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雄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音樂課上,教學生識譜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識譜能力為小學生的樂理學習奠定了基礎,提升了小學生的音樂素養。但是識譜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難點,樂譜比較抽象,也有很多復雜的地方,不那么容易理解和熟練掌握。對小學音樂教師來說,要注意控制教學的難度,注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音樂課中的識譜教學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內容,教師要根據小學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安排教學,教會孩子識譜,對孩子的音樂素養有很大的提高。教師要學會用創新的思維對待教學,多采取豐富的教學手段吸引孩子學習,讓孩子學有所得,而不是把音樂課當成走過場。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音樂的審美水平和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提高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識譜能力;趣味教學
現在的小學音樂課大多以鑒賞為主,很少涉及識譜知識的教學。在小學的音樂課中一般不會要求學生識譜,音樂教師也不重視對學生識譜的教學。這就導致了小學生缺乏識譜能力,這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是不利的。識譜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教師要精心準備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教學內容。要采用符合學生心理的教學手段,才能提升實際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取各種教學形式,比如通過欣賞音樂,教學生唱歌,玩游戲等方式來教學生識譜。
一、唱歌教學中培養識譜能力
在現有的實際教學中,有兩個明顯的問題。一是教師有意地降低了小學生學習識譜的難度。由于讓小學生識譜在教學中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師不對小學生識譜做硬性要求,更有甚者直接繞開了這個教學部分,音樂課上只保留了音樂欣賞,歌曲跟唱和音樂表演的部分。這樣對小學生樂理知識的學習是不利的,不能因為識譜難,就跳過這個難點,降低音樂課的難度。學生把音樂課當成放松課,音樂素養的提升有限,音樂課沒有起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有一部分老師會走另一個極端,也就是過度強調樂理教學的重要性,把每節音樂課都變成了枯燥的識譜教學課,讓學生覺得壓力很大,也對音樂課失去了興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音樂教師可以采用唱歌教學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識譜能力。就比如在教《賣報歌》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音樂伴奏,讓學生跟著唱,這時學生已經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也充分的參與其中。這時候就可以在唱歌中加上識譜教學,這樣學習識譜就沒有那么枯燥了,樂理知識也就讓學生易于接受。
二、音樂表演中培養識譜能力
組織表演也是教學的優良手段之一,音樂教室組織學生進行聲樂表演。比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曲目在課堂上表演,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可以演奏自己拿手的樂器向大家展示。學生們在欣賞課堂內容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感受音樂的魅力,細心的同學還可以聽出展示中的問題。在展示之后,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演奏中可以改進的地方,糾正學生的音準,在教學生修正音準的時候,學生可以認識到音準的重要性,容易唱錯的音和節拍之間的區別,還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熟悉重要的音符在樂譜中的位置。近年來的教育不斷在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要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更要提高孩子審美的能力,音樂審美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小學的音樂教育也在不斷發展,對實際教學效果的要求越來越高。音樂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識譜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
三、音樂游戲中培養識譜能力
教師在教學生識譜的時候,要考慮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來安排教學。小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心智發育還不成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容易受到有趣事物的吸引,對外界充滿好奇心。對于小學生來說,枯燥的教學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純樂理的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通常不高。小學生需要新奇有趣的內容來導入知識,教師需要貼合小學生的興趣來設計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收。從老師向學生灌輸,變為學生主動愿意學,才能讓教學事半功倍。比較容易采取的方式有玩游戲,孩子天性喜歡游戲,引導小學生玩游戲,讓小學生主動接受樂理知識。比如擊鼓傳花,讓接到花的學生說出老師指導的音符名稱,或者玩開火車,讓學生安排或者按列的次序依次唱音階。教師還可以自由地創作一些有趣的小游戲來吸引小學生,減少學生在樂理課上走神。多玩音樂游戲,也會讓學生對音樂更有興趣,愿意在課余的時間里主動了解音樂相關的內容。小學生也會為了參與游戲,想獲得獎勵或者希望表現自己,自發的練習音準和樂理知識,有利于學生提高音樂素養。
綜上所述,培養識譜能力對于小學生將來的音樂學習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為今后的音樂學習都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小學生受限于該年齡段的特點,在學習識譜上有一定的困難。教師需要綜合唱歌,表演和游戲等多種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教會孩子識譜,讓孩子在體會音樂魅力的同時也能提高綜合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孫琳. 小學音樂識譜教學的創新策略探究[J]. 小學生(下旬刊),2020,(10):54.
[2]李捷,楊春林. 小學音樂課堂趣味性識譜教學的新思路[J]. 黃河之聲,2020,(19):138-139.
[3]方海燕. 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識譜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 新教師,2021,(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