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民
關鍵詞:小學教育;“大課間”;綜合素質;
在雙減政策的提出后,“大課間”也進一步提了出來,致力于減輕家長的課后教育壓力,也能夠指導學生正確的課后放松方式。“大課間”不同于課堂教學,是利用學生的課后時間進行相關的活動,服務小學生的課后生活,也能夠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能夠創新“大課間”的教學形式,將其與課堂教學區別開來,立足綜合素養的核心點增設不同的活動。
一、課間"大課間”,將運動器材引進活動
在以往的“大課間”教育體系中,特別是中小學生的“大課間”教育,他們的教學總是以操場慢跑以及做相關的熱身活動為開頭,以"同學們自由活動"結尾,課后便更加不會注重“大課間”方面的教育,甚至還有“大課間”課偶爾改為其他所謂"主課"的現象,這便是學生們喜愛的“大課間”課。因此,為了規避這種教育模式,除了要加強“大課間”課程的重要性,改善“大課間”教育體系及內容,還要充分開展“大課間”鍛煉,而非只有“大課間”課才能鍛煉。于是,為了充分利用時間,以及為了激發學生們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妨將“大課間”器材引進“每天一小時”活動。
首先,學校可以進行相關的調查,了解學生相對比較能接受的相關大課間活動,并作相關的整理篩選,挑出符合條件的身體素質器材,進行適當的采購;其次,在器材采購成功后,按需分配分發到每個班級;再次,學校以及教師進行充分的宣傳,呼吁同學們利用大課間進行充分的身體素質鍛煉,并且要愛護珍惜學校準備的器材;最后,在教師的組織協調下進行安全健康的“每天一小時”身體素質鍛煉。這一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加強學生、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營造一個良好積極的校園氛圍,又為學生提供了身體素質鍛煉的機會,使得學生們可以利用"大課間”時間進行身體素質鍛煉,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位同學的個體差異的情況下,因材施教,讓同學們從最適合自己的起點開始進步,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又能夠讓同學們接受適度科學的鍛煉,進而減少學生對身體素質鍛煉的壓力,進行輕松的身體素質運動,可以保證每天一小時的活動指標。
二、巧用”大課間”,增強鍛煉趣味性
北京身體素質大學教授、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張一民就曾表示,"運動是有效增強孩子體質,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主動追求健康的重要手段。"旨在相關部門應加強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管理。但究其根本,為何"身體素質鍛煉"的開展進行的如何困難呢?也許就是因為在開展身體素質鍛煉的同時,并沒有真正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從根源上引發學生對于身體素質鍛煉的興趣,重視身體素質的重要性,真正地愛上大課間鍛煉。其中,將運動融于大課間,讓他們在感興趣的運動領域內學習并理解相關的運動知識,學生們自然而然會愛上大課間運動,不自知地利用更多的時間運動。
例如,老師可以向學生普及一些與身體素質鍛煉相關的音樂,鼓勵學生在做準備活動以及其他舒緩的運動時,可以播放一些輕音樂,而激烈運動時則可以播放一些具有節奏感的音樂。比如讓同學們利用大課間時間打乒乓球時,就可以向同學們推薦一些有節奏感的歌曲。老師還可以普及一些基礎的運動游戲,比如在同學們自己立定跳遠時,可以模仿跳方格游戲,畫制不同距離的方格,在游戲中練習跳遠。
環境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通過播放合適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合適的運動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利用大課間時間進行身體素質鍛煉,可以不斷增強學生鍛煉在自主性和積極性。因此,在利用"大課間”時間開展身體素質鍛煉的同時,更要基于學生的視角,從根源上引發學生對于運動的興趣,重視身體素質的重要性,真正地愛上鍛煉。屆時,才能更有效地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及開展小學生身體素質鍛煉,促進學生開展相關身體素質活動及鍛煉,有效增強學生自身身體素質。
總而言之,近來相關教育部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文件。其中便提到中小學校需要落實國家規定的身體素質與健康剛性要求以及著力保障學生足夠的課堂外身體素質鍛煉時間等。因此,學生的體質鍛煉以及相關改善工作的開展迫在眉睫。至此,通過對兩份重要通知的進一步分析及嚴格落實相關剛性要求,我們有責任令同學們在大課間時間段也能認真進行運動,加強“每天一小時”活動開展,加重身體素質鍛煉在學生及課后生活的"分量",更有效地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讓孩子們可以在健康的運動環境里成長。
參考文獻:
[1]章明華.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研究——以五常中心小學為例[J].讀寫算,2022(04):177-179.
[2]王成平.推廣花樣跳繩進入小學大課間活動的創新嘗試[J].拳擊與格斗,2022(02):70-72.
[3]李佳錫.校園文化視域下小學大課間活動的活力創新研究[J].體育風尚,2022(0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