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整體水平不斷提升,教育環境愈發完善的形勢下,幼兒教育逐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在原有的常識知識傳導基礎上,教師對幼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全面成長發展情況愈發重視。幼兒園活動區游戲作為全面性與開放性較強的教育活動,在當下幼兒教育發展中尤為關鍵。STEM教育理念可以實現學科之間的跨越,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文章以此為背景,探究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的價值與瓶頸,揭示其在幼兒科學學習中的開展策略。
關鍵詞:STEM教育理念;幼兒教育;區域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7-0019-03
引 ?言
STEM教育理念側重將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知識內容進行有機結合,通過為受教育者提供綜合性學習內容,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延伸思維,促進自身全面發展。STEM教育理念的綜合性使其與幼兒園區域活動具備一定的契合性,因此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在現代幼兒教育中具備較高的研究價值。
一、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概念
“STEM”是由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Mathematics這四門學科首字母構成的。“STEM”教育理念,本質上指的便是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幾種不同學科下共同形成的一種新型有效教學形式。這一教學手段在幼兒階段的教育教學之中加以應用,其目的便在于有效促進幼兒本身的思維發展,提高其自身與其他伙伴之間的有效協作能力,同時提升其組織能力、意志力以及行為表現等能力。這對幼兒基礎能力發展有積極意義。此外,STEM教育理念的綜合性應用,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兒教育中的跨學科教學效率。這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節省大量的教學時間與精力,還能夠切實營造良好的學習活動氛圍,使幼兒在這樣的良好環境之中進行有效自主探究。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幼兒園區域活動價值
基于幼兒教育教學的STEM教育理念,側重令幼兒在跨學科思考實踐過程中全面延伸思維,主動調動自身已有的認知經驗,在具體的學習任務或目標引導下將各項知識技能進行融合,為其未來成長發展奠定基礎。而區域活動則側重為幼兒提供一定的活動場地與活動材料,讓其通過自主探究與分享交流活動,全面發展自身的認知能力,綜合強化其知識技能應用能力。
三、科學區域活動發展的瓶頸
(一)跨學科教學目標較模糊
STEM教育理念自身具備較強的綜合性,其對各類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滲透要求較高。因此在實際的科學區域活動中存在跨學科活動銜接目標不明的問題。這是影響區域活動落到實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科學探究活動框架單一
在時代變化與教育發展的影響下,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等學科知識傳導內容與形式也呈現動態發展態勢,并且科學教育內容自身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完全沿用過去科學探究框架開展教學活動,將會對科學區域活動應用與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四、STE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的原則
(一)活動材料的層次性
活動材料的層次性,是保證區域活動能夠正常進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進行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相關設計時,務必要對在科學區域投放的材料進行全面化的事前考慮,保證所投入的活動材料能夠切實滿足幼兒后續的操作應用需求,這樣才能夠保證整體活動中的教學效果與目標一致。針對材料的層次性劃分,教師可以著重從幼兒自身的發展現狀進行考慮,并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選擇更適合幼兒且具有層次性的活動應用材料。之后,教師再以材料為依據,引導幼兒完成既定的科學區域活動學習。
