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 在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的背景下,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高中班主任應重視開展幸福教育。幸福教育就是以增強人的幸福感為目的,培養學生獲取幸福的能力,使之認識、體驗、提升和創造幸福的人文教育。班主任可以從構筑幸福知識體系、制定系統教育計劃、完善多元的評價體系、做好各學科科際整合、重視實踐活動育人、提升教師自身幸福感等方面入手,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系統開展幸福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體驗幸福、創造幸福。
[關鍵詞] 幸福教育;人文關懷;有效路徑
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曾說:“人類刻苦勤勉的終點就是獲得幸福,幸福在所有目標中是至高無上的,其他所有目標的終點都是幸福的起點。”幸福是人們生活追求的終極目標,教育理應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追求幸福。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青少年的幸福觀將逐漸成熟,從而影響其一生追尋幸福的方向和行為。為真正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高中班主任應重視開展幸福教育,提升學生幸福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體驗幸福、創造幸福。
一、幸福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1.幸福教育的內涵
許多哲學與心理學流派都對幸福有不同的認識,綜合各方觀點,我們可以把幸福概括為外在環境與內在尺度的和諧,是源于客觀、見于主觀的心理體驗。它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感受到持久愉悅的相對穩定的精神狀態。
心理學家索尼婭·柳波米爾斯基在其可持續幸福模式中提出,幸福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由遺傳決定的設定點(占50%)、生活環境(例如財富、工作狀況、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健康狀況等占10%)和有目的的活動(占40%)。其中,有目的的活動涉及簡單積極的、自我管理的認知行為策略,包括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個性品質等,是幸福能力的體現。
幸福教育就是以增強人的幸福感為目的,培養學生獲取幸福的能力,使之認識、體驗、提升和創造幸福的人文教育。幸福教育是促使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它從人性出發,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端正其生活態度,培養均衡發展的健康人格,助其自主建構更好的生活。
2.幸福教育的意義
(1)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生活壓力漸增、全民焦慮的當今社會里,高中生也面臨著巨大的學業和人際交往的壓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2019年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有報告指出,中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主要包括抑郁、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自殺自傷等。”“元分析研究指出,中國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異常總患病率為15.6%,男性低于女性。”且青少年階段(12—18歲)心理健康指數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那么,應如何幫助這些青少年在眼前的生活中發現幸福,走向未來呢?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幸福教育正是著眼于人的發展,真正指導學生學會生活的教育。它幫助青少年在關鍵時期樹立正確、健康的幸福觀,提升獲取幸福的能力,在當下增強幸福感,更為未來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幫助學生提升學業成績
高中學校面臨高考的壓力,自然看重學生成績,2020年6月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顯著相關,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就呈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主觀幸福感越強,自我效能感就越強,學業成就就越高。而且較高水平的學業成就也能增強學生的幸福感,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能夠實現學校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的統一。
(3)著眼未來構建和諧社會
首先,實施幸福教育增強了在校學生的幸福感,這是國家全體公民和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成年人幸福感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其次,幸福教育能培養出心理健康、具有良好品質和高情商的人才,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素養。最后,幸福教育能引導學生將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統一起來,使學生將個人的奮斗目標與時代發展的需求相結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一份力量。
二、幸福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
1.學校教育重視不夠
