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基礎教育提倡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強調尊重學生在知識探究與應用方面的差異,分層教學策略由此被廣泛應用。文章著眼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工作,對分層教學策略的實踐應用方法進行了探索,在簡要闡述其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生分層、對話分層、習題分層、評價分層等更加具體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實踐探索
初中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表現存在差異,影響了他們的數學學習效果。面對這一情況,在向學生講授數學知識時,教師要適當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其不同發展的需要。為此,教師應該對分層教學實踐策略進行深入探索,并優化初中數學教學。
一、初中數學課堂開展分層教學的優勢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開展分層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并尊重其學科核心素養差異的體現,是培養其數學學習自信心并增強教學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突破傳統教學難題并促進初中數學教學新發展的必要舉措。傳統初中數學課堂“一刀切”的教學模式被打破,教師更加關心不同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也更加關注每名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為其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在教師的關注下,學生被安排在了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上,學習動機明顯增強,學習壓力相對減小,知識探究動力被激發,對其理解與應用知識大有幫助。甚至在分層學習狀態下,由于不斷掌握并吸收符合自身思維結構的知識,使學生對數學魅力的感知更加深刻,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二、初中數學課堂開展分層教學的策略
1. 學生分層,明確教學方法
初中數學落實分層教學,要以學生層次的劃分為第一步,因為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強化對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并對其進行分層管理。在劃分層次時,教師要以隱性手段為主,避免區別看待學生,打擊處于低層次學生的學習自信。一般來說,可以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從自主學習能力、知識儲備情況、學習態度等多個方面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情況與實際學習需求展開綜合分析,確定高、中、低三個分層標準,分別對應A,B,C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層結束后,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對差異化教學方法展開思考,確定對待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知識探究指導方法。例如,對于A層次學生,以鼓勵自主探究為主;對于B層次學生,構建“自主 + 跟蹤指導”的培養模式,在鼓勵學生獨立探究知識的同時,為其自主學習提供啟發;對于C層次學生,以培養興趣和跟蹤指導為主。每名學生在課堂學習環節接受的指導方法都更加適合自己,更容易在獲取知識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2. 對話分層,強化針對指導
深度思考是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關鍵。如果在課堂上缺少對知識的有效思考,學生自然難以實現對知識內涵和應用方法的準確把握。因此,在應用分層教學時,教師要嘗試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分層對話便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教師引領對話,依次向學生提出問題,鼓勵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自己能夠回答的問題,使其參與到對話中。根據學生在對話環節的表現,教師分析其學情與發展需要,從而調整后續的教學方案。
例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下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通過課件向學生出示兩個不等式,30x > 1 200,30x < 1 500,再將其整理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30x>1200,30x<1500。] 接著,依次呈現解題過程:通過求解30x > 1 200,得x > 40。求解30x < 1 500,得x < 50。形成解集,將解集通過數軸表示出來(數軸略),發現并得出不等式組的取值范圍,即40 < x < 50。隨后,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什么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什么叫做解不等式組?什么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問題為對話提供支持,學生先根據自身能力,結合對課件例題的分析,選擇能夠回答的問題。教師基于學生的回答,繼續啟發,通過提出難度較大的問題提高對話難度。教師提問:如何確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未知數的取值范圍?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學生基于問題的對話思考和表達逐漸加深,從而提高自身的思維水平和學習效果。
3. 習題分層,差異引領實踐
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更應該以學以致用為根本目標。基于此應用分層教學策略,教師要適當對習題進行分層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差異化的解題實踐,全方位、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如,在教材八年級下冊“一次函數與方程、不等式”的教學中,教師設計如下分層習題。(1)已知直線y = mx + n(m,n為常數)經過[0,-4]和[3,0]兩點,則關于x的方程mx + n = 0的解是多少?(2)存在函數y = -2x + 4,當x的值為多少時,y > 0?當x的值為多少時,y > 4?當x ≥ 2時,y的值是多少?(3)直線l1:y = x + 1與直線l2:y = mx + n相交于點[P1,b,] 則b的值是多少?它能夠組成怎樣的方程組?不解方程組,能否寫出它的解?(4)直線y = 2x - 1與直線y = 2x + 3的位置關系如何?由其組成的方程組的解是什么?
學生先瀏覽題目并確定自己能夠解答的習題,求解答案,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超出自己當前解題能力、實踐水平的習題進行思考和解答。以C層次學生為例,在面對習題(4)時,僅通過審題他們很難迅速厘清解題思路。此時,教師可以利用繪圖工具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兩條直線的函數圖象,指導學生展開觀察,啟發他們從圖象中分析直線與直線的關系、方程組的解。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結構和學習習慣,可以幫助他們更快確定解題方向。至于A,B兩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獨立解題,更好地鍛煉其實踐能力。gzslib2022040321134. 評價分層,深度培育素養
課堂評價的及時開展能夠保證教與學的完整性,讓教師和學生及時地發現教與學的問題,是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和調整的手段之一。但是,傳統模式下的初中數學課堂評價存在一定的刻板性,教師過于“一視同仁”,無法充分發揮“促進全體學生進步”的積極作用。面對此種情況,融入分層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嘗試對學生評價進行分層處理。對于A層次學生,考慮到其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較為突出,以“表揚 + 批評”為主,先肯定其突出表現,再指出其粗心大意、驕傲自滿等不足,引導他們對自身存在的消極學習狀態進行反思并改正,避免其因自負而退步。對于B層次學生,強化對他們的表揚,培養其自信心,使其在被鼓勵中逐漸走向A層次。對于C層次學生,考慮到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以“表揚 +鼓勵”為主,先肯定其進步,再委婉地指出其落后于其他學生的地方,以鼓勵性的語言表達對他們的認可,激勵他們向處于A,B兩個層次的學生學習,幫助其樹立知識探究自信心。隨著自信心的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被激發,促進了其向更高學習層次的成長。
三、結束語
分層教學策略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實踐,有助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動機,對培養其數學知識探究興趣、啟發數學思維都大有裨益,能夠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形成分層教學的意識,在科學劃分學生層次的基礎上,靈活應用多種手段推進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實現對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培育。
參考文獻:
[1]董平. 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2).
[2]姚煉. 以生為本探究農村數學分層教學[J]. 才智(中旬刊),2020(5).
[3]田偉東. 因材施教:暢談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J]. 華夏教師,2020(14).
[4]麥惠蘭. 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7).
[5]魏子亮,段勇花. 初中數學的分層教學現狀研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