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庚
摘要:黑龍江省是森林、濕地、草原資源大省,結合現狀從諸多方面闡述了鞏固和提升黑龍江省森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的意義、存在問題和建議。
關鍵詞: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黑龍江省
依據1992年達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達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中界定的定義,我們知道“溫室氣體”指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的自然的和人為的氣態成分,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同時公約中還定義了“排放” “庫” “匯” “源” “碳匯”“碳源”等多個名詞術語,其最終目標是根據公約中的相關規定,把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水平之上[1]。
眾所周知,增強對氣候變化的減緩能力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手段之一,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增加對溫室氣體的吸收(匯),另一方面減少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源)。森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中的綠色植物主要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CO2),制造有機物,之后通過呼吸作用釋放出氧氣,將二氧化碳(CO2)固定到植物與土壤中,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這是增加匯的主要途徑之一[2]。因此,鞏固和提升森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愈來愈引起各國的重視。
1.生態碳匯能力提出的歷史背景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協定》正式簽訂,我國是締約國之一。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向世界莊嚴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3]“在此,我愿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m3,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kW以上”[4]。全球變暖的腳步從未停息,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彰顯了我國在推動快速發展、加快生態轉型方面的決心,也體現了在治理全球氣候方面的責任擔當,重申了我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始終堅持的立場,也展示了中國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決心。
隨后在部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習主席強調,在新的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方向是減碳降碳,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由量變到質變[5]。同時還指出,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重在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6]。因此,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尤其是鞏固和提升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這是對傳統碳匯概念的拓展和創新,事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能否如期實現,是我們林草人的使命和擔當。
2.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基本情況
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負責的。據該組織發布的《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顯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森林面積約40.6億hm2,占陸地面積的1/3;森林碳儲量達到6620億t,幾乎占到陸地碳庫的1/2。森林土壤的碳儲量約占全球土壤碳儲量的39%,而森林植被中碳儲量占到全球植被的77%。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森林植被所吸收,從而使得溫室效應得到了減緩,故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緩沖器以及貯存庫,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全球范圍內,海洋生態系統每年平均固碳量26億t,抵消了23%的人為碳排放,而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量達到35億t,可以抵消30%的碳排放。據統計,我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固碳量為2.01億t,而碳儲量達到792億t,與同期化石燃料排放相比可抵消14.1%,森林生態系統的貢獻率高達80%[7-8]。增加碳匯主要通過植樹造林、管理森林、修復草原、恢復植被等措施將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和植被中,達到清除溫室氣體的效應。同時嚴厲制止亂砍濫伐,嚴禁以木易物,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3.黑龍江省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是森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資源大省,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中國森林資源報告(2014-2018)》(全國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相關數據顯示,我省森林植被碳儲量已達9.288億噸(黑龍江省數據清查時間為2015年)[9],約占全國92億噸的10.1%。
截至2020年,全省林地面積2617萬hm2,森林面積2150萬hm2,其中:人工林面積333萬hm2,天然林面積1817萬hm2(其中天然中幼齡林1360萬hm2,約占75%);森林覆蓋率47.3%,森林蓄積量22.47億m3。草原面積207萬hm2,濕地面積556萬hm2 [10]。(注:本文數據依據的基礎數據均為“三調”之前的數據。)
4.黑龍江省林草碳匯項目相關情況
目前,主要適用于我省的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有《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與《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按照上述兩種方法學規定,碳匯造林項目適用條件為“項目活動的土地是2005年2月16日以來的無林地”[11];森林經營項目適用條件為“實施項目活動的土地為符合國家規定的喬木林地,即郁閉度≥0.20,連續分布面積≥0.0667 hm2,樹高≥2m的喬木林”、“在項目活動開始時,擬實施項目活動的林地屬人工幼、中齡林”[12]。按此方法測算,2005年以來,全省碳匯造林約24萬hm2,森林經營(人工中幼齡林撫育)約86.7萬hm2。
