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巖





摘要:高職大學英語精讀課一直是該門課程最重要的一種課型。學生新知獲取、閱讀技巧掌握、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訓練及突破等都須以它為基礎和重心。但是長期以來,精讀課教學一直沿襲了低效、沉悶的“翻譯法”。本教學案例展示了通過線下預熱+線上(學習通“作業”功能)翻轉式限時任務+線下核講+線下課文細節把握練習+線下二人小組話題演講+課文核心及重難點詞句演練展開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其學生整體學情、評價反饋以及教學考試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改善。期望此案例與同行互相切磋學習,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智能汽車;線上線下;混合式;精讀教學;愉悅高效
一、教學案例背景及問題
該教學案例發生時間為2021年第一學期教學進程第六主題單元“智能汽車Intelligent Vehicles”精讀課Are you ready for the new ride。選用教材是《新時代職業英語 通用英語1》。作者在該篇課文中主要介紹了某論壇評論區對智能汽車(或無人駕駛汽車)分別持贊同和反對意見的兩個代表(Sally和Ruth)的觀點。教學班級為酒店214班,36人,整體英語基礎為大學英語應用能力B級水平,有4-6人B級水平以下,4-6人“課堂學習動力明顯不足”,且這兩部分人大多疊合。
傳統上或者更確切地說,“翻譯法”精讀課是目前仍在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即老師逐句、逐段翻譯講解,穿插一些師生提問或者點名隨翻等互動,學生以聽、記筆記為主。課堂氛圍較為沉悶,課堂上老師費時費力頗自嗨,學生卻大多神游,課后自律性較強的學生能獲取些課文相關細枝末節、片言碎詞,而對課文結構及其主要內容大都不明,教學效果比較差。
二、思路和做法
針對學生的學情和課型的特點,本單元精讀課繼續采取線下預熱+線上(學習通“作業”功能)翻轉式限時任務+線下核講+線下課文細節把握練習+線下二人小組話題演講+課文核心及重難點詞句演練展開教學。整個精讀課在每8學時主題單元中平均耗費3學時,在每單元教學中舉足輕重,前承聽說后啟語法和寫作教學任務。精讀課所有的教學環節大都發生在課堂上。
預熱部分為交通工具詞匯頭腦風暴+自然引入精讀核心主題詞匯,如無人駕駛車(Driverless car)、新能源汽車(New energy vehicles)等。這一環節花了大約5分鐘,學生輪流拼讀貢獻一詞。基本上每一個輪到的學生都能及時完成任務,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思維跳躍但緊扣主題,驚喜不斷。此環節旨在調動氣氛并順帶掃除部分閱讀詞匯障礙,因此詞匯發音及詞義精準度放在次要位置。下面截圖為當時我根據學生的提供所做記錄:
預熱后以兩個問題(How do people think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Are more people for or against?)切入精讀課文結構與內容掌握環節。我以段落及篇章提煉呈現方式,設計限時15分鐘skimming and scanning reading(快速閱讀)線上任務,即要求每個學生通過掃描、跳躍式閱讀,快速把握文章大意,根據線索詞或者簡單概括法,完成文章主要內容8個空格的填寫,每個空格計1分,共計8分。該任務大部分的空格屬于“搬運式”填寫,即只要理解了原課文大意及出題意圖,通過一定的線索詞可快速定位,正確截取并正確書寫即可得分。有個別空格需要在原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增加語法方面的意識;還有個別空格是需要對原文事實進行簡單的統計分析的。本線上任務設計如下:
此任務雖為主觀填空題型,但每一空有多個適用答案,且在學生交卷后,還可以從學生答題中增加未涵蓋的適用答案,學生的得分也會同步修正。因此,本任務評分設置為客觀題型,無須手動批閱,學生交卷即可得知對錯。在實際做題中,根據學生提交進度,限時時限會進行適當延長,以保證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完成。本任務的完成情況可由平臺提供的下方餅狀圖有個大致呈現:
全班36人,2人未提交作業(巡查過程中發現這兩人在用手機玩游戲,曾屢次督促;就未交卷問及原因,皆答“來不及”)。根據上圖可以得知, 平均得4.8分(相當于百分制60分)以下和以上各占一半,37.5%的學生均分在5.6分(相當于百分制80分)以上。根據平臺成績詳情統計,全對的學生有4個,全錯的學生有3個。答案全錯的原因主要有:文章大意和題意能理解,但因未注意大小寫、語法規則或者拼寫等未得分;也有因英語基礎太薄弱、閱讀技巧欠缺或者是學習態度欠佳,完全沒摸著邊際瞎填或者不填的。
線上任務完成后立刻切換到線下課堂多媒體PPT投影分析。此環節我結合了原文及答題情況,有側重性地分析講解,學生進行核對反思。其間,能聽到學生追悔莫及之聲或者收到“原來如此”的表情回饋。分析畢,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認真跟聽,再次鞏固對原文內容及結構的掌握,加強地道發音輸入,提醒學生為接下來的課文細節把握練習做好準備。
