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
摘要:21世紀可以說是計算機的時代,各行各業與計算機技術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好計算機對于中職生未來順利步入社會有著強烈的促進作用,而掌握良好的計算機技能更是使得學生們可以在將來的工作中如魚得水。對此,本文從“巧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分層教學,強化學生學習自信”“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掌握技能”三個方向對如何優化新時期的中職計算機教學進行了合理地分析。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網絡資源;分層教學;生活實際
計算機學科作為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其在中職階段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當前的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較為凸出的、亟需解決的問題,從而也能夠在更大幅度上去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對此,中職計算機學科的教師們也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去針對當代中職生的學習特點設計更加合理的教學模式,從而更充分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去掌握更多適合他們的知識和技能。
一、巧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課本上的教學資源相對于時代的發展是較為落后的,更何況是科技發展極為迅速的信息技術學科來說,其技術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更是遠超其它行業。對此,中職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善用網絡資源去豐富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課本上的知識照本宣科的進行教學,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充分地激發學生們對于該學科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新時代的中職學生也有著更遠大的學習抱負和更廣泛地學習需求,而這是課本亦或是教師的教學經驗所難以充分滿足的,而此時也就更加需要通過網絡教學資源的補充來開闊學生們的眼光視野。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制作火焰文字”這一課的知識點時,就可以在課前利用網絡去搜集一些不同樣式的“火焰文字”的圖片,并展示給學生,然后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會制作這種火焰文字嗎?你知道它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制作火焰文字的全部過程,并且指導學生在電腦上模擬制作火焰文字,從而有效的提升知識的形象程度,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同時也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一舉多得。
二、注重分層教學,強化學生學習自信
中職生的學習水平時參差不齊的,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具有差異化的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而更合理地強化學生們的學習自信。在過去,很多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習慣性地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學策略,這也就導致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久而久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自然不高。因此,教師就要能夠針對學生們去設計更符合他們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知識,最終有效加強學生們的學習效果。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給美女化妝——畫筆工具”這一課時,就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個人能力以及學習基礎等將學生合理的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教師再去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如對于基礎稍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首先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然后再注重教學生學習有關畫筆工具的具體用法,從而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不斷練習畫筆工具的使用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嘗試利用畫筆工具給不同的美女來“化妝”,從而促進學生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三、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掌握技能
很多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計算機,甚至幾乎每一位學生家里都有計算機,也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進而幫助學生們去掌握更多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和技能。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們去大膽創新,引導學生們去通過小組合作等學習模式來不斷熟悉對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從而促使學生們在活學靈用的過程中去熟練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核心原理。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修復人物照片——修復工具組”這一課的過程中,就可以首先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的家里都有老照片嗎?是不是許多的老照片中的人物都看不清了?那么這一問題應該如何來解決呢?”從而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進行課堂導入并引起學生之間的討論。然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張家里的老照片,同時教師可以一步一步的教學生利用計算機去修復老照片,從而有效幫助學生掌握修復老照片的技能,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實際應用。
總而言之,中職計算機教師要善于不斷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使得學生們更加有興趣學習知識和技能,而不是一直在課堂上被動聽講以及偷偷利用計算機去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與此同時,教師也要能夠幫助學生們更清晰地認知計算機的兩面性,去幫助學生們養成正確的計算機使用意識和習慣,去鼓勵學生們利用計算機完成更多有價值意義的事,最終有效促進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董宏宇. 新時期背景下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德育[J]. 清風, 2020(20):1.
[2]陳萍萍. 試論新時期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 計算機產品與流通,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