作用,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傳承的方式之一。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是源于人類歷史文明傳承發展的需要。

二、屬性邏輯:人克服所依附階級局限性的思維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屬性是階級性。思想政治教育行為和活動在人類歷史上由來已久,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則是伴隨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而產生的。在迄今為止的階級社會中,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稱在各國有怎樣的表述和解釋,各階級竭力用代表本階級利益的思想文化和思想政治對人民群眾的灌輸、控制和教化活動,實質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踐形式。馬克思主義從創立之初,就公開申明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從產生起就公開申明是為無產階級國家和社會服務的,“價值中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無產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無產階級領導和實施的,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工具,而且是自我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方式;不僅是克服無產階級自身階級局限性的方式,也是通過自身解放而解放全人類的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方式。簡言之,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屬性,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最主要的功能是意識形態功能,最基本的任務是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合法性。

1.克服思維活動的局限性

揭露、批判剝削階級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和剝削性本質,是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內容。對剝削階級的思想政治活動,馬克思恩格斯多采用“宣傳工作”“政治教育”“灌輸”“鼓動”等提法,確證了這種活動存在的客觀事實,是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人們甘愿接受奴役,忍受、麻木于甚至感激壓迫生活,剝削階級依靠輿論宣傳手段,以各種各樣的道德的、宗教的、政治的借口來宣揚和粉飾剝削的必要性,營造“來世幸福”的假象。恩格斯在《十小時工作制問題》中寫道:“在歷史上各個時期中,絕大多數的人民都不過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充當了一小撮特權者發財致富的工具。但是所有過去的時代,實行這種吸血的制度,都是以各種各樣的道德、宗教和政治的借口來粉飾的:教士、哲學家、律師和政治家總是向人民說,為了他們自己的幸福他們必定要忍饑挨餓,因為這是上帝的意旨”[9]。同時,為了壓制人民群眾的反抗思想和言論,剝削階級通過壟斷人們的精神資源,限制革命思想的傳播,社會上包括學校、報紙在內的幾乎所有的信息來源都處于剝削階級政府的嚴密監控之下,“沒有事先得到許可,什么也不能說,不能教,不能印刷,不能發表”[10]。

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剝削階級利用思想政治活動奴役人民群眾的偽善虛假行為,但并未否定這種活動存在的客觀性,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過程中,十分重視把科學社會主義意識傳播、灌輸到工人群眾中去,“從外到內”,“從自發到自覺”。在考察和研究時代環境和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強調“教育和引導無產階級政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報刊為陣地宣傳黨的理論和主張、深入工人群眾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立場”[11]。列寧繼承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傳播理論,在《怎么辦》一書中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12]。“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13]。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自發論”的基礎上,列寧系統地論述了無產階級要由“自在的階級”上升為“自為的階級”,就必須接受先進的教育,把教育和勞動相結合,用科學的革命理論和革命力量武裝自己,自覺地從外部向無產階級灌輸社會主義意識的原理。而這種先進理論傳播和灌輸最基本的途徑就是充分發揮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教育、影響熏陶、潛移默化功能,引導人民群眾從精神困惑中解放出來,批判具有剝削性質和剝削形式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活動,同傳統所有制相適應的剝削觀念實行徹底的決裂,使人們真正意識到“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4]的自由人聯合體的真理性和優越性。在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創立過程中,無產階級政黨克服了剝削階級利用意識形態活動對人民群眾的精神奴役和思想教化,始終關注人自身和人類整體命運的發展,旨在使人真正成為人自己并關注自身發展,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因此,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啟蒙和價值塑造,不僅包括革命觀教育、政治理想教育,而且包括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的培養等。gzslib202204021810

