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樹濤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增效
數學作業質量在一定程度關系到整個數學教學效果,傳統作業形式存在難度大,數量多且形式單一等問題,學生壓力增大,基礎較薄弱的小學生熬夜做題,負擔過重,使數學作業喪失了原來的意義,更沒有充分發揮出作業的真正作用。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入考慮不同層次的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不斷優化,讓數學作業更具多元化,提升作業效率與作業質量,確保教學成效。
一、因材施教,讓作業科學有力
布置課后作業并不是為了機械刷題,低層次的鞏固,而是作為課堂的有效延伸,借以鞏固課堂教學,更好吸收內化數學知識。過重作業負擔反而會影響學習質量,影響下一次的課堂效果。因此,數學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小學生,因材施教,控量保質,以實現作業的真正目的。首先,以人為本,在布置作業之前,對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等有深入了解,實行動態層次劃分,不斷調整,并對作業內容與時長進行檢驗,確保合理性。其次,在確保層次的同時,還應注重統一性,不能為了分層而分層,還需關注一些自控力不強的學生,綜合能力較好的學生,前者很可能一直選擇簡單的作業,后者能力得不到有效拓展,導致分層出現一定偏差,出現無序情況。教師需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一些簡單基礎型習題,鞏固基礎知識,課后作業刪去不必要的重復性作業,控制總量,在基礎較差的學生作業中合理增加難度,并創新作業形式,起到拓展、拔高的作用。最后,利用現代技術共同監督“減負增效”,學生家長通過微信等工具及時反饋作業完成情況,以便及時調整作業難度與數量,針對個別作業完成困難的學生,教師可具體了解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個案,不落下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二、創新作業形式,讓作業保質增效
(一)聯系實際生活,讓作業更有趣
對很多小學生而言,學習數學有很大難度,抽象性的知識一直困擾著他們。知識的目的就是應用與日常生活,為讓學生認識到數學離我們很近,用數學的眼光與思維認識世界,觀察生活,在設計作業時,應聯系實際生活,增加數學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習興趣。在學習“折線統計圖”這一課時,設計分組作業:統計家里最近幾年的旅游消費情況,繪制折線圖;記錄一周體溫,觀察體溫的變化;記錄一周家庭消費數據,繪制統計圖等。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針對統計提出相關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通過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在利用折線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為“生活”與“書本知識”搭建起緊密聯系,深入了解統計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加扎實。
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可將書本知識融入課外實踐活動中,如在學習“因數與倍數”相關知識時,設計一份“猜電話號碼”的作業,分組完成,一組學生將爸爸媽媽的電話編成一道數學題,讓另一組學生猜,猜出后撥打電話,看誰猜得快,猜得準。對于猜謎與競爭,學生一定十分感興趣,想方設法運用課堂所學猜出來,通過這樣新穎的方式增加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對學習數學更為積極。還可在學習“分數”時,組織他們參加相關剪紙工藝的講座或者展覽,觀看剪紙工藝流程,親手體驗剪紙的感覺,將一張紙折成四份剪出的樣子和剪成八份又有什么區別。在課下深入了解剪紙和分數之間存在什么關系,了解分數的奇妙,對數學充滿好奇。聯系生活設計數學作業,緩解作業壓力,讓基礎稍微薄弱的學生對數學減少抵觸,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數學作業的設計應和生活相結合,以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為驅動,注重核心素養的提升,打破作業重復性與機械性的傳統,讓作業更加“絢麗多彩”。
(二)采用探究性作業,提高作業深度
數學作業設計的落腳點應始終是學生,從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出發,調動學生的手、腦、口等多個感官,共同參與作業的完成,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最大限度地提升作業質量,這是單一形式的作業無法達到的。因此,教師需結合學習內容,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運用數學知識發現問題并嘗試分析、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這一內容時,設計如下作業:用卡紙獨立設計并制作一個正方體與長方體,分別用了多少卡紙,計算卡紙的面積;一個長方體有六個面,仔細觀察,它們是否都是長方形,是否存在一個或多個正方形?想辦法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學生可和同學合作,也可獨立完成實驗。同學們就會根據自身經驗與積累的知識,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動手操作,運用數學思維進行體積測量的探究性實驗。有的會想辦法讓土豆浸入水中,根據浸入前和浸入后的體積差得出土豆的體積;有的采取精準計算方法進行實驗,先切下一立方厘米的蘋果,記錄它的數值,然后用比值計算出整個蘋土豆的體積。同學們各顯神通,采用多種方式完成探究性作業,然后結合這次實驗寫一寫實驗報告。在整個過程中,作業設計圍繞減負增效目標,以探究性學習方式實現全體學生的均衡發展,設計梯度作業,先獨立后合作,在鞏固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增加挑戰性,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帶動其他學生共同完成挑戰,讓作業成為同學之間交流的載體,在動手、動口、動腦過程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合作解決問題,形成數學思維,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思想,以減負增效為目標,關注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個體差異,在設計作業時,采用分層方法,不僅考慮作業的分層,還需注意作業完成過程中的統一性和合理性,通過聯系生活,探究性作業,確保每一位學生在完成作業中提升自己,獲得進步與成長,強化學習效果,實現學習效果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雨.淺談“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J].小學生(下旬刊),2022(0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