例如,教師在設計針對大班幼兒的科學區域活動時,可以選擇能夠突出科學理論,且日常生活之中常見的材料,像斜面體、平面體以及小球等等。對于大班幼兒來說這類材料危險程度不高,又能夠使幼兒通過活動了解平面上與斜面上小球的不同滾動情況。由此可知,在STEM教育觀念下完成科學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活動材料的層次性選擇,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活動教育。
(二)活動操作的實效性
在基本保證活動應用材料的層次性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完善STEM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還要對幼兒本身的活動操作實效性進行相應的分析。因為區域活動的開展目的,就是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與知識認知能力。因此,幼兒在活動中進行的相關操作便成了影響其本身學習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其本身的活動操作實效性夠強的前提下,活動開展的相關價值才愈發突出,幼兒從活動之中學習到的知識內容才愈發豐富。所以教師在進行活動指導時,可以嘗試利用更具趣味性,且能夠讓幼兒充分參與到活動之中的手段,來引導幼兒完成既定的科學區域活動以及游戲。
以“有趣的沉浮”相關區域化活動為例。教師在這一活動的教學開展過程中,便可以一改之前的教學手段,不再親力親為地完成活動任務,而是引導幼兒親自“動手”,由此加深他們的活動參與程度。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不同的活動材料(羽毛、石塊、鐵塊、海綿、所料等)依次放入水中,然后觀察其與水面之間的關系。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幼兒能夠直觀地接觸到浮力的相關知識,這對激發其本身的興趣,促進其基礎學習能力的提升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三)活動指導的恰當性
在幼兒園開展具有科學意義的區域活動游戲,并將“STEM教育理念”的相關教學實效性發揮出來,與教師本身在活動之中所發揮的活動指導恰當性之間也有較為密切的關聯。幼兒本身年齡小,普遍具有愛玩愛鬧的天性,若教師在活動中不能對其進行一定的指導,就很有可能導致活動開展效率達不到既定的目標,還會使整體活動中的紀律受到影響。所以,活動過程中的恰當引導是保證科學區域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手段,對幼兒能力的全面發展有重要作用。但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活動指導時,還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度”,即在規范幼兒活動紀律的同時,盡可能不要對其本身的活動參與積極性產生影響,還要避免因過度追求活動教學結果而過度干預游戲發展,最終束縛幼兒自身思維的發散。
(四)活動評價的激勵性
除上述幾點原則之外,教師在STEM教育理念視域下開展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時,還應該遵照“活動評價的激勵性”原則。幼兒的年齡較小,適當的激勵語言或行為,能夠進一步提高其完成活動的積極性,對其后續的生活和學習都有較大的發展意義。對此,教師可以在某一個科學區域活動的實施過程結束后,不論其所完成的活動結果如何,先對其本身的嘗試和努力提出贊賞。這樣能夠促進幼兒自身探究意識的提高;然后教師再引導幼兒對自身的活動過程進行回顧,并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高光時刻”,由此完成他們的自我認同,樹立其本身的學習自信心。
五、STEM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途徑
(一)整合科學探究情境,促進跨學科思考
受自身年齡特點與科學認知水平影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引導,幫助其在正確的思考方向上延伸科學思維,調動自身已有的科學知識儲備分析教學活動中的科學知識內容,進而在認知沖突下生成具體的科學探究問題[1]。因此,基于STEM教育理念,教師可在開展區域活動前,為幼兒提供綜合性科學探究情境。例如,在“物體的沉浮”的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或微視頻,向幼兒展示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情況,如浴缸水面上的塑料小黃鴨、浴缸里沉底的鵝卵石、自制的漂流紙船等,讓幼兒通過觀察情境內容,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進而設置問題情境“導致上述情境中物體沉浮情況不同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如果想要改變物體的浮沉情況,能否通過改變物體構造做到?”“能否借用量尺描述物體浮沉變化情況?”以此逐步引導幼兒向科學、工程設計、數學測量分析領域延伸科學思維,進而令其在正式活動前形成基本的物體浮沉探究思維雛形。
