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佩英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課前個性化作業;設計分析
雙減政策的出現可以幫助中小學教育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健全教育體系,實現高水平教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獲得思維能力上的培養,使學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時,逐漸找到自己未來發展的道路。當前的教育將學生的分數看得過重,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此,我們進行素質教育改革,使學生的在校學習負擔減輕,但學生在校外的學習開始變得更重。教師要對小學數學課前作業進行優化,充分發揮課前作業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課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作業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補充與延伸,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高效學習,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準確完成課后作業,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課前作業。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高質量進行課前作業設計。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對課前作業布置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對其成因進行剖析,對課前作業進行改進,從而提高課前作業效果。
(一)作業形式統一,數量過多
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形式比較單一,認為通過多做幾道題目,可以增加學生考試分數,而忽略了學生個人的差異性和與其它科目的聯系,這樣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會使學生感到學習枯燥乏味,從而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大部分教師所設計的課前預習作業都是按照應試教學規律進行的,注重作業數量,造成了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從而影響了學生的思想發展,使學生的整體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
(二)過于注重考試成績
當前,絕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都把學習成績當作“是否優秀”的重要評判指標,而在課堂上布置課前作業,則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提高解題技巧,在考試上取得高分,這樣的做法使學生的學習壓力變大。同時,在教學實踐中缺乏趣味性課前作業,不但會降低學習信心和學習動力,還會降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利于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1]。
(三)課前作業評價不夠規范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課前作業時,對于學生作業結果的關注度比較多,不重視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也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導致學生在批改作業和檢查作業過程中,人文性缺乏,不能讓學生通過完成課前作業提高學習自信心,學生和教師之間也缺乏和諧性,長此以往,學生不能高效完成作業。
所以,教師要想有效地克服這一問題,就必須整合和分析課堂前作業的缺陷,分析問題的成因,制定出相應的課程計劃。同時,教師也要加強對課前作業技巧的研究,以保證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定的理解,能夠充分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2]。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前個性化作業的設計策略
要想有效地解決傳統的課前作業中的問題,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把新的學習方式引入到課堂中來,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重視個體差異,分層設計作業
小學數學教師要認真學習“雙減”的相關規定,保證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地做好課前作業,可以設置實踐型、合作型等多種形式作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少寫書面作業,要做到“量”要少,“質”高,要做到“減負增效”。在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前作業情況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從而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模式,對課前作業設計進行優化。例如,針對某些基礎知識相對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布置基礎課前作業來增強他們的自信;針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課前作業有助于拓展思維,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蘇雪素養。 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方面,教師要增設實踐性的教學任務,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實踐積累和摸索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降低錯誤發生率。即使學生有錯誤理解,教師也應重視課堂教學的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做課前作業,主動探究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3]。
例如:教師在進行“多邊形”教學過程時,教師可以不安排學生書面作業,而是讓學生去看教材,根據教材內容,找到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多邊形,然后通過剪一些熟悉的多邊形來增加學生的記憶。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教學,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多邊形的基本原理和相關要素。
(二)更新教學理念,引導個性化發展
在“雙減”的大環境下,進行數學教學的個性化課前作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及時進行觀念更新,充分認識和掌握學生的知識儲備,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制定教學任務,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4]。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每位同學的個性;問題思維方式等,并有針對性地布置課前作業。此外,為了更加突出課前作業設計個性化,教師在安排課前作業時,應著重于對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教授學生解題方法和規則,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前作業,并能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注意對作業問題進行剖析和討論。
例如:教師在進行“四則混合算”課前的預習中,因為這門課考驗的是學生計算的技巧,所以教師可以將常見的錯題編成“錯題集”,讓學生在課前找出問題,糾正自己的失誤,讓學生在課堂上充當“小老師”,分析自己出現錯誤的原因。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會使學生對基礎運算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自己的運算水平,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從而真正地提高教學質量[5]。
(三)豐富作業形式,激活興趣因子
教師在進行學生個性化課前作業設計時,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和案例結合起來,并結合具體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到課堂中來。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教師要充分發掘其潛能,并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前作業,充分發揮其潛能[6]。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對小學數學課前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掌握數學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通過課前作業,滲透重難點,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前作業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紅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前個性化作業的設計[J].甘肅教育,2022(03):71-74.
[2]范小紅.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探索[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05):17.
[3]陳鳳霞.個性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科幻畫報,2020(10):99.
[4]王紅明.淺議小學數學課前個性化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天津教育,2019(32):117-118.
[5]劉寧.淺談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與運用[J].讀寫算,2018(11):182.
[6]李樹軍.依托大數據進行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19(12):213-2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