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新課程改革重要的教學理念,而此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是通過教師建構生活化課堂實現的。在進行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作者著力探究建構生活化課堂的策略,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作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從生活化內容、生活化活動和生活化練習三方面入手,詳細闡述建構生活化的初中生物學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生活化課堂;建構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5-0022-03
引 ?言
“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新課程改革重要的教學理念。《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闡述了生物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在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著力建構生活化的課堂。“生活化課堂”是指融入生活因素的課堂教學活動。在組織初中生物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著力于建構生活化的生物學課堂。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生活化課堂離不開生活化內容、生活化活動和生活化練習。所以,筆者從這三方面入手,應用不同的策略,建構生活化的生物學課堂,使學生對生物學課程產生學習興趣,遷移生活經驗,探究生物學知識,同時應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提升生物學課堂學習效果。
一、挖掘生活化內容
生活化教學內容是教師建構生活化生物學課堂的基礎。《課程標準》立足生物學學科的生活性,要求教師打破教材限制,讓生物學知識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生物學資源。基于此,在建構生活化的生物學課堂時,筆者先詳細地分析了生物學教材內容,找出與生活有關的生物學知識點,將這些知識點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多途徑、多維度地挖掘相關內容,獲取生活化的生物學教學資源[1]。
(一)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選擇生活化素材
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必須要有生活化素材作為支撐,而生活化素材準備不足往往會導致生物學課堂的生活化教學失敗,或者以低效收場。生活化素材包括文字資料、視頻資源和實物材料等,初中生物學課堂中生活化素材的豐富性明顯不夠,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應該強化素材積累意識,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生活化素材。
例如,在教學“種子的萌發”這一課時,筆者準備了實物材料和視頻資源,其中實物材料包括:(1)每小組一盤種子,內含黃豆5顆、花生5顆、油菜籽10粒,放在塑料盤中(課前放在學生的實驗桌上);(2)浸泡2天的黃豆種子2粒,放大鏡1個,鑷子1把,放在塑料盤中(放在講臺桌旁,課中調換);(3)一小盤浸泡過的其他種子,內含花生、蕓豆、黑豆、青豆等,塑料勺1把(放在講臺桌旁,課中下發);(4)塑料盤、棉花,浸泡2天的黃豆2粒(課堂教學結束前下發)。視頻資源是筆者親自錄制的種子萌發的視頻,真實記錄了一顆種子萌發的過程。借助這兩種生活化素材,筆者的這節課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又如,在教學“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這一課時,為了便于比較,筆者將這兩個類群放在一起介紹。關于兩棲動物,教材通過“想一想,議一議”“觀察與思考”等活動來讓學生認識其主要特征;關于爬行動物,教材以蜥蜴為代表,通過比較蜥蜴與青蛙在呼吸、生殖和發育上的不同,引導學生總結爬行動物的特征。針對這一課的教學,筆者準備好圖片素材,出示蠑螈、青蛙等兩棲動物和蛇、烏龜、蜥蜴等爬行動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它們皮膚的區別;出示青蛙和蜥蜴肺部的圖片,讓學生觀察二者的區別;出示青蛙生殖產卵圖、蝌蚪發育成青蛙的動態圖和烏龜在陸地上產卵圖,讓學生觀察他們生殖和發育的區別。當然,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找來實物素材,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與觀察。
(二)根據教學內容,深化生活化的體驗
只會背生物學知識,走到自然界中面對真實的生態系統、面對大自然中的生命卻沒有任何觸動,更談不上敬畏、尊重和保護自然,這樣的學習沒有知識體系的建立,沒有對生命的整體感知,自然不能養成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在生物學教學中,體驗是很重要的,學生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在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生活化的體驗,豐富他們的感官,并由此引發學生對所學生物學學知識的思考與理解。
例如,在“人的生殖”一課中,筆者讓學生腹部負重10斤米,體驗母親懷孕時的艱辛;將各種鳥卵帶到課堂讓學生感受鳥卵孵化的神奇;將熟的玉米種子帶到課堂,讓學生認識到一個完整的玉米種子的胚等。
二、創設生活化活動的策略
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設多樣的生活化活動在建構生活化生物學課堂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建構生活化生物學課堂的時候,筆者以教學內容和生活資源為立足點,應用多樣的策略創設生活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進行有效探究,提升課堂教學效率[2]。
(一)創設生活情境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化教學情境是建構生物學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的橋梁。所謂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是指教師立足于挖掘到的生活化教學資源,用多種方式創設出的生活場景。生活場景是學生極為熟悉的,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早已與各種生物學現象進行了互動,形成了自己的生物學認知。在生活場景的作用下,學生會自主遷移生活經驗,對場景中的生物學內容展開探究,順其自然地掌握生物學知識。所以,在建構生活化的生物學課堂時,筆者會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以“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為例。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人們常吃的一些食物,如饅頭、大米、雞蛋、蘋果、牛奶等。直觀的圖片很容易抓住學生們的眼球。立足圖片內容,筆者提出問題:“我們每天吃這些食物,是要從這些食物中獲取營養。那么,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呢?這些營養物質是如何被我們的身體吸收的呢?”這些問題是學生們在生活中聽過或思考過的,很容易使他們產生探究興趣。不少學生遷移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思考和闡述。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營造生活化氛圍,促進生活化課堂的建構,不僅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自主探究,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創設討論活動
