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大單元教學也日漸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重要課程。在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全方位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過程中,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單元教學有利于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旨在探討在學分教育下,初中德育與法治教育教學的深度研究與開發。
關鍵詞:大單元設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的指導與培育。所以,在這一階段,教師必須采取更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方式,單元式教學法的優勢日漸突顯。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主動運用單元式教學法,是改善教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步驟,這能使學生處在一個有效的、專注的學習氛圍,能真正地解決課堂上的問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創造一個高效、舒適的教學氛圍。然而,就當前中學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方式上仍有許多問題,以至于學生們的學習過程并不高效。
一、提升專業水平,拓寬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思維空間
(一)樹立大單元教學理念,堅持正確的思維
單元設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課程開發的基礎,是課時計劃的指引。起點是學生的知覺。以“大教育觀”為切入點,從思想與實踐兩個層面上把握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真正提升教學定位,強調整體性、系統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大單元教育的主題思想提煉出來,并以此作為指導,使教學活動和過程得到優化,對教材的要領有深刻的認識,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設計,從而高效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
(二)處理好大單元與小框題關系,樹立整體觀念
初中道德教育法制課程的內容和框架問題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單元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個系統,它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控制著每一個框架的內容,而框架的內容則是對局部知識的詳細闡述。框架題目的內容體現了地方知識的詳盡,而單元系統則是通過各個方塊題目的具體聯系,而非簡單的多個方塊題目的內容的疊加。只有從學分制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確保教學設計的全面、完整和有效。例如,部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作為本冊教材的起始單元,教學內容是“建設富強中國”,本單元共有兩課,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第一課內容可概括為“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實現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第二課內容可概括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兩部分內容放在一起通盤考慮,處理大單元與小框題的關系,進行整體把握、單元主導、條塊鏈接,確保教學設計有的放矢、高質高效。
二、構建教學體系,厘清大單元教學主線
(一)把握教材,明晰脈絡
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每一冊都有一個完整的邏輯聯系和清晰的結構脈絡,而單元教學的發展不應該被限制在一個地方。不能只看一兩個框題,要從整體上對教科書進行宏觀的思考。大單元教學要以整體的主體結構為中心,對其主題有一個大概的認識。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科學化、全面化,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活動。例如,部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教材以培養學生對國家國情和國家政策的認識為主要內容。第一部分論述了以改革、創新、發展為中國實現富民強國的路徑,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第二部分是對民主法制的闡述,它反映了制度的信任。第三部分是對文化自信的闡釋。第三部分是關于理論可靠性和道路可靠性的研究。在每一單元中,老師都要引導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加深對黨的熱愛和熱愛社會主義的熱愛。理清教材中大單元之間內在關系,教師要全面把握課程內容的邏輯結構,并建立起主體課程的主體知識系統。本冊教材開篇就提出了“強國富民”是中國一百多年來的不懈追求。通過本課程,同學們要明白怎樣才能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因此,在第一節課中,我們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的道路。在第二節課中,我們把創新作為發展的首要驅動力。這樣才有利于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民族的興旺發達。
(二)提煉主題,找準主線
開展教學活動時,離不開清晰的教學主線。教學的主線是什么?教學主線是指通過教學實踐而產生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自主學習教材,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明確教學“路線圖”,清晰地落實教學前后的內容,并繪制出教學的主題。部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是一部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主要內容的教材。第一單元以“建設富強中國”為主要內容,以“熱愛家鄉、分享改革開放成果、與祖國、與時代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為主要內容。緊緊圍繞“富強創新”這一教學的主線,進一步細化了“堅持改革開放,實現創新發展,中國就會走向繁榮和強盛。”以此為主線進行教學活動。準確地把握教學主線,既能使教師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又能促進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消化和理解。既能使單元知識結構穿針引線,又能清楚地了解單元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促進學生與學生的相互交流。
(三)整體融合,分塊設計
教學內容是一個有序的學科知識系統。明確單元知識的邏輯聯系,切實有序架構起單元知識體系。使學分知識系統得到有效、有序的建構,是當代教育發展的核心。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單元間的邏輯聯系,就不能理解單元教學的內在構造,也就不能進行大規模、有序的、高效的單元教學。同時,若不能正確認識單位間的邏輯關系,就很難對整體的知識系統進行全面的認識,從而產生“知識分散”、“認知障礙”等現象。通過整體融合,分塊設計把教材各部分內容結合起來,并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總之,新課標中有許多教學手段。為使初中道德與法治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作用最大化,教師積極采取大單元整體教學方式,制訂自己的教學方案與目標,在夯實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實踐等新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白建民.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16):117.
[2]李國榮.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7(4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