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芳
摘? 要:文章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視角,分析數學教學實踐,促使教師深層次明確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并以此為依據展開對數學課堂延伸教學活動的全面設計。通過聯系生活進一步拓寬教學范圍;加強圖形展示教學的應用,確保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重視課堂實踐活動的組織,以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堂延伸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
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課程標準、“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影響,促使核心素養的發展成為小學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
對于小學數學學科而言,主要表現為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1)數感。對數、數量及數量關系的認識與感悟,這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本前提。(2)符號意識。正確認識數學中出現的各類數學符號,并根據符號完成數學有關知識的學習。(3)空間觀念。打破平面的限制,將教材中呈現出來的抽象幾何圖形與生活中的實際物體聯系起來,實現彼此之間關系的有效轉換。(4)幾何直觀。借助常見的圖形展開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獲得解題新思路,實現高效學習。(5)數據分析觀念。無論是實際生活還是課堂學習,學生均會涉獵大量的數字,這就要求學生要具備數字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能力,為數學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6)運算能力。作為數學學科的基礎,只有學生正確、有效掌握運算方法,并能做到各類運算法則的熟練應用,才能完成教師安排的數學學習與計算任務。(7)推理能力。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做到深度探索與掌握,并養成推理能力,針對一個知識點通過獨立推理尋找與之相對應的探索思路,做到相關結論的發現與證明,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8)模型思想。學生要具備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構建數學知識模型,完成生活中常見問題的解答,并在模型的幫助下,使學生初步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延伸教學的實踐
1. 課堂聯系生活,拓寬數學教學范圍
教育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借助生活常識解答數學問題,而在匯總、分析數學教材中列舉的各類問題后,也可以發現其來源于生活。通常來說,小學低年級數學問題的解決,要求在生活中匯總與數學相關的知識,然后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完成對各類簡單數學問題的解答。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時,教師告訴學生“克”和“千克”是一種質量單位,用來表示物體的質量,并講解彼此之間應該如何換算,即1 000克 = 1千克。接著,教師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小明買了1 000克蘋果,可以表示為幾千克?鼓勵學生自由回答。完成初步學習后,教師采用單位與實物相配對的方式確保學生正確使用克和千克,如一袋洗衣粉重1? ? ? ? ,20個蘋果重5 000? ? ? ? 。教師也可以給出圖片,讓學生自由搭配最適合的質量單位。所有題目都圍繞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展開,通過融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實現問題解答過程的簡便性、清晰性,不僅能幫助學生在理解問題時明確兩個單位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能緩解學生解答復雜問題的畏懼心理,促使其解題能力得到鍛煉。
2. 圖形展示教學,創設直觀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教學會涉及不同圖形的學習,包括平面圖形、立體圖形,這些幾何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可以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不同圖形獨有的特點。但是,為達到這一教學目的,要求教師要使用極具直觀性的教學輔助工具作為支撐。盡管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是未接觸的知識會限制其相關知識體系的建構。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深度剖析與解讀教學內容,將幾何知識特點作為依據,實現對直觀教學資源的全面整合。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科學應用信息技術、實物演示等教學方式,將所準備的教學材料投放到課堂中,確保學生在多元化、直觀性教學材料的支持下,正確理解與掌握課堂所學內容,并自發學習與圖形特點有關的數學知識。另外,教師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分配課時,盡可能減少抽象理論的講解,增加教學資源的投放、引導時長,促使學生生成對知識的表象認知。
例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時,教師先了解教材中提及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明確教材中所列舉的實物案例,長方體——紙巾盒,正方體——魔方,圓柱——保溫杯,球——足球,然后將生活中常見的各類幾何圖形物品作為教學材料投放到課堂中。首先,與學生共同學習教材知識點,確保學生能初步認識各種圖形的形狀及所代表的實物。其次,學生針對教師準備的教學材料對應的圖形給出答案。為保證課堂教學的豐富性,教師也可以收集網絡圖片,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并根據教材中圖形連線的問答形式鞏固知識點。再次,鼓勵學生找出不同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用自己的話概括各圖形的特點,教師糾正與總結,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常見的幾何物體,并說出其圖形,如粉筆盒——長方體,籃球——球。這種直觀性的圖形展示教學,既能強化學生幾何知識學習的直接性,確保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圖形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實現課堂有效延伸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3. 組織實踐活動,強化數學思維品質
問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最常用的一種授課方式。但是,教師往往采用“一對一”的交流互動形式,盡管這種教學模式能夠體現出較強的思維指導性,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課堂交互的覆蓋面。對此,教師可以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組織課堂活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為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機會,以順應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增強學生思維的跳躍性,還能讓學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刻認識并學習到更多與數學相關的知識點。另外,學生的表現欲和勝負欲較為強烈,教師可以通過競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培養、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完教材一年級下冊“20以內的退位減法”后,為了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情況,教師根據班級中的學生人數進行科學分組,確保各小組學生的數學能力相當,并為每個小組分發0 ~ 9的數字卡片。相同的卡片需要有兩張,由教師在黑板上列出加法和減法運算,要求每組學生在保證答案正確的前提下快速舉起最終結果,而教師則需要記錄各小組給出答案的先后順序,并給予相應的分數。為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指定學生上臺說出加法和減法運算式子,再由各小組學生給出對應答案。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各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同樣以搶答的方式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為保證競賽的公平性,教師要維持好課堂紀律,不允許同組成員提醒。競賽結束后,教師要匯總各小組及小組成員的得分情況,對于名次靠前的小組加以表揚,同時也要鼓勵名次不理想的小組,避免其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在競賽活動的引領下,可以進一步增強課堂的靈動性,還能實現加法和減法相關概念的有效理解與鞏固,并拉近學生彼此之間的距離。在相互探討與交流中,準確、快速地解答問題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數學認知體系。
低年級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高度重視。而延伸課堂教學與核心素養培育要求相契合,是教師經常應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層次探析低年級數學課堂延伸教學方式、方法,加強專業性指導,促使學生數學思維品質、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升,構建高質量小學數學課堂。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核心素養下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延伸策略的研究(GS[2020]GHB2633)。
參考文獻:
[1]辛兵鋒. 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 才智(中旬刊),2020(5).
[2]傅曉英. 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建模思想的策略研究[J]. 科技資訊,2020,18(5).
[3]鄒青,殷金朋.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研究[J]. 教師,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