(二)鼓勵自主動手操作,重視跨學科創新
在利用科學探究情境提升科學區域活動有序性的基礎上,教師應側重對區域活動中的自主動手操作環節進行優化。教師要以STEM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從自身跨學科認知內容出發,靈活組合應用科學探究材料或嘗試不同的科學探究方法,實現科學探究創新[2]。例如,在“會飛的塑料袋”的科學區域探究活動中,教師可先為幼兒展示紙飛機、風箏、孔明燈等物體飛起來的過程,為其提供塑料袋、剪刀、各類膠帶與線、彩紙等活動材料,設置問題“結合之前的物體飛行過程,你能否滿足塑料袋飛起來的愿望呢”,引導幼兒從科學領域中的飛行原理與飛行物工程設計角度出發,思考讓塑料袋實現飛行的方法。基于STEM教育理念,教師可讓幼兒在活動探究過程改進方法,以量尺測算的飛行距離或高度為標準,嘗試改造原有的“飛行塑料袋”,使其在多組改進對比實驗中體會氣流對飛行物體的影響的科學原理,強化區域活動游戲效果。
(三)合理設置互動交流,分享跨學科設計
良好的思維交流是促使幼兒思維延伸發散的關鍵,也是STEM教育理念下科學區域探究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內容。因此,為幫助幼兒在科學區域探究活動中有效整合各學科知識內容,教師應合理設計科學探究交流與作品設計分享活動,促使幼兒及時交換自身在區域活動中的想法,為跨學科學習思考提供有利環境[3]。例如,在“磁鐵的好朋友”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為幫助幼兒全面了解磁鐵的基本特性,教師可將幼兒分為各個科學探究小組,讓其自行選擇教師提供的多種材料,對磁鐵的性質進行探究。此時,教師可發揮自身引導組織職能,通過巡視對各小組進行指導,促使其在了解“磁鐵能吸附金屬物體”這一性質的基礎上,嘗試利用該性質設計簡單的游戲活動,如利用磁鐵、回形針、木塊、釘子以及鈴鐺等設計“釣魚”游戲,以磁鐵為“魚鉤”釣取金屬物。在各小組完成游戲設計后,教師可令各小組交換游戲設計與相應道具,體驗其他小組設計的磁鐵游戲活動。相較于直接讓幼兒分享想法,該科學區域探究活動更有利于幼兒深入思考分析其他小組的游戲設計與道具設計,拓展其對磁鐵性質的設計思路,并通過分析道具設計,從工程技術角度思考活動材料的不同組合方式,實現跨學科
思考[4]。
(四)豐富區域活動元素,拓寬跨學科途徑
為提升區域探究活動的影響范圍,促使幼兒不斷延伸發散思維,教師應審視時代發展變化對STEM教育理念以及幼兒科學教育教學的影響,及時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例如,在“各式各樣的建筑物”的科學區域探究活動中,教師可在原有的積木材料基礎上,引入現代建筑模型材料,涵蓋幼兒常見的建筑類型,如橋梁與塔樓,并為幼兒提供金字塔、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等著名建筑物模型,讓幼兒自由選擇“建筑材料”搭建建筑物。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幼兒從建筑的外觀與穩定性這兩方面入手,分析自身搭建建筑物的性能,進而滲透簡單的數學知識與工程設計知識,幫助幼兒搭建科學合理的建筑物。在幼兒自主探究完畢后,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幼兒展示建筑物搭建的動畫,讓幼兒通過觀察與對比,分析自身建筑物設計中的不足,在加深其對相關科學知識印象的同時,也便于其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與精益求精的態度。相較于固定不變的活動內容,與時俱進的區域活動更有利于幼兒的成長發展。
結 ?語
綜上所述,基于STEM教育理念,教師應重視科學區域探究活動的作用,結合相關的教育內容與幼兒自身成長發展的規律,綜合設計和優化幼兒園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兼具現代化與多元化特征的科學學習環境,綜合提升其科學知識學習水平,培養其科學探究的態度與精神。
[參考文獻]
林瓊娟.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0(12):27-28.
崔劍紅.科學活動在幼兒園科學區域游戲中的實踐分析[J].智力,2020(34):197-198.
鐘佳佳.幼兒園科學活動“三步驟教學法”[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1):38.
鄔爾娜.《指南》背景下的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J].名師在線,2020(32):73-7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莆田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幼兒園科學活動實踐研究”(立項編號:PTGFKT201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葉蔚青(1966.9-),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