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波
摘要:信息時代,中職語文教學也要與時俱進。選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中職語文教師教研的重要內容。本文探討了產生式教學策略在中職語文網絡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中職語文;網絡教學;產生式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簡單集成。通俗地說,教學目標是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教學策略是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去。筆者經過實踐和研究,認為產生式教學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中職語文網絡教學高效策略方式之一。
什么叫產生式教學策略呢?它是讓學生自己產生教學目標,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安排學習順序等,鼓勵學生自己從教學中建構具有個人特有風格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動地處理教學信息的地位。
在中職學校,學生大都存在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習慣不好、學習主動性差等共性。產生式教學策略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并且供學生的可選擇性較大,從而可以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產生式教學策略在中職語文網絡教學中怎樣應用呢?筆者嘗試從以下環節入手。
一、簡約明確的目標導向
教學目標解決的是教和學要達成什么的問題,如果教學目標含混不清,不便理解,或偏離學生實際情況,勢必會阻礙教和學,課堂的高效更是無從談起。目標明確簡約,學生才有信心朝著具體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廣度和思維的深度,才能在課堂上有所得,才能體現教學的有效性。
二、有情有趣的情境創設
語文是情感的載體,當教師、學生和教材在課堂內形成情感信息的共振,學習就能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因而語文課的情境創設是相當重要的,既可以是教師的優美語言導入,也可以是結合文本分享音樂影視片段,名家朗讀,還可以利用線上優勢,讓學生當“一分鐘主播”展示自己特長。好的導入奏響了第一個美妙的音符,能聚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漸入佳境,接下來的教學水到渠成。
三、互動協作的教學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學生注意力最多能持續15到20分鐘,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學生更容易走神,讓學生引起注意又能持續注意,興趣和參與是關鍵。能在網絡尋找的資源,就放手讓學生尋找分享,學生能解答的疑問,放手讓學生去思考,交流,回答,抒發自己的感悟見解,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演練場。
我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時,先簡單梳理說明文相關知識和課文寫作思路,然后把學習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切分,分別為:網上搜集資料,仿照課文思路寫一篇介紹本地柑橘的說明文,采訪當地柑農并制作成視頻,創作一幅柑橘的兒童畫,編寫一首柑橘的兒歌等。由于學習對象選取了學生最熟悉的家鄉特產-椪柑,內容切合了專業(學前教育)要求--繪畫兒歌,同時融合了時下學生感興趣的制作小視頻,因而使得這次學習的熱情空漲,學生們雖分隔在鄉鎮各地,但小組成員們通過網絡分工協作,最終合成的作品異彩紛呈,在線上匯報中,課堂中的點贊留言不斷。
互動協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商量、討論和配合,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去完成,由知識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思考者,資源的分享者,學習成果的評價者,自我認知體系的構建者。
四、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教學無法,教無定法。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情等,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從而避免單調與乏味,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
我曾經在居家學習期間上過一節網絡公開課《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上課之前,我開啟了全員一個投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感情基調是:A溫暖明亮B深沉悲涼C兼而有之。誘導學生自主朗讀詩歌感受。接著我分享兩個風格迥異的朗讀視頻,感受詩因不同讀者煥發的新生命,同時也是對課前投票的照應。然后用ppt依次載入四個問題供學生思考,學生的回答可連麥,可發語音,也可以發文字。其間,讓幾個學生分享他們在喜馬拉雅音頻分享平臺上的配樂朗讀,再次深入體味文本。
網絡教學并不代表教師要直播到底,成一言堂。圍繞這節課,我分享了紀錄片,朗讀視頻,讓學生參與投票小程序,用喜馬拉雅配樂朗讀,平常還可以發布慕課,穿插一分鐘笑話、堂上小游戲,一起聽歌等調劑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受、參與、分享中獲取最大的信息,提升學習力,讓課堂變成智慧的有趣的快樂的探究過程。
五、真誠包容的課堂評價
恰當的課堂評價是提高課堂效果的興奮劑。在教學中,我都會及時關注學生,用誠懇的語言肯定學生的閃光點,表揚學生的點滴進步。“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使教育者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前途充滿希望”。有了獲得感和成就感,學生自然就會動起來,線上課堂也就活起來了。
開放的時代需要開放的中職教育,開放的網絡也呼喚高效的網絡教學策略,只有不斷探索和調整,中職語文教學才能發揮其巨大作用,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繆洪江.淺析網絡教學模式在中職語文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7(27):1.
[2]李健超.淺析中職語文多元化實踐教學策略的應用[J].知識文庫,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