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杏英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核心理念的指引下,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還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學習、反思,總結教學經驗,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本文主要結合我校的辦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以視頻為載體,充分運用視頻資源進行教學、開發視頻資源教育的校本課程,充分體現我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促進學生各方面均衡發展,落實“立德樹立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視頻資源;道德與法治;校本課程
一、視頻資源校本課程的內涵
1.校本課程:素質教育核心工程的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同時,通過結合本學校的教學理念、學科的教學優勢及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的課程。
2.視頻資源:視頻資源是明確教學目標,以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利用電視圖像、聲音等媒介呈現教學內容,以視覺、活動圖像為主、視聽結合,多維度傳遞信息。作為一種教學材料,視頻教學資源首先應具有教育性,即“教”的功能,對于觀看者來說要有“學習”的效果。
3.視頻資源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自主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結合本校“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視頻資源校本課程,更有助于實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立人”根本任務。
二、開發視頻資源校本課程的優勢
1.能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師素養
教師開發與利用視頻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習能力的過程,在制作視頻時學會更多教育技術,有利于提高自身素養,改進教學方式,創新課堂教學實踐。
2.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習動力
利用視頻資源校本課程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把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以圖像、文字、聲音等方式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獲得視覺、聽覺等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習的積極情緒,促進課堂學習質量的提升。
3.有利于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將視頻資源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能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幫助學生獲取正確的“三觀”,還能基于教材內容結合社會生活進行德育,創新德育方式,著眼心靈內化,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視頻資源校本課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開發與應用
1.建立視頻教育資源庫
首先,要認真做好教學資源庫建設的規劃。由全體科組教師共同商討、各級備課組長協同管理、篩選各類教學視頻,保證視頻質量,為教學服務。其次,注意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時政性不斷完善視頻資源庫,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視頻。再次,由于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可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獲取各種教學資源,不斷開發好的資源、課件、試題、情境案例、論文等充實到資源庫中,實現資源庫由純視頻過渡到集各種教學資源于一體的體現學校特色個性動態的資源庫。
2.開發視頻校本課程內容
(1)多渠道搜集視頻。《道德與法治》學科是新課程實施后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課程,是培養學生法治精神、國家認同、社會參與、理性精神等核心素養教育的依據。作為教師,要有較強的時事敏感度,及時收集整理與學科及社會熱點相關的時政新聞作為素材,形成資源庫。可采用多種方式收集視頻教學資源庫工作,如,采取自制、購買、下載、剪輯等多種辦法進行視頻信息的采集。推薦視頻來源:羊城時政學堂、學習強國、電視新聞、各大網站、相機拍攝等。
(2)及時歸類剪輯。視頻資料的分類整理,就是根據不同的內容,運用科學方法,對收集所得的各種原始視頻資料進行審查、分類并系統匯總,從而能用便捷的方式調取所需的資料。本校的視頻資源校本課程已分類的版塊,涵蓋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大部分知識點,如,科技專輯、傳統文化專輯、青少年成長專輯、先進人物事跡專輯、生態文明建設專輯、珍愛生命系列專輯、重大國內國際時事專輯等,教師只需要按自己所需要的條件進行搜索,會迅速找到所需要的視頻素材。
(3)結合學科教學考點選取視頻。視頻教學內容要服務于學科考點,其學科知識應該支撐整個學科的基本邏輯體系。教師在引入視頻教學過程中,要明確向學生展示和探究的具體知識點,視頻素材運用應該達到怎樣的知識目標等,而非單純為了烘托課堂氣氛而采用視頻,要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分析、回歸教材考點,培養學科思維。
