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華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策略
一、積極心理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中的應用意義
(一)有利于整合教育目標
對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來說,其主要目標分為發展、校正學生心理狀態兩個層面,即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形成優秀品質、完善心理素質,以此促使學生消除自身的心理問題、心理危機。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常具有較強的外在干預特點,這對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效果有限。積極心理學則是在此基礎上,從學生的滿意度、幸福度出發,重視對他們積極品質、積極心理的培養,以此更好地實現個體與整體目標的整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有利于豐富教育內容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發生了變化,它更強調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的培養,使其逐漸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成長動力,這樣的理念也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思路,對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涵有極大促進作用。
(三)有利于延伸教育方法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開展方法通常是電話咨詢、學生自學等模式,具有較強的單一性、模式化特點。同時,部分學校會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學科教育區分開,導致其難以與其他教育工作形成有效銜接。而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教師對學生的成長經驗更為重視,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多種教育工作融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品質與心理,這對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是一種很大的延伸。
二、積極心理學角度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課程融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若想提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水平,我們可以嘗試將積極心理學以及其他學科知識融入教育工作中來,并以此為基準,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目標加以重新界定。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圍繞積極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實施有效整合,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可以嘗試采用情境教學、游戲教學、辯論教學等方式,引發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積極性,提升育人實效。同時,為保證積極心理學的滲透效果,學校還應重視對優質師資力量的培養,不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能力、綜合素養。為此,學校可定期開展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滲透培訓,幫助教師更為高效地將積極心理學知識融入日常工作中,以此幫助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優秀品質。
(二)活動融入,增強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針對教育實踐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若想提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單純依靠課堂教學并不夠,我們還應嘗試將多樣的活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這樣方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素養,促使其心理狀態得到真正轉變。為此,教師在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可以從積極心理學入手,通過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融入育人過程中,幫助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學習中。在實踐中,學校可定期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相應知識,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將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動與心理健康知識融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優良品質、堅定信念。
例如,學校可以每周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演講活動、文藝匯演,讓學生通過文章、小品、相聲、歌曲等形式,抒發自身觀點,對身邊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討論,以此助力其綜合素養發展。在活動中,學校可邀請一些心理專家、學者作為評委,對學生的心理困惑、問題實施引導,以此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環境融入,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荀子曾在《勸學》中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觀點。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會在產生較大的影響。鑒于此,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教師要重視對良好環境的構建,以此助力學生對所學到心理健康知識、技能產生更深入理解,助力其心理狀態得到好發展。例如,學校可通過開展優秀畢業生評比、技能大賽等活動,鼓勵學生勇于挑戰,并通過發揮榜樣的力量,為學生指明前進方向,避免其出現迷茫心態。長此以往,學生將會更為主動、積極地應對生活、實習中遇到的各類挑戰,助力其形成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進而獲得更全面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若想提升積極心理學角度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質量,教師可以從課程融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活動融入,增強學生心理綜合素質;環境融入,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等層面入手分析,以此在無形中促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馮墨女.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04):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