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小學數學知識型教學的模式已不再適合當今教育發展的需要嗎,小學數學知識教學與德育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必須了解課程改革的相關內容,提高教育的整體質量,增加德育在數學課堂中的比重,結合數學與德育,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德育教育;策略探討
數學作為一門理性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不斷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教師示范的作用,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中小學的德育工作指南也強調德育不僅僅是思想品德教師的職責,更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小學數學教師也應該發揮出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滲透德育工作,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
1 小學數學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滲透的意義
德育就是要按照實際的社會需要,結合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進而促進其學業水平的提升。當今社會,存在著許多不良行為和道德敗壞的社會問題。小學生的分析能力比較弱,所以對上述問題比較敏感。所以小學數學班主任進行有效的課堂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降低學生受不良行為的影響,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另外,在班級管理中引入德育,能拉近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班級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2 小學數學課堂滲透德育的策略
2.1 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德育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素材都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德育教育學習,這些相關素材都是教師需要進行挖掘和利用的。在數學課堂教學前,教師要進行精心備課,結合數學課本的教材內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并借助互聯網等途徑為學生整合德育教育資源,在學生充分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增強他們對德育的理解認知水平,教師要重視將相關的德育素材以隱性方式合理融入數學課堂中,進一步實現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有效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從數學教育內容中提煉相關的數學素材,將相關德育因素傳遞給學生,并指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理解一些道理,這也十分考驗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
2.2豐富教學形式,結合故事滲透德育。根據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小學數學最終實現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形成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以及關鍵品質,最終讓學生形成綜合素質。教師可通過豐富教學形式,比如以講故事的方式,將與核心素養培養理念相關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滲透,讓學生通過學習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質,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教育的影響。學生往往喜歡聽故事,他們在故事情節的吸引下,能夠更加認真地聽講,在了解德育內容的同時,還能夠提升道德與思想水平。
2.3 利用學科特點,培養學生優良品質。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知識教學時,其就要注重從邏輯性的角度出發,切實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以及認知現實生活具有很好的幫助作用。但是因為小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較弱,所以數學老師在向學生開展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時,就需要提前進行教案設計,要讓小學生在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和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性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從細微的角度出發,要求學生做到認真和嚴謹,這樣才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學生,也才能夠切實性的保證和提高學生們的最終數學知識學習成效。
2.4 拓展數學思維能力,深化德育融入效果
實踐出真知,一切的教育結果最終都是要運用到實踐中去的。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讓學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能清楚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理解能力,從而對自己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模式及時進行查漏補缺,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就拿剛步入小學學習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因為是初次接觸正式的數學學習,對數字之間的運算還處于懵懂狀態,教師就盡可能的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實踐教學。
2.5 向學生講解數學故事,增強學生德育水平
小學數學教材中每學習一個課題都離不開世界各國數學方面人才的努力,他們對世界數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們滲透德育教育方面的知識,這樣能夠更好地激起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更多自信心和成就感。比如,在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數學課程時,針對如何推導長方形周長的數學公式或者將其應用到實踐中,學生們會出現各種疑惑和學習困境。教師可以向學生們講解數學家歐拉幫助父親運用長方形周長公式來設計羊圈,也可以向學生們講解華羅庚為國家做出各種數學貢獻的故事,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天賦和潛能,并且也能夠讓學生們以后在探究問題時產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求知欲,從而更好地陶冶他們的數學情操。讓學生們擁有更加積極樂觀細心的態度來面對各種數學學習困境。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行為將會產生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
2.6 發揮教師評價的最大價值
教師評價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指揮棒”。教師扮演著傳授知識的職能者,還是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一方面,教師要完善評價方式,改變唯分數論的評價方式,將學生的課堂表現、日常品德、作業完成情況、實踐成果、學習習慣等納入評價體系之中,體現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多采取具體化的鼓勵性評價語,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調動其積極性。積極的評價語言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期望效應,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關愛。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善于挖掘數學課堂中的德育素材,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找準策略,把數學教學與德育教育進行有機結合,使數學課堂成為素質教育的平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薛梅. 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研究[J]. 吉林教育, 2021(13):2.
[2]潘素芳. 淺析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策略初探[J]. 山海經:教育前沿, 20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