(4)基于教材內容結合社會生活進行德育。開展《道德與法治》課是德育的良好平臺,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更豐富的情感,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作用。而將新聞時事、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還能提高學生關注時政熱點、利用課本知識分析時政熱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教學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如,通過《國家寶藏》《詩詞大會》《平語近人》等經典教育的視頻來影響學生,既能突破課本核心知識,又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問題設計有啟發性,體現深度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結合視頻,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發掘潛能,形成積極思維方式進行學習,把學生的具體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問題的設計,既可以引用視頻里面某一句有概括性的話語,如,觀看甲骨文視頻時,設問“我們為什么要倍加珍視,更好地傳承甲骨文,它的價值在哪里?”也可以結合課本相關知識設問,如,觀看“亞洲文明大會”視頻時,可設問“請運用文化交流互鑒的知識,分析舉辦亞洲文明大會的意義”。注意,問題的設計,既可以由教師設問,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問題,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課程開設實施途徑
(1)學科滲透是視頻教學的主渠道。《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具有人文性,尊重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內容。學科教學中滲透視頻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精神,在視頻設置的情境中進行認識、體驗,促進思想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2)成立社團是重要途徑。學生社團是學生在遵守一定的規章制度的前提下,結合個人的興趣、能力、愛好而開展各項活動的學生組織。素質教育倡導下,各校都紛紛成立了很多學生社團,既充實了學生的課余活動生活,也發揮了學生的潛能、提升自信和自我管理能力。我校的地方黨史學習社團,就是由一群共同致力于探究地方黨史的學生組成的學習組織,經常會觀看本地區的紅色黨史系列短片。開展一年多來,由原來的20人增加到35人,通過觀看黨史電影、分析革命先輩為黨為人民的先進事跡,體會當今盛世來之不易,更加堅定為社會奉獻的決心。
(3)開展學生課前視頻評論。這是我校《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一大特色。由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社會熱點或有重大討論價值的相關新聞視頻,并根據視頻內容,結合課本知識自主設計不少于2個問題進行分析。這一活動開展三年多以來,學生的搜集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
(4)利用早讀、大課間等觀看重大時間節點的視頻并寫評論。教育要及時,每隔一段時間,學校德育處利用相關重大時間節點進行視頻呈現,對學生進行及時教育。如,“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感恩節”系列活動、“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學校會利用早讀、大課間甚至是現場直播等,召集全校師生共同收看有關報道,并寫下觀后感。
(5)組織不同內容的主題班會課。如,觀看袁隆平院士水稻下乘涼夢、鐘南山院士指導抗疫行動、張桂梅幫忙大山女孩實現夢想等系列主題,分析學生“我心中的明星”,樹立正確的“追星夢”。
(6)家校思政視頻齊參與。教育是一個各方面資源配合的系統工程,可充分發揮家校合力,整合社區資源,如,錄制溫馨的“我愛我家”小視頻,交流分享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更加體會父母“源于愛”的初衷,構建和諧家庭。
4.完善校本課程評價
(1)評價原則要有科學性,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全面評價。如,評課程目標、內容設置是否符合辦學理念要求;評學生的過程性參與情況;評教師對課程組織是否合理,撰寫相關的教學案例、教學反思等是否符合實際等。
(2)評價原則要有適用性,校本課程設計要盡量利用身邊要資源,如,地方、社區、校內資源。
(3)評價原則要有發展性,校本課程的設計要體現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總體發展特征,還要關注學生個發展的差異性,因材施教。
(4)評價原則要有操作性,評價方法簡單可行,可通過多種途徑完成,可操作性強。
視頻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提升了本校教師的專業能力及課程開發能力,在實踐的教學工作中,還要借鑒經驗,勇于創新,開發更多適用于教學的課程,為學生發展充實基礎,以實際行動推動新課程的實施。
參考文獻:
[1]萬傳華.思政課堂教學視頻資源的特征、問題與對策———基于學習強國視頻資源優勢與思政課教學互補發展的視角[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1,25(3).
[2]熊明珠.教學視頻資源的獲取與處理[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
[3]高湘波.視頻教學資源的適切性及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4]阮強.中小學教學視頻資源庫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