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健聰

摘要: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農村初中數學課堂的效率需要達到更高的要求。目前,農村初中數學課堂現狀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探究性不高,各種教學方法在實踐中未能讓學生能主動地參與探究和思考。課堂上學生不夠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與課堂教學條件和教師創造的課堂氛圍有很大的關系。要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就要想辦法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本文主要論述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現狀,并提出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習參與度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初中? 數學教學? 課堂參與度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課程標準要求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作為一個學習的主人身份經歷學習的過程。在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更專心聽講,降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影響,使學生形成自身的知識學習方法,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而且對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形成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促使學生其它各方面智力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習參與度提出幾點對策。
一、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創設情境,營造氣氛。
1.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角色扮演法。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等工具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扮演一個角色,不僅能極大地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能力也能起較大的促進作用。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數學《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銷售問題》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在互聯網上下載了某間商場搞特價專賣活動的視頻,在一體機中全屏播放,讓學生第一眼就感受到了商場人山人海購物的情境,迅速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然后放出一家賣衣服的商店和一件衣服的圖片,在旁邊標出這件衣服的標價和打折等信息,再邀請一位學生到講臺扮演這家賣衣服的商店的老板,讓下面的同學們扮演顧客,老師就在旁邊引導他們圍繞“假如購買這件衣服的話,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讓“顧客”們跟“老板”對話。通過這樣的情境和學生們的角色扮演結合,使得學生們對這節課充滿了興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效果非常好。
2.營造氛圍,鼓勵參與法。
教師可以把自己定位為和學生一樣的學習者,在課堂上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和學生一起共同探究課本知識,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發揮其自身的學習能動性。同時要高度重視學習情景環境對于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創造性地開展良好的社會人際交往關系與學習氣氛來激勵和調動學生對于學習潛能的挖掘與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由于大部分農村初中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夠堅實,以致很多時候有學生會說得不完整甚至不正確,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最好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給予中肯的評價。教師只有善于保護好學生的發言積極性,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想法。例如,在討論概率問題:“同時擲兩枚質地均勻的骰子,則兩枚骰子向上的點數之和是7的概率是? ? ? ?”的時候,好多同學都能主動舉手回答,但是,也有很多同學會答錯這道題。為了能讓同學們能更準確地回答這道題目,我就特意準備了20個骰子,分紿班中分成的10組同學,在課堂上和他們一起進行操作,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數學課堂的熱愛,以及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性。
二、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參與合作探究過程。
1.落實責任,小組合作探究法。
學生在學習小組中缺乏參與度,除了學習興趣等因素外,很大原因是老師在分配任務的時候沒有落實好每個小組成員的任務。各個成員的分工不清楚就會出現依賴情況,所以教師應該在班級內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并落實好每個小組成員的個人責任,這樣才能使學生有存在感和參與感。例如,我在教學《24.1.2垂直于弦的直徑》的時候,就要求每個學生小組課前制作垂徑定理的圓模型( 一個⊙O,直徑CD ⊥弦AB,垂足為E ),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操作模型(沿直徑CD折疊 ),通過操作模型讓學生們交流討論:“點A與點B 有什么位置關系?你能發現圖中有哪些相等線段和弧嗎?為什么?”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我把班級的學生分成了若干個4個人的小組,其中學生A負責制作模型,學生B負責操作模型,學生C負責記錄,學生D負責小組的發言。這樣分配好小組每個學生的任務,就能使得他們明確自己在小組中的責任,使他們能更好地參與到這一個探究過程中,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好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
2.設計問題,個別提問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就不能只是一味講解,更應該注意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設計適當難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發現,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問題的設計應該要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發揮的機會。例如:在教學《26.1反比例函數》這一節時,在探究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時,我就利用反比例函數式設計了幾個問題:“(1)當X=50時,y= 。(2)說明X可以取正數嗎?(3)當x=-100時,y= 。(4)說明X可以取負數嗎?(5)X的值能取0嗎?為什么?”這幾個問題難度都不大,學生們都能積極參與答題,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通過學生參與解決問題得出結論:“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是不為0的一切實數”,就使得學生對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印象更深刻。
三、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動起來。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新的課程標準重視“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在數學課堂上注重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增強學生數學掌握能力的高效途徑。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動手操作的步驟,思考操作的理論知識根據,可以讓學生經歷知識從理論到實際的使用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主動地參與,對所學知識的價值能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總之,在農村數學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參與情況,運用一些有效的策略,讓教師和學生都在教學環節中能更熱情地參與,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所長,這樣才能使學生更熱愛數學,而且在學習數學上更有信心。
參考文獻
[1]申道明.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參與度的策略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 2015, 000(034):120-121.
[2]吳春梅. 初中數學課堂中提升學生參與度的現狀與策略[J]. 學園, 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