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權
關鍵詞:分層教學策略;小學數學教學;發展
引言
新時代,隨著大眾對教育的重視,關于小學數學能力培養的話題探討也越來越深入。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已經意識到運用分層教學法對于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發展的重要價值。因而紛紛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提升,滿足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
一、分層教學的內涵
分層教學的主要思想是因材施教,即依據學生的能力、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對其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從而為其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特點的課堂方案。這種教學方法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學習收獲,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進一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發展。
當前的小學數學教育中傳統的教育和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導致學生兩極分化的學習現象嚴重,無法兼顧尖子生、中等生、差等生三者之間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然而分層教學模式的運用能夠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分層教學能夠將尖子生、中等生、差等生劃分為三種同類別的群體,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有針對性的展開教學活動。分層教學法的關鍵就是科學分層,因此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然后根據教學需求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最后再實施分層。在小學數學中應用分層教學策略可以幫助教師更全面了解每一位同學。通過有效地組織小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來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其創新意識以及創造能力等多方面發展素質。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小學階段的學習環境更加活躍,從而使學生更好適應并掌握基礎知識。
二、分層教學法的具體實踐運用
(一)針對學生個體特征,科學分層
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具有明顯的特征,因此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分層。一般主要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數學思維能力較強、學習態度較好。地二個層次: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和數學基礎,但數學思維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第三個層次:缺乏數學學習興趣、學習態度不佳、數學學習成績不理想。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的教材中,教授學生小數乘法時,為了巧妙的發揮分層教學法的重要價值,教師要在課前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的了解。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只要稍微加以引導,學生便能輕易的掌握乘法的運算真理。對于第二層次,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把握能力,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和靈活變通。對第三層次的學生來說,主要是制定學習任務和目標,督促學生理解乘法的基礎知識,然后進一步多次運算和練習,最終使之能夠完成學習任務。
(二)針對分層情況,實施課堂教學
根據三個層次的學生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是分層教學實踐的重要一環。在具體的教學課堂中,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可以采用放養式的教學手段,多多給予高難度和舉一反三式習題訓練。對于第二三層次的學生要采取“幫扶”和重點關注的方法,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有基礎到綜合,系統性的展開教學。
比如在學習小數除法一課時,多多關注第三個層次的學生對小數除法的定義和計算原理的掌握,最后給出書中幾道簡單練習題,讓學生完成計算和檢驗。第二個層次的學生要即使給予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疑難問題的輔導答疑。針對第三層次的學生就要鼓勵學生在掌握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拓寬學習范圍,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目標。
(三)針對分層情況,開展分層指導
小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分層情況,重視學生的心理成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要科學引導幫助,以鼓勵為輔助,如若驕傲放縱要進行科學的“打擊”。針對第二層次的學生來說,他們一般學習方式單一,不知道靈活變通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因此他們不能及時發現學習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加以科學引導,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鼓勵其多多與優等生進行溝通交流,促進他們向優等生轉化。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來說,他們也存在一定的優點,教師要善于引導他們,耐心的為他們講解,多多給予正向的鼓勵和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比如在學習簡易方程時,第一層次的學生由于基礎知識扎實,學習能力強,在學習的過程中,非常容易驕傲自滿,在一些小的問題上經常出現錯誤,此時教師要給適當的批評和打擊,讓他們意識到自身也存在不足,還需要繼續努力,爭取做到最好。方程的求解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來說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問題,此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方程形式和原理等基礎知識的掌握,細心的加以引導,使他們能夠從例舉方程到能夠獨立的解答方程。而對于第二層次的學生來說,要根據他們對方程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幫助他們打開思維,能夠作一些中等偏上難度的訓練題。
結語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法能夠根據學生具體特征,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利于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在小學數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課前進行科學分層,課中要分層布置教學任務,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課后要給出分層練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晶.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策略探尋[J].新課程,2021(34):29.
[2]蘇雙旺.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