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正禹
[摘 要]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諸多應試教育的問題: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制約;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用趣味性教學的措施有:利用樂趣場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游戲教學提升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利用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設計趣味性課外作業。
[關鍵詞] 趣味性教學;小學數學;應用措施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展,小學教育開始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響應國家號召,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小學教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必須加以重視。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體現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而必須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趣味性教學,以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數學學科本身比其他科目更具備抽象性與邏輯性。尤其是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萌芽期,整體普遍低齡化,學習知識水準較低,主要依靠形象思維。復雜及抽象的數字符號勢必會引起他們的逆反情緒。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融入多元的趣味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提升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求知欲,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趣味性教學的概念界定
趣味教育以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為基礎,特別強調寓教于樂、寓教于情、因材施教、分類教育、個性發展和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要,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各種科學理論和文化知識,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只起到必要的引導、啟發和講解的作用。趣味教育不僅培養學生的智能、增長學生的知識,還培養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學習樂趣,把學生培養成緊跟時代發展、適應社會環境和自我心理的幸福人才。因此,教師可以從興趣入手,結合游戲故事、問題創設、動手實踐等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
二、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當今的現實社會中應試教育已經越來越脫離社會的需求,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大阻力。人類社會亟須一種適應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各方面綜合發展的全新教育理論和教育方式。趣味教育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教育中,應試教育還是沒有消失,趣味性教學仍然是紙上談兵,沒有實質上的進展。
(一)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
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正是活潑好動、無憂無慮的時期。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普遍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講授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將教學的內容和相關信息傳授給學生,課堂機械呆板,學生沒有積極向上的喜悅之情,完全是被動地獲取數學知識的內容,課堂的專注度和參與度難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觀念以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成績作為參考的標準,教學模式僵化,長期下去則容易導致學生上課積極性降低,對數學課程的學習也將失去興趣。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制約
近年來,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越來越強調“以生為本”的觀念,即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情況為本,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往往為了保持整體的教學進度而忽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堂上給予學生進行自主交流、討論的時間比較有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題目的時候,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基礎,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雖然教師教授的方法有效,但是學生缺乏相應的理解力,也很難掌握數學題的正確解答方法。
(三)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小學生智力水平、學習經驗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很難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教師往往重視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對于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實施策略及教學評價方面都比較注重整體性,卻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況,導致班級內常常出現學生的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學習基礎好、成績優秀的學生基本能夠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而一些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一旦出現跟不上教學進度的情況,后續的學習難度也會隨之增大,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就會逐漸擴大。
三、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利用樂趣場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由于自身行為觀念的特性,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想象力與主動學習技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將抽象的數字符號直觀地展現出來,才能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把小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上,使學生居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創建樂趣場景,能將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充分利用樂趣場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比如,低齡學生在學習1 ~10數字時,教師可創設這樣的教學場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不同小動物的剪影,然后向學生提問,學生答對了問題則將動物的正面呈現出來。經過一輪的問答,教師把學生回答正確的12只小動物展現出來,具體包括:2只鴨子、2只小兔子、1只小貓等。等問答環節結束之后,教師讓學生計算小動物的尾巴、耳朵及眼睛的數量,指引學生掌握10以內數字的認知。利用此方法不但可把純粹的數字學習流程替換成培育小學生的計算技巧、理解與觀察技能的進程,而且進一步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整體教學品質和教學成效。