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多將關注點放在學業成績上,忽略了開展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學校里的教學活動主要圍繞應對高考展開,教育環境常常是緊張而充滿壓力的,學生課業負擔重、自由活動時間少,課外活動受到極大限制。平常開展德育工作的形式也比較單一,多以教師宣講為主,缺少對幸福教育的課程設計和實踐安排。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課時有限且落實不力,學生缺乏心理知識和成長中的科學指導,在自我認識與調節上還是在摸索著前進。
2.家庭教育支持有限
學生對幸福的認識離不開家長的言傳身教,但高中階段的學生還處在叛逆期,常常不理解家長的苦口婆心,如果家長培養方式不當,親子關系將更加僵化。再加上受社會大環境影響,離異家庭、二孩家庭等家庭情況增多,復雜的家庭關系更加考驗家長的育兒智慧。有些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體會不到充分的幸福感,對幸福的認識也就容易發生扭曲。面對來自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生,如何引領他們發現幸福、提升幸福能力是一項需要精心設計的任務。
3.社會不良思潮侵蝕
信息社會能夠通過互聯網放大普通人的聲音,也使許多良莠不齊的價值觀念擴散開來:以追求錢、權、名為目的的功利主義,追求物質享受和肉體快樂的享受主義,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由主義等不良的價值觀念也影響了青少年們對幸福的認識,使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地對待幸福和追求幸福,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三、班主任引領幸福教育的有效路徑
1.確立幸福觀念,突出關鍵知識要素
幸福觀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幸福問題上的體現,即人們對于什么是幸福的理解,以及追求幸福的方法等人生系統中有關幸福問題的總看法與根本觀點。
在社會浮躁風氣的沖擊下,在校內高壓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只有懂得了一定的幸福知識,正確理解了幸福的內涵,才能更好地辨析幸福的方向,盡力去體驗、追求和創造幸福。
國際知名民調機構法國益普索集團(Ipsos) 在對全球27個國家近2萬人(參與調查者的年齡從16歲至74歲不等)進行了線上調查后,發布了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幸福感來源的前五名分別是“身體健康”“與伴侶的關系”“孩子”“感覺生活有意義”“生活條件(水、食物、住所)”。“有更多的錢”在列出的29項幸福來源中名列第10,“被認為是成功人士”位居第19位,“我的物資財產(計算機、時裝、汽車)”位居第26位。
由此可見,我們追求幸福不應執著于名利、享樂,而應更重視精神需求。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物質生活是幸福的基礎,是人們生存、活動與創造的條件,又決定和影響著精神生活。同時,幸福是在勞動和創造中產生的,要將享受幸福和創造幸福統一起來。另外,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馬克思曾說,“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產物”“個人幸福的實現離不開社會條件,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固然有賴于個體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觀上受歷史條件所制約”。要響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要貼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我們就要倡導奮斗的幸福觀。
幸福的認知教育還可以和心理學的相關成果相結合,班主任可借助班會課時間有選擇性地向學生介紹積極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嘗試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來解決現實中的心理困境,挖掘自身的天賦與創造力,增強自我調適和抗挫能力,塑造積極自我,使身心得以健康、協調發展。
2.遵循發展規律,合理計劃幸福教育
高中生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容易產生學習焦慮,同時他們處在即將成年的敏感時期,特別關注身邊的同伴,而不善處理與父母的關系。高中生生活圈子較為狹小,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也可能成為其壓抑的枷鎖。要更好地指導高中生提升幸福能力,就要從其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可以根據學生高一至高三不同階段的主要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幸福教育教學計劃,并安排一定的課時加以實施。如高一年級學生需要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融入集體;在第一學期或第一學年中加深對自我的認識,完成初步生涯規劃,進行分科選課。高二年級學生熟悉了高中學習節奏,會更關注身邊的人際關系,對友誼的維系、愛情的萌發、與父母的溝通等方面易產生困擾,需要教師的指導。另外,今天的青少年多在電子產品的伴隨下成長,如何正確應用電子產品,如何辯證對待網絡信息,也是需要教師引領的現實問題。高三年級學生面臨高考壓力,需要情緒管理、壓力調解等方面的指引。同時,還要設置一些貫穿始終的教育主題,如培養良好習慣、塑造優良的個性品質等。班主任可以采用多樣的教學形式,家校合作調動豐富的教學資源,有序開展教學活動,逐步推進,使學生能夠真正接受這些知識方法并學以致用。
3.著力科際整合,全面滲透幸福教育
