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慶 黃彩茵



【摘要】本研究以STEM教育理念為指導,開發跨學科整合型小學姜科勞動課程。在詳細介紹課程設計開發的基礎上,提煉了小學姜科勞動課程的“四步式”教學模式,總結出課程具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跨學科融合創新、基于問題和項目開展學習的特點,最后得出我國開展勞動課程的兩點啟示。
【關鍵詞】STEM;姜科種植;勞動課程;課程開發
2020年3月,國務院頒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同年7月為進一步落實《意見》精神,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并要求小學生初步體驗種植、養殖、手工制作等簡單的生產勞動。與此同時,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STEM教育在中小學課堂中掀起巨大的浪潮。融合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個學科的STEM課程,以跨學科應用為核心,旨在利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核心是跨學科應用,這一理念與勞動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同時也與21世紀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相吻合。因此,探究STEM理念下勞動課程的開發勢在必行。
一、姜科種植勞動課程的地位
姜科植物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醫藥價值也不可估量。我國特色勞動課程的開發中,也不乏對姜科植物種植的探索。然而,放眼我國已有的姜科種植勞動課程,主要聚焦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即如何種植姜科植物,缺乏其中科學知識、實驗方法等知識的滲透,沒有形成成熟的姜科種植勞動課程體系。這意味著在開展姜科種植勞動課程時,缺乏科學性,沒有完整的體系支撐。
基于以上問題,結合我校已有的姜科植物種植經驗,本研究以STEM教育理念為指導,開發姜科種植勞動特色課程。該課程將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食材帶進課堂,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相關知識,強調學生批判性思維、溝通協作、創新創業、信息技術等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學生發展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二、STEM理念指導下小學姜科種植勞動課程的開發
STEM 教育有其獨特的魅力,具備跨學科、趣味性、體驗性、情境性、協作性、設計性、藝術性、實證性、技術增強性九個核心特征?;赟TEM理念開發小學姜科勞動課程,首先要明確勞動教育的實質,在課程理論的指導下科學選擇教學內容和活動。接著,以STEM理念為指導進行勞動課程體系設計,即針對不同的年級設計層次性的教學活動,并且提煉出相關的教學模式。
(一)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
隨著教育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多個流派的課程理論,主要有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論、人本主義課程論、社會改造主義的課程理論。在小學姜科勞動課程開發中,為使每個學生都能有獨立、自主的發展,選用以人本主義課程論為指導,倡導遵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學科的需求出發,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讓學生在多種學科融入教學背景下,在實際的項目中,運用各種教學工具來進行思考、探索、體驗整個過程,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并積累學習經驗,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校園開展勞動教育,通過勞動的過程,培養學生尊重勞動者的態度,熱愛勞動的秉性,珍惜勞動成果的品格。與此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綜合型人才。
(二)課程體系設計
根據姜科種植過程中需要開展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活動,我們把課程分為四個領域,分別是:三年級學習“姜的認識”,四年級學習“姜的種植”,五年級學習“智能種姜”和六年級學習“姜的應用”。每個由一系列主題課程組成,形成了一個覆蓋從認識姜、種植姜、再到應用姜的全過程。課程圍繞勞動教育開展的目標,進行跨學科的整合設計,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呈現逐漸深的框架結構,每門課程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設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并開發了相應的教學活動方案。從活動的策劃、技能指導、練習實踐、總結交流等環節開展勞動實踐,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運用能力、合作精神以及鼓勵學生打破思維方式局限推陳出新培養創新能力。
(三)課程內容與活動設計——以姜科種植為例
1.課程實施
課程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3個步驟。
(1)設計教學內容
圍繞姜科植物的種植設計教學內容。
主要內容:理論學習,初入姜湖;確定主題,組建姜湖;群策群力,定姜開荒;基地實踐,大鬧姜湖;分析研究,姜順其美;烹飪實踐,錦繡姜山;成果展評,姜山如畫。
(2)制定教學計劃
根據商討出來的具體內容,制定教學計劃。包括四個階段共11課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具體如下表。
(3)設計評價量表
本課程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注重對學生勞動過程的評價,評價方式包括小組評和個人評價。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本人、同學、教師、家長,并根據不同的評價需求,設計了兩個評價量表。
2.教學模式提煉
遵循科學研究的方法和STEM教學原則,11節課都是按“四步法”教學模式開展的。以《團隊建設》這節課為例,“四步法”教學模式實施:(1)活動策劃,確定主題:十根筷子難折斷說明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協助解決問題。(2)技能指導,制方定案:班級同學分成幾個合作小組。(3)練習實踐,學習探究:小組討論,再分工合作完成《小組職責表》。(4)總結和交流,分享收獲:分享自己的名稱與口號,并說出其中的創意。
三、STEM理念指導下姜科種植勞動課程的特點
第一,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倡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為21世紀的教育應當認真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文化基礎、自我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提升21世紀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本課程在STEM 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融合多門學科的知識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傳統文化、社會責任的滲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科學思維和社會責任感,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第二,跨學科融合創新。基于STEM理念的指導,將原本獨立的各學科,有機融合在一起,既體現了勞動教育的特點,強化學生勞動觀念,同時融合了數學、科學等學科知識,從研究模式、任務和目的、成果形式等方面提升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基于問題和項目開展學習。以姜為載體,學生親歷種植生產勞動的全過程,以項目式的方式開展研究學習。在每個學習項目中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分析問題,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有效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在親歷勞動的過程中,認識到勞動的艱辛,學習勞動技能,培養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熱愛勞動的精神品質。
四、對我國勞動課程開展的啟示
第一,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我國學生動手能力較弱,課堂上對這方面的培養也比較少,在今后的課堂中應該多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第二,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為了能盡快推進勞動課程,建議加強國家頂層設計以構建 STEM 教育與勞動課程建設共同體,完善 STEM 課程標準體系以落實 STEM 素養培養,加強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理論研究以指導課程開發實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4):13-22.
[3]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