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艷
[摘 要]故事文本是英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文本再建構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建構有關知識及意義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不同文本的特點入手,尋求故事文本再建構的新途徑。
[關鍵詞]故事文本;建構策略;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6-0001-03
譯林(新)版牛津小學英語更加重視故事文本的作用,以Story time板塊通過生動的故事,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學生英語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筆者經過多年的課堂觀察,發現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故事文本時思維僵化,幾乎是單一的設計思路:Warming-up,切入主題→找準關鍵詞Who / Where / What,進入課文→Different tasks(問答、選擇、判斷等),分層閱讀→Happy reading,朗讀指導→Summary,課文小結。不同的文本側重點不同,教師不應簡單地教學語言故事本身,更應挖掘故事背后蘊含的信息。此時,文本的再建構必不可少。
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闡述對故事文本再建構的一些思考。
一、基于故事背景的文本審美
很多學生不喜歡故事板塊,除了教學內容多、理解困難以外,教師枯燥、無趣地講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育部,2012)由于譯林(新)版牛津小學英語重視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所以在故事文本編排上教師應適當滲透文化知識內容。如《At Christmas》這樣的主題是特別明顯的故事文本,教師一般都能設計相關的主題活動,給學生帶來新奇、趣味的體驗。然而,很多文本中雖然有特定的故事背景,但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只關注故事內容,直指重點句式及語言表達,忽略了文化背景。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從故事背景入手,幫助學生獲得感官的愉悅,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四年級下冊Unit 6《Whose dress is this?》
這個故事的背景是Fancy Dress Party,通過談論化妝舞會的服裝,呈現物品的所屬關系。筆者為加深學生對Fancy Dress文化的理解,體驗Fancy Dress的樂趣,感受故事帶來的藝術美,設計了以下活動。
教師穿著黑色披風,戴上眼罩和禮帽,手持寶劍,扮演傳奇俠士Zorro。教師一出場,就引起了學生極大的關注和興趣。學生這樣評價:“You are great / nice / wonderful / cool !”教師回應:“Thank you!Its a Fancy Dress Party.What do you fancy for Fancy Dress Party?”
S1:I want to fancy灰姑娘.
T:Cinderella?Emm,a lovely girl.
S2:I want to fancy…
學生議論紛紛,說出心目中想要扮演的角色:Snow White,Fairy,The Lion King…教師出示教學插圖并提問(見下圖):“Who fancies Little red riding hood …?Lets have a look!”……
本課中,教師借助文本中的故事背景,扮演傳奇人物Zorro,給學生帶來直觀、強烈的視覺沖擊,且趣味性較強,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文本故事背景成為學生可接受、可理解、可感悟的畫面,使學生得到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華。
二、基于單詞句型的文本解讀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根據單詞的音、義、形來學習詞匯,并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語法項目的意義和用法。基于單詞和句型的文本解讀,教師可通過選擇關鍵詞,組織學生進行整體閱讀活動,并呈現相關的重要句式。此類教學為典型性文本解讀方式,大部分教師能把握好故事的切入點,通過某一個或幾個關鍵詞進行課文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接著將視聽教學結合起來,有條理地呈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主要問題。文本的解讀依托詞句,不僅理清課文的主要脈絡,更注重于對語言、句式、篇章結構進行系統的學習,經典的教學步驟為快讀→尋讀→精讀→活讀,最經典的案例是南京林麗老師執教的《Wheres the bird?》一課。
[案例2]三年級下冊Unit 4《Wheres the bird?》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方位介詞on / in / under / behind以及句型“Wheres…?”。教學時,林麗老師先播放歌曲on,in,under,讓學生加上動作一起唱,初步感知on,in,under的意思,接著以活動指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使語言的交流更加真實。
T(手中拿著一只紙折的小鳥):Now boys and girls,look,whats it in my hand now?Guess!
Ss:A rubber?
T:Look,its a bird.(板書bird) Wheres the bird?(把小鳥放在書上)
S1:Its on the book.
T:Wheres the bird now?(把小鳥放在書下)
S2:Its under the book.
T:Good!And where is it now?(把小鳥放在書里)
S3:Its in the book.
T:Now lets play a game with this bird.(師讓學生閉上眼睛后把小鳥放進課桌里)Wheres the bird?Guess!
S:…(學生回答不出來)
T:Look, its in the desk.(板書desk,貼圖,帶讀in the desk并示意) Now lets play this game again.(師再次讓學生閉上眼睛后把小鳥放到一把椅子上)Wheres the bird?Guess!
S:…(學生回答不出來)
T:Look,its on the chair.(板書chair,貼圖,帶讀on the chair并示意)
在學生掌握三個方位詞的用法之后,林麗老師帶著學生繼續游戲,操練鞏固。在操練的過程中,學生又學習了新單詞desk與chair。這樣教學,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為語篇教學掃清了障礙。
T (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把小鳥藏起來):Where is the bird now?Is it in the park?In the classroom?In the tree?Here is a story about the bird. Please listen carefully,and then choose the right answer.
