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娟
摘要:把握核心素養目標要求,構建生態化課堂,提升小學美術教學質量,這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落腳點。相較于傳統美術教育形式,生態化課堂更注重人文精神滲透以及自然情感生成,引領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美術活動中獲得真實體驗,開發潛能,形成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投入多樣性、互動性、民主性、開放性的生態化課堂,不斷探究、不斷生長、不斷積累,收獲頗豐。
關鍵詞:小學美術; 生態化課堂; 審美體驗; 教學質量
素質教育大環境下,美術課程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構建全新的生態化課堂,為學生學習美術、審美體驗以及文化熏陶帶來積極影響,讓他們在美術實踐中達到理想學習狀態。生態化課堂的本質就是追求返璞歸真,尊重生命、熱愛自然,學生在鑒賞、領悟、實踐與創作中發展潛能,實現可持續學習目標。再有,生態化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鼓勵教師敢于創新、自由創造,帶領學生大膽嘗試,在雙向互動交流中完成美術教學任務。
一、以生為本,有效示范
考慮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規律,堅持以生為本原則,將“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開展有效示范教學,即教師身體力行,示范講解教材中的美術知識、手工制作以及范畫等等,幫助學生理解美術語言,掌握繪畫技巧,樹立評述意識。小學生的向師性較強,因此美術教師要做好示范,比如演示畫畫的步驟、方法,與學生一起交流自己的繪畫作品,動手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等等,成功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凸顯美術教育的藝術特色與人文情懷,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學習美術的動機,喚醒審美意識,激活創新精神,增強綜合素養。例如,學習《粉印紙版畫》一課,學生在涂水粉時經常出現涂抹不均勻;或者在印制時沒有掌握技巧,畫面凌亂、印刷不清晰等等。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示范,重點提示容易出錯的地方,幫助學生掌握要點,則學習難題迎刃而解,學生參與積極性更高,可見“身教”的效果遠遠超過“言傳”。
二、由點引線,感知魅力
民間美術是中小學階段美術課程教育的重點與難點,也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載體,學生透過美術作品更直觀、更立體地感知傳統文化,繼承與弘揚,潛移默化提升美術綜合素養。那么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興趣,構建生態化課堂,美術教師要把握好傳統藝術的精髓,通過“由點引線”的做法,串聯整個民間美術發展歷程,讓學生獲得審美熏陶與感染。例如,學習《拉根線條去散步》一課,學生在第一課時初步使用毛筆、墨汁繪制簡單的線條,感受線條的魅力以及水墨畫的用筆特色;在第二課時,拓展延伸水墨畫的內涵,從中國傳統藝術層面出發,帶領學生認識、了解中國畫,在此基礎上體驗中國優秀的民間美術及傳統文化。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滿了探究興趣,在第二課時之前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單,大家上網學習“人類用繩結記錄時間”的小故事,了解制作繩結的過程以及不同的打結方法。課上結合收集的資料分析討論,再由教師補充內容:古人在墻壁上刻畫了繩結記錄的場景,這就是最古老的壁畫,后人正是通過這些壁畫了解民族歷史。有了諸多背景鋪墊,學生已經躍躍欲試想要動手創作繩結畫,學做合一,體驗美術的魅力。
三、情境互動,啟發想象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不能單純追求如何傳授知識,還要關注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等綜合發展,培養美術個性,這才是藝術學科教育的根本落腳點。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從激活創新意識、引領美術思維著手,借助多媒體技術打造動態化、生態化課堂,充分釋放學生想象力,獲得審美熏陶。例如,學習《會變的花、樹、葉》一課,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裝飾和美化自然界中的花、樹、葉,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經典的繪畫作品《向日葵花園》,引導學生從色彩角度出發,基于不對稱的布置而領悟密集植物的繪畫技巧;欣賞畫作時,從花朵的大小、排列組合特征、高度等層面出發,啟發學生在情境感知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對比、觀察、分析,把握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比如利用遮擋關系增強圖片的層次感與美感。
四、多元討論,享受樂趣
每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于事物的認知、敏感程度等各有不同。美術教師應保持寬容態度,一視同仁地對待每個學生,善于發現他們的“亮點”,感受繪畫的趣味與魅力。比如在評價學生創作的美術作品時,不應過于強調藝術技能,還要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拓寬藝術視野,激發創造能力。通過教師不斷激勵,再加上豐富的資源與素材積累,學生才能產生創作靈感,在生態化課堂上學有所獲。例如,學習《罐和壺》一課,課前與學生一起討論“罐”的文化價值,如新石器時代“蛙人陶罐”,思考“為什么要在陶罐上畫這么多的蛙人?”由此體會裝飾物象的含義;再如史前東夷人使用的工具“白陶罐子”,具有美麗且實用的特征,鳥類是東彝族人喜歡的物種,所以他們以此作為圖騰裝飾各種罐子。通過認識與討論不同年代的“罐和壺”,學生深受文化熏陶。
總之,構建生態化課堂,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環境之間的多向互動,通過對話交流、碰撞思維,深化藝術教育中的情感滲透與自然生成。相較于傳統“填鴨式”美術教學方法,生態化課堂追求教學環境與學習方法的動態平衡,將學生帶入精彩紛呈的美術世界,保持樂學、想學、善學的心態,真正落實現代教育理念,引領學生審美情趣,實現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樂凱.基于生態教育背景下的小學高段美術課堂架構之我見[J].美術教育研究,2019(8):136-137.
[2]田麗君.小學美術課程生態化教學[J].新課程·上旬,2017(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