課文細節把握練習選用了教材自帶練習:要求學生通過回顧原文特別是鎖定原文某處,進行信息比對,然后判斷6個句子是否正確、錯誤或者未提及。給學生約3分鐘準備時間,然后隨機邀請學生“四部曲”作答:讀原句? 翻譯原句中文大意給出判斷提供“證據”(依據原文什么信息)。多數學生都能按要求順遂正確作答,僅有個別學生卡頓或者不在狀態,需要反復提示、激勵。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課前就做好了此練習,屬于“有備隨檢”。以下為該練習截圖:
在學生精讀課內容較好掌握基礎上,自然步入3分話題拓展任務。我讓學生2人一組,參照教材上相關素材(截圖附下),想象未來最喜歡的智能汽車,并以對話或者報告的方式,進行脫稿描述(對話至少1.5分鐘,報告至少80詞)。此任務是在2課時教學結束時作為課后作業之一先布置下去,在接下來的2課時語法教學課首進行展示。
展示學生通過慣常的兩種方式各確定4組學生:根據課堂任務表積分情況,隨機選定中低分學生(旨在縮小學生之間的積分差距);通過學習通限時1分鐘“搶答”功能,根據手速快慢再確定4組學生。該班學生對于線上“搶答”特別是有獎任務(只要“搶答”就有線上積分;選中展示課堂表加分)非常積極。此次任務有30人參與了“搶答”,搶答率83.3%。在確定線上出場學生時,我偶爾會不按常規出牌,比如隨機選中榜上有名者或者從后往前選定,美其名曰“成年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有“提鮮”和最大程度規避“投機行為”的功效。此次8組同學基本都進行了脫稿展示(有個別同學揣著小紙條,想不起來時快速瞄一眼),描述極盡想象力,精彩紛呈,驚喜不斷。學生完全超越了所給予的素材參照,通過描述汽車的樣子、功能、驅動能源等方面展示了想象中最鐘情的未來智能汽車。如汽車的顏色和形狀可以隨心情、天氣和駕駛需要而變化;未來的汽車可以上天、入地、入海;驅動能源為太陽能、風能甚至是二氧化碳等等。可以看出,學生對智能汽車傾注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顯示了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擁抱激情。
三、成效與經驗
(一)與傳統的“翻譯法”精讀課相比較,線上線下混合式精讀課在調動學習興趣、驅動學生自我探索與反思、提升學習效率、加強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改善。這種教學法為“愉悅地高效精讀”打開了一扇門。這是一個由淺及深、由難到易的教學過程。
(二)通過線上限時“翻轉式”任務,利用學生求知好奇心天性,盡大程度驅動所有學生先自主學習,再根據學情有的放矢給予指導,而非一葉障目灌輸式低效教學。這里的“翻轉”有別于固有的普遍認可概念,即翻轉是發生在課前課后,此案例中強調發生在課堂課首。之所以進行這樣的革新,是源于我所面臨的高職學生課后作業抄襲屢禁不止、欠交率居高不下因而作業功效低下實情。課堂上的“翻轉”便于老師監測,雖然會占用一定的課堂教學時間,但實際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由于現在是一個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給學生布置的任務忌“作業幫”類型。精讀課線上翻轉任務一般是我根據原文自行設計的,所需的答案不能現成可查,只有通過閱讀、反思或者討論等方式獲得;設置的任務難度高低階梯交替,較好地考慮到不同基礎學生成就感獲得訴求。
(四)根據學生“翻轉”的情況針對性分析講解以及通過細節練習再次檢測掌握情況環節確保了學生對精讀課文“課堂現場幡然領悟”的預期目標。“線翻”是“現幡”的前提,“現幡”是“線翻”的目的。
(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有變奏效果,它有助于課堂教學氛圍松弛有度;線上教學智能化功能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更科學、更全面、更即時性觀測學情、調整節奏;線下教學彌補了線上教學不夠靈動、機械等短板或者設計上的缺陷。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學,皆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而不是為了趕潮流。
參考文獻:
[1]高敏娟.線上線下混合式大學英語“金課”教學模式分析——評《當代高校英語教學與混合式學習模式探究》[J].熱帶作物學報.2021 年 9 月 第 41 期。
[2]馬曉雷 葛軍 胡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有效實踐模式探究[J]外語界.2021年8月第4期。
[3]楊華.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銜接問題探究——評《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