2.克服政治活動的局限性

古希臘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開篇,就明確提出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或者說,“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一個政治動物”[15]。人是存在于“階級社會”中的個體。在階級社會中,“一切——或幾乎一切——都帶有部分政治性”[16]。這一歷史現象使人具有社會性的同時,也充滿了階級性和政治性的內容。也是就說,人不僅作為一種“社會的人”、“階級的人”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政治的人”的存在,有著深刻的“政治人”烙印。政治活動中,人的行為往往要直接通過政治觀念、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權力等產生作用,而人的政治行為是人的力量體現,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基礎力量。[17]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后,產生了爭奪國家政權的政治集團,統治階級憑借自己的政治權利同時掌握著社會精神資源的分配,決定著社會精神生活的發展方向,階級之分、階層利益之分不斷擴大,這種爭奪和分化在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達到了頂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整個社會運動都是圍繞資本這個軸心運轉的,由于資本無限攫取最大利潤的本性和動力,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資本主義各國大肆侵略擴張,加速了世界歷史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形成。資產階級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向世界范圍內的同時,也不斷向世界輸送和傳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價值觀,每一階段都伴隨著相應的政治發展。

任何社會和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是可有可無之物,其合法性植根于特定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念對于主體的不可或缺性。“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18]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統治階級為維護本階級政治地位的合法性,必然要通過各種方式途徑,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傳播和灌輸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級和全體社會成員中,無論從個體還是社會整體角度看,教育仍然是基本手段。但這時候的教育已經不再是表面上單純的教育力量,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承,而是包含著大量的政治知識、政治觀點、政治文化的教育,是與統治階級暴力手段共同維護政治統治的教育方式,同時為提高思想政治活動效果提供了一種政治條件。至此,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運而生,通過自己特有的形式和力量,為特定階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服務,在預防和協調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個人發展和社會前景的社會矛盾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當統治階級實施的思想政治活動代表的是沒落的、少數人的、反動的政治性活動時,就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必然不能滿足社會進步發展的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需要,注定被歷史所淘汰。因此,無產階級要奪取政權,推翻壓在自己頭上的剝削階級,只有革命力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為政治斗爭和社會革命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上升為統治階級,還要進一步培養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宣傳教育、影響熏陶、潛移默化功能,對受教育者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征服”群眾,形成社會所期望的“整體性”價值觀念體系和行為規范體系,把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都統一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任務上來。簡言之,維護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需要是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政治根源,也是必須堅持的政治使命和政治原則。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軟實力”不是萬能的,需要同社會整合的“硬權力”相配合,特別是依靠物質力量的有力保障,才能維護其合法性地位,確保其功能的有效發揮。

三、價值邏輯:人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認為:“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19]需要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生命表現形式,是人一切行為的內在驅動力,“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20]。從“現實的人”出發,馬克思恩格斯論證了人的需要體系,并將人對物質資料的需要和依賴分為三個層次,“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21],也就是自然需要即“能夠生活”的需要、社會需要即“增加享受”的需要、精神需要即“全面發展”的需要。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

1.“能夠生活”的需要

“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但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22]馬克思恩格斯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一個基本事實:人與動物一樣,都有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生理結構,個體生存需要的滿足是追求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基礎,人類整體生存需要的滿足是整個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如果不能作為自然生命載體存在,人的精神世界也就失去了現實基礎。這種最低層次、最基本但同時是最必須的生理需要,決定了人對物質生產力的追求,決定了人們需要一種理性的對于物質需要的觀念和價值判斷,決定了人在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作為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勞動者思想道德素質和勞動積極性的工作,在尊重和理解人的物質利益追求基礎上,能夠引導人們更加理性的認識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使人更加深入主動地探尋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采取積極的行動完成特定生產任務,最大限度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同時,為維系和發展個體之間為從事生產而建立起來的聯系和關系,并使之處于一種和諧有序狀態,除了依靠法律和政府的強制性手段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起著難以替代的規范調節作用。可見,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作為營造經濟建設發展的和諧社會環境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和工作積極性間接地創造物質財富,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精神動力,契合了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需要。gzslib202204021810