來自外界的肯定和尊重是中學生獲得幸福感的重要基礎,要建立并完善多元評價體系,不僅以分數衡量學生,還能從不同維度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藝術天賦、體育能力、學習能力、道德品行、管理能力等。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對學生的良好表現給予及時肯定和強化;也要引導家長著眼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多給予孩子正向反饋。還要豐富評價形式,引入更多評價主體,如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師生共評等,鼓勵學生發現自我、悅納自我,欣賞他人、贊美他人。通過這些方式增強班級凝聚力,打造溫暖的集體,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幸福感,讓幸福體驗變成前進的動力。
4.強化幸福體驗,潛移默化活動育人
幸福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任務,它需要共識與合力去推動。班主任還應發動各科老師,在高中階段的每一門學科中適當滲透幸福教育的目標,潤物細無聲地感染學生。語文、英語、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容易在材料或史實中進行幸福觀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在比較、討論、辨析中明確幸福的內涵。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則可以通過追溯本學科的發展歷史,暢想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啟迪學生將專業知識的學習視為一種手段,將提高智慧與幸福視為根本目的,加深對幸福的理解。
在對幸福教育的實施中,班主任是組織者,各科老師都是施行者。唯有教育者們齊心協力,共同營造平等、寬松、和諧的班級氛圍,才能讓學生在春風化雨中感受幸福、理解幸福。
5.引導生命歷程,實現師生幸福循環
幸福首先是一種主觀情感,沒有切身體驗,對幸福的認識就無從談起。幸福教育要從幸福情感的需要出發,盡力創設條件尊重和引導學生合理的情感需要,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和完善。
首先可以從營造班級文化氛圍做起,利用黑板報、裝飾畫、標語等班級布置進行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審美情趣的宣傳。還可以借助班級微信公眾號等渠道,搭建家校溝通、學生展示的平臺,多給予學生鼓勵與肯定,讓學生在濃烈的幸福氛圍中受到感染和啟發。
其次是鼓勵學生組織或參與多樣的校園活動,如詩歌朗誦會、課本劇表演、演講比賽、紅歌會、運動會、義賣會、校園文化藝術節等,讓學生在組織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加強與人交往的能力,充分磨練自己,多方位地展現自己,體驗幸福,創造幸福。
還要引導學生開拓眼界,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歷史博物館、走進革命根據地、進行徒步拉練、幫扶孤寡老人、做公益活動志愿者等,認識歷史,感悟當下,在實踐經歷中體驗幸福,在他人的鼓勵和支持中感受社會的溫暖,從而對“幸福”的定義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明確創造幸福的人生追求。
6.實施多元評價,弘揚學生幸福價值
幸福教育離不開教師的踐行:一方面,教師是幸福教育的實施者;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人格魅力也是學生獲得幸福的資源。班主任要引領學生感受幸福、創造幸福,自身首先應是幸福的。葉瀾教授說:“教育是師生共度生命的歷程。”班主任是幸福的創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只有積極吸納相關知識與理念,加強自身修養,保持良好心態,班主任才能理解幸福、傳遞幸福,在進行幸福教育時,也會更有熱情和創造力,更容易感染學生,增加學生的幸福感和教師的價值感,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利成長,形成幸福循環。
幸福教育是能夠提升人生命質量的教育,它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能充分激發人的潛能,指導青少年更好地創造生活,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在人們心理問題頻發的當下,它還需要教育者們認真鉆研、不斷完善,為促進學生的終身幸福付出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段建華.主觀幸福感概述[J].心理學動態,1996.
[2] 張婧.復學后北京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應對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33).
[3] 王傳玲.基于可持續幸福模式的中小學生幸福能力培養探討[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9(35).
[4] 欒傳大.多元幸福觀教育論綱[J].現代教育科學,2003(03).
[5]? 張盼盼.幸福教育在中學德育中的運用[J].學園,2015(04).
[6]? 潘進強.當代中學生的幸福教育研究——以河南省濮陽市中學為例[D].江西師范大學,2010.
[7] 邱瀟驍.論德育人文關懷在幸福教育中的實現[D].浙江大學,2014.
[8] 任小琴.當代中國大學生幸福觀養成教育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9.
[9] 崔麗梅.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與干預研究——基于積極主題書寫表達的方式[D].云南師范大學,2020.
[10] 劉曉輝.中學生幸福觀教育實證研究[D].河北大學,2012.
[11] 于倩.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對學業成就的影響——自我效能感、自尊和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D].喀什大學,2020.
[12] Ipsos.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調查報告[R].法國:Ipsos,2020.
[13]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R].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