2013至2017年,我省開發了多個林業碳匯項目,有2個項目獲得了國家發改委備案(大興安嶺集團圖強碳匯造林項目和伊春森工翠巒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有7個項目完成了自愿減排平臺公示(包括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十八站、松嶺區、西林吉鎮、龍江森工集團林口縣、雞西市等碳匯造林項目以及興隆鎮、伊春森工集團紅星林業局經營碳匯項目)。9個項目總面積53.7萬hm2,預計產生減排量1.26億t二氧化碳當量(計入期從20年至60年不等),年均減排量272.85萬t二氧化碳當量。2017年3月1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2017年第2號公告,“即日起,我委暫緩受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方法學、項目、減排量、審定與核證機構、交易機構備案申請。待《暫行辦法》修訂完成并發布后,將依據新辦法受理相關申請”。故此,上述項目處于停滯狀態。
5.存在的問題
一是隨著我省造林綠化不斷推進,特別是經過2008-2010年三年造林綠化會戰,我省可用于新增造林綠化用地越來越少。目前我省現有部分林輔用地,歷史沿革仍由群眾繼續耕種,收回造林難度較大。
二是按照現行《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規定,我省豐富的天然中幼齡林資源碳匯經濟價值無法釋放。
三是我省有草原面積207萬t,濕地面積556萬t [10]。濕地、草原碳匯能力也很強,但目前還沒有相關備案的方法學。
四是目前國家在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方面沒有資金投入,項目業主往往無力承擔。
6.幾點建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領導人在對全球生態環境做出研判的形勢下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13]。到2025年,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m3,森林覆蓋率達到24.1%;到2030年,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m3,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到2060年,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境界[13]。為了更好的實現這個目標,體現龍江林草擔當,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精準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加強草原、濕地保護修復,提高森林蓄積量和草原、濕地綜合植被蓋度,鞏固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二是全面加強資源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建林地、草原、濕地相結合的空間格局,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
三是科學推進國土綠化。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通過實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封山育林、三北防護林等工程開展綠化,充分利用坡地、廢棄礦山、荒地等國土空間開展綠化,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擴大林草資源總量,提升森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四是加強基礎技術研究。依托東北林業大學、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利用國家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成果,進行森林、草原、濕地碳匯本地調查,開展林草增匯技術、碳中和林草碳匯研究,建立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為我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學數據和理論支持。
五是推進碳匯項目開發。積極參與國家自愿減排交易政策制定,打造CCER林業碳匯示范項目,帶動我省更多的林業碳匯項目上市交易,充分發揮我省林業碳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省林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路徑。
六是努力爭取政策支持。主動對接國家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修訂專家組,溝通提建議,爭取將天然中幼齡林納入開發范疇,實現既長葉子又漲票子,充分釋放我省的天然中幼齡林資源碳匯經濟價值。
七是積極拓寬資金渠道。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兼具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既經濟又有效的二氧化碳減排方式,但是在實際開發過程中,成本相對較高,從聘請專業咨詢機構、編制項目設計(PPD)文本,到審定、核證費用、計量監測費用、專家評審費用等等,成本較高。要通過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主動與金融部門對接等方式,拓寬資金渠道,解決林業項目業主無力承擔項目成本的問題。
綜上所述,鞏固和提升我省森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工作始終,全面踐行“兩山論”,探索林草生態產品價值轉換路徑,全力推進全省林草碳匯工作,助力我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主要文件匯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9.
[2] 李怒云.中國林業碳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6.
[3] 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北京:2020.9
[4] 習近平.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講話.北京:2020.12
[5] 習近平.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北京:2021.4
[6] 習近平.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的講話.北京:2021.3
[7] 張守攻.提升生態碳匯能力[N].北京:人民日報,2021.6
[8]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森林資源報告2014-2018.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9] 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局,黑龍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黑龍江省林業草原保護發展“十四五”規劃.哈爾濱:2021.9
[10] 李金良,施志國.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6.5
[1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北京,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