2.“增加享受”的需要

享受需要是人類立足于生存需要基礎之上,優化生存條件,自覺追求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的需要。恩格斯在致拉甫羅夫信中說:“如您所正確指出的,‘使人不僅為生存而斗爭,而且為享受,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爭——準備為取得高級的享受而放棄低級的享受。——人類的生產在一定階段會達到這樣的高度:能夠不僅生產生活必需品,而且生產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為少數人生產。”[23]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子也把享受需要作為基本物質需要滿足之后人的需要層次,“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可見,享受需要包括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也就是一種美育需要,是在人和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需要。享受需要是人的本性中的固有需要,同時也是人和社會不斷獲得發展的內在需求,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了合法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肯定人的這種內在本質追求,強調正確看待個體價值中的享受成分。在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充分發展包括政治地位需要、社會秩序需要、自然生態需要以及價值實現需要等領域在內的各種需要體系,并使人從中體驗滿足、幸福。另一方面,人的享受能力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如馬克思所說:“對象如何對他來說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于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24]。因此,在享受需要層次和滿足的過程中,人們更需要一種科學的世界觀,積極的人生觀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就內容本身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實質是一種價值觀教育,旨在促進受教育者對教育者以某種形式傳遞的價值觀的認同、內化和外化。因此,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培養、發展和完善人的德性,才能使人充分體認真善美的統一,享受社會已有的一切美好事物。

3.“全面發展”的需要

發展需要是居于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層次之上的最高需要,是體現人本質特性的需要,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最高意義和目的所在。也就是,作為總體的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無產階級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基本精神取向和終極關懷的。在物質需要和享受需要滿足的基礎上,人類產生了對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對完善道德品質、提高科學素質、涵養文化氣質,對發展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等領域的需要。這些需要驅使著個體選擇何種方式滿足,也規定著教育的根本目標和價值導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據。馬克思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5]從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有著強烈社會歷史感的精神生活方式,對人的需要理念的引導,絕不僅限于停留在物質需求層面上的“活著”,更加注重對人們內部精神生活的引導,強調不僅是個體主體,同時群體主體以及整個人類主體所追求的價值和理念都應該是比“活著”更有意義的意義,使人實現對簡單的功利物欲追求的升華,并用這樣的精神世界去引導和規約他的物質世界,找到情感生存和理性發展的平衡。當然,馬克思主義關于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不僅突出人的全面發展,也重視人的個性發展,即“人的心理疏導、人的生命關懷、人的精神狀態、人的審美意識、人的生存環境、人的自由平等, 全面培養其人格素質, 高揚和發展人的主體性”[26]。因此,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關系,并為人的個性發展確立一種社會價值導向,就顯得尤為必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把人的個性發展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堅持問題導向,特別是依據“主體需求”構建教育模式;依據教育內容、任務和環境的變化選擇教育方法;依據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點、成長成才的需求開展活動,鼓勵個人自覺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完善自身的精神生活。

總之,通過社會實踐來創造并滿足自身需要,是人的需要本質,這是理解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邏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需要明確的是,三種需要的層次性并不是呈完全直線的遞進關系,在現實中往往具有差異性,時間上會出現并存,空間上會出現并列,比重上會相互轉換,有時甚至出現層次順序的倒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需要的變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及時調整教育目標、任務和方向。

參考文獻

[1]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

[2][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126.

[3][4][7][18][21][22][2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18,603,98,330,78,243.

[5] 王葎.價值觀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2.

[6] [美]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M].龔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8.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82-283.

[10][1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2,53.

[11] 李征.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17.

[12][13] 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312.

[15]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7.

[16] [法]莫里斯·迪韋爾熱.政治社會學——政治學要素[M].楊祖功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1.

[17] 孫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6(3):56-61.

[19][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514.

[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

[26] 曾文,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看到人、走進人和發展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58-61.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教育
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引領的路徑探索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
新形勢下加強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發揮志愿服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58
優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職學院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對策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淺析儒家思想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作用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第一页|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女人18毛片久久|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不卡精品|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屁屁影院|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精品xxx| 午夜免费小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在线va视频|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欧美亚洲欧美|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91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二级毛片|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亚洲激情99|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红杏AV在线无码|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爱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伊人激情综合网|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swag国产精品| 99re视频在线|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久草网视频在线|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情侣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