(二)通過游戲教學提升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愛玩游戲為低年齡段學生的天性。做游戲也是趣味性教學的具體呈現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更加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從而真正做到在玩中學。通過游戲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應確保游戲活動跟小學生的整體認知水準、課堂教學內容相一致,否則無法全面展示游戲教學的真正意義,且違背了趣味性課堂建設的初衷。
此外,7 ~13歲的學生,其抽象思維與邏輯判斷水平相對較低,尤其難以接受完全陌生的數字符號,需要利用直觀的事物代替數字符號。因此,游戲教學應運而生,極大地吸引了小學生的注意力。游戲設計要好玩且有趣,使小學生能夠在活動環節體會到樂趣,把數學元素植入游戲中也要遵循此原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深挖數學課本相關內容,綜合實踐教學要求,將設計的游戲巧妙地融合現有的課本內容,使其更加直觀地將煩瑣的數字符號展示在學生面前,更有助于小學生了解與掌握知識。同時,需滿足小學生愛玩、愛鬧的性格特點,完全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自主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當中來;并且利用游戲本身的獎懲機制,也可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自主性,拓展小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教師也需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學習規律,這樣才能設計出更貼合課本內容的游戲,真正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不但能使學生主動、自覺加入數學學習,而且能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奠定優良的數學根基。
比如,在講授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運算中,教師可以借助游戲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例如,在學習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先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參與游戲;接下來,提前剪裁圖形卡片與不透明紙箱,而后將圖形卡片投入紙箱內,緊接著以小組為單位按順序抽取同等數量的圖形,并且通過接龍的方式推斷卡片內容,隨后核算面積。哪個小組優先完成游戲,就判定為優勝方,教師頒發小禮品以資鼓勵。而在圖形設計中,教師可以畫出具有長方形或正方形明顯特征的物品,如窗戶、門等,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將它們形容出來,其他學生迅速猜出相關內容,隨即測算物品面積,必須計算精準正確,才能進入下一環節,以此類推,直至一方勝出。通過做游戲的方式進行數學教學,不但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致,進而提升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利用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
如何才能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呢?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考慮采取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達到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另外,教師也可以采取“有獎問答”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利用此方法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并且可以優化和加深學生的記憶。
比如,學習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要在課前設計競賽問題,將黑板分出不同的答題區域,隨后將小學生科學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競賽,學生通過搶答的方式獲取答題的機會,如果回答正確則本小組加一分,相反,回答錯誤則要扣分,按照舉手的先后順序來答題。利用此方法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與組內配合能力,同時可以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的好勝心與學習興趣。
(四)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現如今,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普及力度不斷加大,已逐漸被教育行業所采納并應用于教學當中。多媒體在教育實踐中使用非常普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不同的趣味性教學手段,再加上多媒體設備,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基于此,教師在貫徹執行趣味性教學中,須全方位根據現有資源,利用信息教學設備,把動畫與聲像結合起來,創設立體與生動的教學。
比如,在教學“角的認知”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設置教學環節:隨意在直線上選兩個點,兩點間的一段“閃爍”把線段拋出,利用剛才的閃爍讓學生全面了解線段。隨后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角的形成過程,先畫出一個點,并從這個點射出兩條線,從而讓學生以更加直觀的視角掌握角的形成過程和構成要素。在角的大小比較中,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讓不同大小的角一條邊重合,然后對比角的大小差異。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的動態展示,學生不僅能夠從中觀察到角的大小,還能知道角的大小和構成角的兩條邊的長度是沒有關系的。因此,借助這種方法把靜態教學轉變為動態教學,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養成與教學趣味的提高。不僅如此,在整個教學階段,學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投影上,從而會更仔細地觀察視頻中角的變化過程。此外,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接受程度,再次拋出多組數據,從而調動學生的探知欲,保質保量完成教學。
(五)設計趣味性課外作業
在趣味性教學模式中,課外作業設計也要恰到好處。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全方位地分析學生的生活經歷。利用日常生活中趣味性強的教學元素,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
比如,在教學百分數時,教師可讓學生課前數一下校園中的樹木數量,之后計算出楊樹、柳樹總數量的具體比例,隨后讓學生參照以上信息總結相應問題。待上課時,教師通過學生收集的數據來展開教學內容。通過課外作業,不僅鍛煉了小學生信息采集、梳理數據與剖析數據的能力,還調動了小學生的代入感,有效提高了小學生的運算能力。
總之,參照小學數學教學當下情況與小學生的自身特性,將趣味性教學的不同手段應用于小學數學實際教學當中,有助于激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趣味性教學方式中,務必全面融合實踐教學內容,多多指引學生掌握學習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丁小兵.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3):90-92.
[2]程文鵬.探究式教學方案在物理教學中的靈活應用[J].考試周刊,2018(85):157.
[3]陳佩珊.趣味性教學方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7):128-129.
[4]吳衛鋒.初中物理科學嵌入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0(9):25.
[5]黃春云.“圖形”的奧妙——談“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9(8):14.
[6]王梅香.談新課改下趣味性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9(21):133.
[7]顧大喜.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9(12):73.
[8]黃培華.“趣味性”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18(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