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貴
摘要: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還處在發展階段,對數學課本中的知識的理解較為薄弱,解題的思路不清,對于概念性的知識容易混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傳授知識,學生的理解力很難得到提高。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思維;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小學是重要的基礎教育階段,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協助學生梳理課本上的重難點知識,把困難的、抽象的知識通過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教學方式呈現出來,提高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一、構建知識體系,培養發散性思維
學生需要從教科書和實際的數學學習中建立聯系,把教材的知識內容與解題思路結合起來。學生既要理解課本的知識,又要融入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在認識知識要領的基礎上,提高解題能力、拓展思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應該運用更多的方法去解決同一個問題,尋找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只關注標準的答案。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數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分數這一抽象概念的時候,如果只講解什么是分母,什么是分子,這樣學生即便記住了含義,也不懂得怎么具體去運用分數知識解決問題,所以,應從具體的概念引入知識。分數的本質是物體的平均劃分,教師在課前可以通過簡單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如一個西瓜切成四份,總數是四份,某人吃了一份,四份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多舉幾個相似的例子,或者讓學生嘗試舉例去講解分數的意義,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另外,分數和除法也是緊密聯系的,一個西瓜分給四個人就是1除以4,這一概念的講解能夠為學生后期學習分數轉化為小數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該加強課本結構與學生認知的結合,在講解某個知識點時可以結合其他相關的知識,在備課的時候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運用簡單的方式講述知識,鼓勵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和技巧去理解和學習其他相關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從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二、融入游戲環節,豐富學生的知識體驗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適當地簡化教學內容,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游戲化課堂教學環境的創建,能夠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體驗。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開展有效的游戲活動。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喜歡游戲,教師在課堂上融入游戲環節,使得學生學習欲越來越強,學習的專注度也會變得更高,這不僅能幫助他們在游戲中感知數學內容,還能鍛煉他們的數學思考能力和反應能力。
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與倍數》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解倍數的知識時可以加入游戲環節。教師制作數字卡片并分成三類,教師和學生分別拿相同數量的卡片,桌上放置幾張作為抽簽的數字卡片。教師抽取一個數字卡片,假設數字為6,兩人同時開始尋找6的倍數,找到越多6的倍數的人取勝。在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如何尋找倍數的方法。由于游戲有一定的緊張感和刺激感,學生的解題過程相對更快,從而訓練了他們的反應能力。這個游戲也能夠以其他方式進行,如課堂搶答,累計正確率,這種方式相對比較節約時間。在設計游戲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時間是否充足以及游戲規則是否合理。
教師不僅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游戲教學,還可以設置一些常規的課堂游戲,如小組搶答、“開火車”式的提問等游戲,使教學中的課堂提問變得生動、有趣。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開展一個游戲,讓學生輪流說出1—9的乘法口訣,或者教師指定某個學生背乘法口訣,學生順利過關就可以隨機指定下一位同學背誦。教學中的數學游戲注重時效性,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游戲,這種游戲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做題時漸漸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三、小組合作探究,拓展解題思維
合作式的探究學習已成為提高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建立學習小組,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作用。在選擇組員和組長時,教師要將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團隊,這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組長要是團隊中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都較好的,能夠跟進并隨時調整團隊成員的學習任務和提供相應的指導。教師需要注意小組中比較獨特的學生,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和鼓勵。小組的組長也可以定期輪換,讓每個學生都嘗試不同的角色,在合作學習中獲得成長。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需要思維的碰撞,集結智慧來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數學廣角”這類拓展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小組進行充分的討論,提出問題,再針對每個小組的疑問進行解答,這既節約了教學的時間,也保證了教學的效率。
四、善用多種評價方式,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成效主要由學生的學習行為決定。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學生而言是一項既重要又具有一定實現難度的任務,而且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常常應付式地完成教師的任務,沒有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在數學學習中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對某一類型題目的掌握不牢,課后沒有去自我消化和理解,這樣錯誤率就不會降低。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勤奮學習,不斷地回看錯題,勇于提問,讓學生制作錯題本,記錄自己容易錯的題型。教師匯總學生的錯題,了解大部分學生在哪些知識點上還不理解,針對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集中講解解題的方法與技巧。教師也可以每周收集一次學生的疑難問題,了解本周教學的情況,及時作出反饋,這也是一種教學評價的方式,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薄弱點,有效地查漏補缺,而不是在重要的考試中,如期中考、期末考,再匯總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還可以在課前進行5分鐘的小測,了解學生對上一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生的評價劃分得越細致,越能夠清楚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將期末評價的方式細化到日常的學習評價中。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需要教師運用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讓教學的過程變得更加具體、生動,讓學生吸收的知識更具多樣化。教師不僅需要運用情境教學、趣味教學、小組合作、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還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拓寬自身的數學思維廣度,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建紅.淺議小學數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思維[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39):245-245,246.
[2]金秀芬.淺議小學數學如何培養學生思維[J].關愛明天,2015,(12):554-555.
[3]楊桂香.小學數學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影響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