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芬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時期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教育的研究顯得十分迫切。小學語文教師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閱讀時,應該把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核心,增強針對性和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將課外閱讀納入小學語文教學環節中來,指導學生用正確的閱讀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小學生能夠充分地體會閱讀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進而養成快樂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提升
前言
小學語文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綜合性的基礎課,是新一輪教學的重要改革任務。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必須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從多個視角進行改革,從而達到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小學語文教學和其他教學工作有著本質的不同,要求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的知識儲備,同時還應該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能夠從淺到深的讀懂和掌握文本的含義,從深層上把握語文知識的要領,并將重難點知識點消化吸收。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新課改下小學閱讀教學開展淺談體會。
一、順應新課標,適時改變閱讀教學理念
受長期應試思想的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在上面講授,學生在下面被動記憶練習的教學模式,這種形式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耽誤了教學進程。面對這樣的情況,一是要嚴格遵守新的課程標準學校要倡導的“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重新定位教師的教學與教育角色。其次,要積極開展研究性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思維,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在課堂上,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密切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和內在需求,適時地轉變教學方式,并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措施。
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在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離不開老師的引導,教師必須在教學中發揮引的領用,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逐漸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的語文和數學占了很大的比重,數學的重要性在于培養學生對數字的理解,而語文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它的作用是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小學階段的閱讀與成人的閱讀有很大不同,小學階段的閱讀并不在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在于提高他們對生活和自然的認知。因此,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能十分重要。
三、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
沒有目標,就像船在大海上沒有方向一樣。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準確解讀教材,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明確課程內容,切實可行,確保教學符合學生實際。第一,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階段目標、單元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等因素。設定的目標不可過高或過低。比如,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古代閱讀教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記憶作了明確的要求,重點是檢查學生記憶和積累古代漢語的過程。對學習情況好的學生來說,可以記住整個課文,對于比較困難的學生,可以不斷鼓勵他們理解文章。二是確定教學目標要全面,突出重點,結合關鍵點和重點領域,作出適當選擇。一堂課的內容不可能涵蓋全部內容。要突出重點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一堂課只有40分鐘,學生不可能掌握很多內容。要想把所有的事情都講清楚,要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有必要結合學習時間和課文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過濾,確定教學目標,并將其中一個或兩個突出作為教學重點。
四、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老師一定要清楚地了解閱讀的目標。一些教師覺得只要多讀書就可以了,這是一種誤解。閱讀課需要學生能夠對文章進行分析。為此,應采取各種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1.通過問題創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問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鑰匙。教師的有效提問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而大多數的問題都是低級的,甚至是無效的。這主要是由于老師所提問題過于膚淺,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在提問的時候,老師要先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科背景、學習能力,然后再將這些問題和教學內容聯系在一起,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老師所問的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思考,使他們有深入的探索的欲望。教師應注意問題設計的興趣,而有趣的問題則是激發學生探究的關鍵。其次,要注意問題的延展性,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深度、有內涵,不能僅僅局限于對錯,要重視學生的學習和學科思考。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有層次,以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的要求。
2.閱讀形式的多樣化。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年齡特征,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選用一些易于理解、貼近學生的閱讀材料,如兒歌、童話、寓言、古詩等。閱讀方式也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引導學生朗讀、默讀、瀏覽、自由閱讀等等,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營造氣氛,創造情景,使孩子快樂閱讀、輕松閱讀。
3.教授學生閱讀方法。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和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教學除了要引導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外,還要引導學生掌握精讀、泛讀、瀏覽等閱讀方式,掌握閱讀的核心含義,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此外,還應加強對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培養。
五、開拓聯想,適時點撥
閱讀教學需要靈活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手段要靈活,教育活動要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熱情。首先,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切合實際與學生之間和諧交流,現代語文課程要求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才能達到語文課程的高效性。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發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其次,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找到新思路,身為語文教師,不應受教材的束縛,取而代之的是認真研讀教材,發掘表面不易發現的隱含意義,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結語
總而言之,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應重視閱讀教學,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以培養閱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書寫技能為核心,全面、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運用有效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提升學生自身的閱讀水平和整體讀寫能力,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和創新思維,為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映華.小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的培養[J].甘肅教育,2006(4B):24.
[2]覃雙艷.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5):137.
[3]劉良珍.淺談小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