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榜容
摘要:“三教”是一種針對中學數學課堂提出的“教思考、教體驗、教表達”的課堂模式。本文基于這一教學模式,以回歸方程為例,設計了一節公開課,并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總結。文章認為,“三教”模式的課堂,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更加透徹、掌握更加全面。
關鍵詞:“三教”;中學數學教學;回歸方程
1.引言
“三教”是貴州師范大學呂傳漢教授針對中學數學所提出的一種新教學模式。所謂“三教”,指的是“教思考、教體驗、教表達”。已有的一些教學試驗研究表明,這種教學模式對比傳統的傳授式課堂效果更好。但是在課程設計的細節方面,并沒有學者詳細地總結過。因此本文以課程設計為核心目標,將“三教”模式作為一種指導思想,開展了一次公開課設計。公開課所選擇的內容是回歸方程。
回歸方程這一節內容適合用于“三教”課堂設計試驗。在高中數學課程中,回歸方程屬于教學中的難點。這部分來自于課程體系結構自身的問題。概率統計與函數、立體幾何等內容所依據的基礎概念體系相差較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快速理解概率統計中的基本概念。在以往的教學中,經常存在“記憶式”教學。然而概率統計卻是數據分析的基礎理論知識。對于成長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學生來說,學習分析數據、理解數據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技能,因此概率統計部分的內容越來越成為高中數學課堂中的重點。在概率統計部分,回歸方程是極為重要的一節。因此本文將以回歸方程為案例,設計一堂基于“三教”模式的公開課。
2教學引入:情景構建
2.1教體驗:引導學生思考
引例:2020年初,一場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在全國爆發。為此,全國人民上下同心,全力抗擊疫情,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便是精準播報每日感染的確診病例,并預測疫情的發展趨勢。從1月24日至2月11日湖北每日的累計確診人數如下(表1),請用:2月12日需要再多準備多少張床位呢?
師:我們需要預測。但是,如果預測數據高了,會浪費資源,預測數據低了,又會資源緊缺。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有把握的、比較穩妥的預測結果。那么,憑什么預測呢?
生:根據已有的病例增長情況。
師:對。可以根據已有的數據,做一個大致的判斷。但是正如前面所說,要做到有把握,那就不能隨便判斷一個數據,而是根據一定的數學原理。同學們能想到什么數學原理嗎?
生:尋找前面數據的規律,推測后來的數據。
師: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在歷史上已經有很多人替我們總結出了“找規律”的辦法。那大家覺得找規律的方法有哪些呢?能不能先嘗試自己尋找規律?如果有的話可以把你們的思路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給學生1分鐘時間思考、回答)
2.2教思考:引導學生提問方向
師:其實早在100多年前科學家研究人身高的時候就思考過這個問題,孩子的身高跟父母的身高有一定的關系。這種現象被總結為“回歸”,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預測方法,或者說找規律的方法,就是回歸方程。那么以前的科學家是怎么發現這種“回歸”現象的呢?
(等待學生30秒)
師:畫圖。數學是形與數的學科,面對一堆數據,先把它畫出來。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例,我們以時間為橫軸,數量為縱軸,先畫圖看看。(圖1)
(展示散點圖)
師:這個圖叫做散點圖。有的同學們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張圖中還有一條虛線,散點都圍繞著這條虛線分布。這條線就是已有數據的趨勢線。那么接下來我們只需要確定這條線的公式,并且沿著時間外推,就能解決預測的問題了。同學們覺得有什么問題嗎?
(等待學生1分鐘)
2.3教表達:歸納數學語言
師: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隨意地畫一條線,似乎也能描述這些散點的趨勢。這樣一來每個人預測的結果可能都會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總結出一種可靠的方法,計算出一條比較穩妥的趨勢線,用來預測。這種算法前人已經歸納總結好了,這種算法叫做最小二乘法。通過最小二乘法,我們可以計算出這條最合適的趨勢線。
3教學總結
本次公開課的設計按照“教思考、教體驗、教表達”的思路進行。在一開始,課程就引入了新冠肺炎的案例,用一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理解數學在現實中的運用。緊接著,通過教師的指引,將學生引向與課程回歸方程相關的問題,如何才能找到最穩妥的解決方案,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在學生回答完成后,老師向學生展示散點圖的繪制,讓學生理解趨勢線的含義并引出最小二乘法。最后,教師系統總結上述過程中涉及到的各個步驟,并介紹回歸方程的求解方法,演示重要公式的推理過程,讓學生掌握使用數學語言表達此類問題的能力。
在“三教”模式的指導下,回歸方程的介紹十分自然地融入到了一個現實問題求解過程之中。學生也參與了找尋回歸方程的過程。最后教師以歸納的方式介紹回歸方程的公式。這種教學模式比起填鴨式教學更加生動,學生在體驗、思考、表達的過程中,對課堂知識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在“三教”模式的課堂邏輯之下,教師的課堂教授內容也順理成章地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效果更佳。因此,本文認為這次公開課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