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
摘要:新課標表示,初中地理課要注重地理教學和真實生活的連接,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文章通過對地理教育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剖析,就如何把生活化教學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育觀念;生活化教學
一、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1.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一切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當學生對地理產生了興趣時,學習的效果就會大幅度增加,這意味著通常只要付出一半的努力,就可以達到幾倍的收獲。生活化教學的使用意味著在初中地理課程上可以運用與實際現象相聯結的教學材料來闡釋地理知識,讓學生樂于聆聽,并能將抽象、枯燥的知識融入到與生活緊密聯系中。貼近生活的親近感與真實感讓同學們縮短了與地理這門學科的距離。例如,有許多有趣的自然現象都可以利用多媒體畫面呈現出來,或是以學生們喜愛的活動方式展示出來,這些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自己去探究,去解決問題,進而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
2.更好地了解地理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生理、心理、形象思維等方面都處在一個重要時期。思維的特性決定了要對知識進行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就需要從直觀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使知識內化。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生活環境中的素材,使得學生能夠對真實的生活產生豐富的認識,這是一種有助于加深對抽象和模糊性地理知識靈活理解的有效方式[1]。透過教學,讓同學了解有關環保的重大事件、當地工業園區分布、旅游業發展等,讓同學們了解五彩繽紛的自然風光、神奇的自然現象、充滿特色的民俗風情等等,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理的了解。
3.加強實際操作
學生能夠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初中地理教育中,要把學習和應用結合起來,把知識和行動結合起來,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破傳統的時空局限,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并指導他們應用所學來解決問題。比如,在大自然中散步、參觀、調查、探索等,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可以加深對地理規律的認識和對地理知識的掌握。
二、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應用
首先,可以用來進行課堂導入。教學導入是以特定的方式、手法來介紹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開端。初中地理知識是一種比較抽象、比較復雜的學科,引入科學、理性、生動的教學方法,能夠引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并且快速集中注意力。通過運用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實例進行教學,增強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例如,老師就可以使用多媒體制作一部旅游短片,收錄世界各地的美麗風光,展示下當地的風土人情,提前帶領學生進行觀看,能使同學們對地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其次,通過情景呈現生活化教學。情景呈現是指在教學中營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在地理環境中進行知識建構。為了讓情境更加生動,老師要把枯燥的地理知識與顯示生活中的現象經歷聯系起來,化抽象為形象,并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進行探究[3]。舉例說明,在講解到我國的民族這一章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和民族的分布特點這些基礎知識,可以在班上進行知識競賽,利用圖片、錄像等多種形式,將我國各地的風俗習慣、風俗等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讓課堂上的教學更加鮮活。
接下來的一點是增加生活化的課堂活動設計。活動設計是以學生的親身經歷和親身體驗來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活動,目的是加深對學生們對地理的認識,從而使理論和生活相結合。在重視生活化的課堂中,突破傳統的局限,面向生活,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增強他們對地理的認識和運用,并運用到生活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我們國家的水資源保護這一章節,同學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首先要從自己開始來保護水資源在逐漸拓展到周圍。下課后,同學們可以進行小組觀摩。通過對日常生活用水的記錄,引導孩子們尋找節水的途徑,比如家里要對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水等進行重復利用,可以用來沖廁所,拖地等。不要一直打開水龍頭,不使用時及時關閉水龍頭等,通過觀察,反思,交流和行動,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節水意識。從樹立環保意識開始,培養節約用水的習慣,帶動環保觀念。
最后,采用生活化的課堂評估。課堂評估是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評估,它包含了對學生的學習進程和結果的評估。教師表揚、學生相互評價、批改作業等方式是改善學生學習成績的有效途徑。陶行之先生說:“不依靠社會力量,忽視社會需要的教育,是一種盲目的教育,是一種無能的教育。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積極開展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評估。
三、生活化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學與生活的關系
地理關系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視野擴展到現實的生活空間,突破課本式教學的局限,為學生提供一個廣大的地理與生命課堂。重點在于如何正確地把握教科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教材是教學的基石,以人生為中心的教育不等于徹底地從課本中解脫出來。在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全方位的解讀,探究教材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發掘教材所蘊含的生命要素,尋找與生活相契合的教材。在實際生活中,通過二次開發,利用課本,豐富地理課程的內容。教師不能盲目地把生命投入到課堂,而要從教材的內容中挑選出合適的素材,并在教材中挖掘出特定的內容,以保證教材與生活的透明性。只有如此,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落實。扮演著很大的角色。
2.對學生與生活的關系進行管理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因此,重視生活的教育應重視學生的生活,與教材應與學生緊密聯系,引進新的知識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引進一些熟悉的東西或現象,以此來喚起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感情,使其更接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并促使他們主動去探究。教師不能只憑主觀臆想,而要充分分析、了解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況,深入學生的生活,探索生活和地理的知識,從學生的視角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境遇和素材。從而使初中地理課的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結語
把生活化教學運用到初中地理課上,是很有必要的。教師要主動營造環境,靈活應用生活化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地理知識的掌握。興趣與能力,讓學生在安靜的環境中融入社會,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戴東成.試分析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33):111.
[2]李穎.關于初中地理課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華夏教師,2016(06):39.
[3]穆昌群.以《季風氣候顯著》為例——談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6(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