……
教學過程主要通過歌曲呈現方位詞,通過游戲創設情境,自然引出本課話題“Where is the bird now”。這樣教學,環節過渡自然緊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鞏固了主要句型“Its in the… ”的學習。
此類文本解讀關鍵在于教師能根據教學目標把握重點句型和難點句型,通過創設情境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充分訓練語言的機會,并巧妙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語篇的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基于能力發展的文本探析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教育部,2012)。無論教學內容如何和教學方法怎樣,學生的能力發展是核心因素。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常說的“知識與技能”,即知識在前,技能在后。課程標準對此的描述順序發生了變化,即語言技能在前,語言知識在后,故基于能力發展的文本探析必不可少。此類文本的學習不是簡單地學習語言知識,而是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知、領悟、運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案例3]五年級上冊Unit 6《My e-friend》
T(出示一個英文名Eric并提問):It is a name.Guess,whose name is it?
Ss:Is it your brothers name?
T:This is my e-friends name.I often chat with Eric on the Internet.(幫助學生理解e-friend的含義)Do you want to know him?You can ask some questions.
S1:Is he a boy?
T:Yes. He is a boy.
S2:How old is he?
T:He is 11 years old.
S3:Is he tall?
T:Not really.You are around the same size I think.
S4:…(學生提出很多他們感興趣并能用英語表達出來的問題)
T:Today,well learn Unit 6 《My e-friend》(Story time).Do you know who has an e-friend in the story?Lets watch the cartoon.
S5:Wang Bing has an e-friend.
T:From the cartoon,we know Wang Bings e-friend is Peter.Do you know Peter?Does Liu Tao know Wang Bings e-friend?
Ss:No,he doesnt.
T:What does he want to know?Read the story and underline the questions about Wang Bings e-friend.
同桌或小組討論該如何詢問一個陌生人的信息,并總結討論的答案。
S1:Whats his name?How old is he?
S2:Where does he from?Can he speak Chinese?
S3:Does h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4:Can he swim?
S5:Can he speak Chinese?
S6:Does he have Chinese lessons at school?
S7:What subjects does he like?
S8:How many lessons does he have?
S9:Does he like playing football?
…
本課教學沒有按常規解讀和分析文本,而是將文本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討論如何詢問一個陌生人的信息。在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后,學生驚訝地發現,圍繞著“詢問”這個語題,原來他們能說出這么多的句子,由此在梳理Peter的個人信息時更清晰、更具體。有的問題雖然無從得知答案,但學生很興奮,他們提出的問題比教材中的還要多,很有成就感。學生大量的自主發問,不但為文本學習打下了語言基礎,更提高了語言的交際性,培養了學生的語用意識。
四、基于辯論探討的文本體驗
《英語課程標準》以“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典型的文本材料是六年級的一些有關環保、飲食之類的題材,此類文本將語言學習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相結合,不僅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好習慣,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4]六年級上冊Unit 7《Protect the Earth》
教師出示課題和三個關鍵詞what,how,why,先引導學生提出三個主要問題,即“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arth?”“How to protect the Earth?”“Why should we protect the Earth?”,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該文本的學習策略。接著,教師以第一部分Save the water為例,指導學生帶著怎樣解決問題的意識學習文本。同時,教師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語言積累,討論生活中離不開水的話題,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如下)。
S1:We use water to clean the floor.
S2:We use water to cook meals.
S3:We use water to make tea.
S4:We use water to wash clothes.
S5:We use water to brush teeth.
S6:We use water to take a bath.
S7:We use water to wash cars.
S8:We use water to flush the toilet.
…
文本中關于water的用途只有一句,即“We drink water and use water to clean things every day ”.教師指導學生討論水的多種用途,為本課重要語法結構的句子學習(We should…/ We should not…)做好語言上的準備,并以“Water is useful.We use water every day”作為討論話題,使學生在交流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提升素養。這樣的文本教學,既依托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不再局限于封閉式閱讀,而是培養學生梳理、分析、表達、總結的能力。
故事文本是每個單元的核心部分,教師教學時不應只關注文本內容或重點詞匯句型,而應從故事背景、能力發展等方面,重視文本材料所呈現的文化資源和話題資源,注重對文本的再建構。教師對文本的再建構可以是顯性的信息,如文本內容的詞匯、語言結構等語言形式,也可以是隱含信息,如相關文化背景、閱讀思維意識等。無論哪種建構方式,能讓學生有序地發展思維、有序地表達是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在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放在首位,重新建構符合學生能力發展的更有趣、更有效的教學活動。
(責編 容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