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們進行互動交流的主要活動。生活化的生物學課堂是以學生為主的課堂,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此外,《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設計學習任務,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因此,在建構生活化的生物學課堂的時候,筆者聯系挖掘到的生活資源,或提出問題,或提出任務,讓學生們合作討論、集體交流、碰撞思維,根據生活內容理解生物學知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
以“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為例。神經系統的組成是學生們在課堂上需要掌握的一個知識點,該知識點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筆者先立足學生們的生活體驗,描述場景:“當聽到上課鈴響起的時候,你快步地從走廊走進教室,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從桌洞里找出生物學課本,快速地翻到今天要講的內容。你的這一系列行為是如何來調節的呢?”這樣的生活化問題引發了學生們的思考。立足于此,筆者鼓勵他們先自主思考,接著從教材中尋找答案,之后走進合作學習小組中,與小組成員交流答案。受個性差異的影響,學生們會得到不同的答案,獲得不同的認知。交流討論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們展現個性的過程。在個性的作用下,學生們碰撞思維,經歷從認知差異到達成共識的過程,初步理解新知,同時鍛煉思維能力和交流能力。然后,筆者則根據學生們討論的結果進行點撥和指導,使他們加深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創設討論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成為探究生物學學知識的主體,還可以使學生發揮自主性,理解課堂教學內容,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生物學課的學習效果。在學生們的踴躍參與下,生物學課堂也變得很有趣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顯著提高。
三、開展生活化練習的策略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應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決問題,加深對所學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生物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活動。《課程標準》中指出,引導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對此,生物學課堂練習也應實現生活化。在建構生活化生物學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貼近生活的練習題來讓學生們解答,以此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仍是以“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為例。在學生們學習了基礎知識之后,筆者呈現了這樣的生活案例:一位八十歲的老人突發腦血栓,盡管四肢一點損傷都沒有,卻有一側肢體無法正常活動;一位年輕的跳馬運動員在比賽的過程中,從馬鞍上摔到地上,摔傷了腰部,盡管下肢沒有出現任何外傷,但卻癱瘓了。在呈現了該案例后,筆者提出問題:為什么發病部位與出現病癥的部位不同呢?這說明了什么?在該問題的引導下,大部分學生回憶課堂所學,具體地分析發病部位與出現病癥部位之間的關系,由此感受到神經系統在調節機體生命活動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此教學,不僅能使學生靈活地應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命現象,加深他們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還積累了生活經驗,便于他們利用生物學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
四、開展生物學第二課堂,促進知識應用
(一)利用生物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學習不僅在于用知識充實大腦,還在于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物學學科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例如,在學習了植物的蒸騰作用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移栽植物為何要在晚上,并且還要剪去它的一部分枝葉。學習了莖的結構和功能的相關知識后,學生在生活中也要知道毀壞樹皮,會造成樹木的死亡,從而加強對樹木的保護。在學習了生物學之間的捕食關系后,學生要對農業害蟲的生物學性防治提出意見,并能夠利用生態學的原理構建簡單的生態農業模型。在學習了微生物學的知識之后,學生應該能夠向他人清晰地解釋冰箱貯食、腌肉、臘肉防腐的原理,以及乳酸桿菌在制作酸奶、泡菜中的應用原理,甚至可以自己在家里嘗試制作一下。靈活運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一種進階的生物學學習,也是促進學生提高生物學學習能力的一種手段。
又如,我們還可以組建“春天來了”生物學社團,舉辦“帶個花盆入社啦”主題活動,研究主題是“春天來了——我與植物有個約會”。社團由每班生物學興趣小組的核心成員組成,開展蔬菜栽培、花卉栽培和校園植物種類調查三方面的實踐研究。
(二)利用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初中是學生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引導學生以健康的方式生活也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的重要責任。在初中生物學教材中,不乏一些健康生活方面的內容,如人體的生理、結構、保健等。在教學這些內容時,我們也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灌輸健康的知識,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
例如,在教學“人體激素的調節”的內容時,對于一些因不良生活習慣而引發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腫大等,教師要盡可能多做介紹,闡述其中的科學原理,引起學生的重視。又如,在教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的內容時,除了知識的講述,教師還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看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并針對自己的情況設計出符合營養標準的一日食譜,引導學生合理膳食。在教學“健康的生活”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要督促學生改正吸煙、酗酒、生活無規律、長時間上網玩游戲、隨地吐痰、隨手扔垃圾、飯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行為。
結 ?語
總而言之,初中生物學學科的生活化教學是踐行《課程標準》、提高教學質量、培育學生生物學學核心素養的一劑良方。在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挖掘生活化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教學活動,進行生活化課堂練習,以此建構生活化的生物學課堂,使學生遷移生活經驗,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提高生物學探究能力,同時積累生活經驗,學會用生物學學科的眼光看世界,進而強化生物學學科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尹香蓮.如何實現初中生物學生活化教學[J].黑龍江教育(中學版),2019(04):34-35.
司紅秀.探討實現初中生物學生活化教學的方法[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22):81-82.
孫源.淺論初中生物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J].學周刊,2018(12):41-42.
作者簡介:鄭翠蓉(1983.1-),女,福建泉州人,任教于福建省晉江市西濱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