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課程思政是在尊重課程建設規律的基礎上,為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而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力學部分作為大學物理的第一個模塊,其中蘊含的哲學原理和思政元素有助于引導學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
關鍵詞:大學物理;課程思政;力學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課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也勢在必行。力學是大學物理的第一模塊,邏輯嚴謹、內容抽象,概念多、公式多,該模塊對學員的數學、物理等基礎知識要求較高,學起來難度較大。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1.《大學物理》力學內容在課程思政中的優勢
1.1力學內容具有吸引力,有助于培養學員的責任意識
大學物理是軍校低年級學員的科學文化必修課程。力學知識源于生活、源于現象,是學員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問題的抽象,蘊含著大量的哲學思想和思政元素。如根據射擊目標確定炮彈的運動軌跡、通過觀察槍膛膛線思考子彈出射為什么要有自旋。力學邏輯清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通過設置應用型例題,培養學員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員的愛國意識和責任意識,如都江堰與李冰、我國航天航空技術的發展。
1.2力學有助于培養學員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
力學部分主要包括質點力學和剛體力學,以我校采用的康穎主編的《大學物理》教材為例,力學共包括五章,課時為28學時。其中前四章為質點力學,包括質點運動的描述、牛頓運動定律、功和能、沖量和動量,第五章剛體力學是剛體的定軸轉動。
質點力學是在高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入學習,而剛體力學是全新內容,知識量多,難度較大。從表1力學內容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內容可以看出,內容具有對稱性,知識點具有類比性,這在培養學員的科學思維和分析方法上具有天然的優勢。
2.力學課程思政的主要舉措
2.1建立理想模型,培養學員處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方法
理想模型法是科學研究特別是物理學最常用的方法,在力學課程中也不例外,比如質點、剛體等,一個物體能否看成質點或剛體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比如在研究航天器的運動軌跡時將其抽象為質點,在研究航天器的運行姿態是將其抽象為剛體。
把物體看成質點、剛體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其中主要矛盾起主導作用,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比如從槍口射出的子彈,似乎在空中只向前飛行,實際上子彈還在繞自身的軸線旋轉,而且其軸線的取向也在不斷變化,如果不分主次地考慮重力、空氣阻力、風速等所有因素的影響,那就連彈道曲線也難以得到。倘若忽略次要因素,把子彈的運動簡化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一個點的運動,就容易得到其主要的運動規律,盡管結果是近似的,但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正,逐步逼近實際結果。由此啟發學員在遇到問題時,要堅持重點論,善于抓住重點。
2.2建立微積分思想,培養學員體會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運動學的兩類問題、動量定理、功能原理都包含著微積分思想,其中蘊含著馬克思唯物辯證法中質、量互變思想,量變引起質變。如公式①動量定理:外力經過長時間累積后,會導致質點運動狀態改變,引起質變。
上式可變形為式②,啟發學員學習也符合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需要時間上的累積才能有所成效。如果沒有下功夫,即沒有時間,就算有再高的天賦也不會有明顯的學習效果。說明通過勤學苦讀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績,說服學員在學習上不能有臨時抱佛腳的思想,培養學員勤奮刻苦的精神。
2.3引入類比學習法,培養學員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
質點力學和剛體力學的內容由表1可知,質點的運動規律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剛體定軸轉動則是大學物理力學的重點,其內容及研究方法可通過類比法得到,如表2,通過質點運動規律和剛體定軸轉動規律的對比,可以培養學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后續學習磁學和電學的類比打下了基礎。
2.4以軍事應用為著眼點,培養學員永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力學在軍事中的應用廣泛,在授課過程中,挖掘軍事應用實例,如表3。將軍事應用實例貫穿在整個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員知識應用能力和永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3.結束語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立德樹人、為戰育人。軍校學員需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質、強烈的責任感和務實的工作作風。在大學物理力學部分教學融入哲學原理和思政元素有助于培養學員的哲學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康穎.大學物理 [M],科學出版社,2019.05
[2] 張孟.牛頓運動定律思政教學淺析[J],物理教學,2021.08:20-21
[3] 張映輝. 結合物理教學傳授唯物辯證思想和科學方法初探[J],物理與工程, 2021,31(2):54-57
作者簡介:高玲玲,現任武警警官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