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銳
摘要:美育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在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受到大家的重視。美術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學科,也受到了諸多關注。但是在初中美術課堂中依舊存在有待改善的問題,教師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應讓學生理解美術,提高美術素養,從而實現審美水平的提升。為此本文以多元化教學方式,讓學生的美術技能與美術審美實現同步增長。
關鍵詞:初中美術;多元教學;美術素養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改革盛行,強調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五育并舉”的背景下,美術課程不斷地創新與優化。但是大部分學生的美術基礎較為薄弱,做不到“筆隨心動”,也無法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同時在課堂中,部分學生表示對美術課有興趣,但是對美術知識學習沒有興趣,認為美術對自己的“考學”沒有意義。基于此,教師必須要端正學生態度,使其意識到美術學習的重要性,同時改變自己單一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參與美術教學活動。
一、以活動為載體,強化學生繪畫體驗
在傳統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講述“為準,向學生滔滔不絕地講述某一作品的價值,或者某一美術繪畫技巧。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也會在長時間的被動學習中對美術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此現狀究其緣由,在于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沒有參與感。為此,教師可以將活動作為載體,強化學生繪畫體驗,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應用教師所說的內容,并鍛煉自己的繪畫技巧。
例如,在學習《梅竹言志》時,以竹子為例,學生需掌握竹子的繪畫方法及技巧,初步運用毛筆體現竹子的形態和結構。為此,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一個“凈面”的書簽,在掌握竹子繪畫步驟,竹子生長規律及形態變化之后,在自己書簽上畫一個自己專屬的竹子,并寫上座右銘。最后教師將學生們的作品收集起來,挑選出相對優秀的作品進行展示。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寫生活動、作品鑒賞活動等,突出學生的主體,讓學生體驗美術創作的樂趣,同時提高學生的美術繪畫功底。
二、引入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繪畫資源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化教學工具,為教師教學帶來了更便捷的體驗,也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多彩繽紛”。美術作為藝術領域范疇,包羅萬象,教師不應該局限于教材內的作品,應該延伸美術課堂內容,讓學生欣賞更多優秀作品,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力,豐富學生的美術認知。因此,教師在課前應圍繞教材主題,在互聯網中搜集相關的美術信息,在課堂中分享給學生,既充實了學生美術學習的繪畫資源,也為美術課堂帶來新“色彩”。
例如,教師在教學《遠古的呼喚》時,帶領學生們追溯史前藝術。為此教師在互聯網中搜集關于原始人的圖畫,如外國人以鳥行人與野牛、野牛與馬群等動物為主,中國原始畫則以狩獵、儀式為主。同時,教師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相關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鑒賞,總結出中外原始藝術的不同特征。緊接著,教師繼續為學生展示原始人的裝飾,將造型奇特的飾品進行介紹,吸引學生的學習眼球。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使用為學生美術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案例,使學生從具體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術,從美術角度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力。
三、以生活為范本,細化學生繪畫細節
生活與美術之間存在必然聯系,我們在生活中追求美,抽象成美術,而美術能夠反作用于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但是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很多學生在繪畫的時候,沒有靈感,或畫出來的作品沒有細節體現,不夠真實。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生活中的一些事,一些場景,或者為某一個場景畫一幅裝飾畫等。當學生以生活作為范本之后,所繪畫的作品必定更有生機,突出更多的細節。
例如,教師在教學《用畫筆觸摸細節》時,學生應通過學習發展靜物線的美感,學習用線進行精細描寫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看到哪些具有線條美的物品,很多學生用教室內的課桌、鉛筆盒、窗戶進行舉例,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用線條進行表示。然后教師自己選擇窗戶為例,以站在講臺上看窗戶為例,在黑板上進行繪畫,一邊畫一邊向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最后,教師讓學生再嘗試繪畫,并與自己之前繪畫作品進行比較,既能夠讓學生意識到什么是“好”,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美術繪畫能力。
綜上所述,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多變“與創新,使學生對美術產生學習興趣。同時在多元化教育過程中,學生的繪畫體驗、繪畫資源、繪畫細節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強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使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強。為此,初中美術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創新教學模式,發揮出美術教育的最大優勢,讓學生的美術學習變得更有趣,做到筆隨心動,墨染紙上。
參考文獻
[1]謝文艷.融入多元模式? 打造初中美術高效課堂教學[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