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倫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學重要的教學目標。數學史料與數學知識擁有緊密的聯系,許多教師將數學史料與數學教學結合在一起開展數學課堂,旨在讓學生從故事中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了解數學的誕生與演變,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學科素養
數學史包含了數學知識、思想的演變與發展以及數學科學給人類文明帶來的影響,數學史并不僅包括數學內容,也涉及了歷史、哲學、文化、宗教等社會人文科學內容。將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價值擁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學生的學科素養也將得到有效的鍛煉和進步。
一、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一方面,仍有許多教師采取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開展數學課堂,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習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育和鍛煉。另一方面,教學的教學形式單一,這令數學課堂的課堂氛圍低沉,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良好的激發,因而無法全身心地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之中。
二、基于學科素養的小學數學史料有效教學策略
(一)借助數學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尋找相應的數學故事,將數學史料與課堂進行有機地結合,在課堂中引入這類數學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四年級《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一課的知識點內容為例,該課內容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小數,能結合小數的意義與性質比較小數的大小,使學生具備將非整萬數、非整億數改寫成以“萬”“億”為單位的小數,求出小數的近似數的數學能力。上課時,教師可在課堂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學們猜一猜小數最早是哪個國家提出和使用的呢?”如有學生知道與小數相關的內容與故事,教師可以邀請學生與大家分享。教師借助數學史料,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借助數學史料,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小學生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教師要掌握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借助數學史料,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主動投入知識的學習之中。在開展新課程時適當地借助數學史料作為課堂導入,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寬廣的數學世界。以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的知識點內容為例,教師可借機為學生講述“乘法口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教師:“同學們,大家都背誦過1-9的乘法口訣,但是大家知道乘法口訣最早出現在什么時代嗎?”此方式以提問的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而后繼續為學生講解。教師將數學史料與數學知識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三)借助數學史料,貫穿數學課堂
教師將數學史料與小學數學課堂相結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知識的學習之中,學生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深化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這也要求教師將史料融入課堂時要避免生硬與機械,針對教學內容選擇合適、易于學生理解學習數學知識的故事,將數學史料貫穿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思考思路。以四年級上冊《神奇的莫比烏斯帶》的知識點內容為例,教師借助變魔術引入新課,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利用紙帶做出莫比烏斯帶,讓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它的神奇之處與其變換的規律。而后教師為學生講解莫比烏斯帶的故事。教師借助數學史料提出課堂問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借助數學史料開展數學教學活動,能打破傳統課堂的束縛與僵硬,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和思考,數學思維得到了深刻的啟發,會對數學更加好奇與好學。
(四)借助數學史料,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將數學史料與教材內容相結合,能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能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以六年級上冊《圓》該課知識點內容為例,教師以引導的形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得出計算圓周長的算式,以實踐活動確立圓周率存在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此時引入圓周率的歷史故事,帶領學生了解與圓周率歷史相關的數學知識。1500年前,中國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了圓周率的數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兩個數值之間,是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七位的人。教師借助數學史料,開展數學課堂,學生擁有了解我國數學歷史的機會,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得到了良好的建立,增加了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與信心。
(五)借助數學史料,深化學生的數學認知
數學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有限,但教師卻可以借助數學史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給予學生寬闊的成長空間。完成知識點的學習后,教師為學生帶來數學史料,拓寬學生的數學思維空間。以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知識點內容為例,學習內容接近尾聲時,教師提出數學問題,深化學生的運算能力與數學思維。例如:“一桶20L的水,周一用了,周二用了,周三用了,問,周一周二周三分別用了多少升水?”教師可組織課堂過渡,教師:“這道數學題有一定的難度,與此同時又非常的有趣,早在戰國時期的《莊子·天下篇》這本書中,就有了相關的數學知識,書中提到了‘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哪位同學說一說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學生:“一尺長的木棍,第一天取一半,第二天取剩余木棍的一半,第三天取剩余木棍的一半,這樣取下去,永遠也取不完。”教師:“這位同學說出了正確答案,并且答得很好,從數學角度而言,這根木棒是取之不盡并且可以一直被分割下去的。”教師借助數學史料,延伸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學習,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了鍛煉與強化。
(六)借助數學史料,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從古至今,中華有許多優秀的數學家,這些數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熱愛祖國,教師借助數學史料開展數學教學時,可以以數學家的故事為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心。以六年級下冊數學整理與復習《圖形與幾何》內容為例,教師為學生講述華羅庚在數學領域取得的成就——矩陣幾何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后,教師為學生介紹華羅庚為國做貢獻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抗戰期間,日本對重慶進行了重點轟炸,我國獲得了不少電報,但日軍的電報運用了深奧的數學運算知識,我國無法破譯出電報內容,便找到了華羅庚,華羅庚從下午坐到次日凌晨成功破譯了電報內容,原來日軍的下一步計劃是對昆明實施轟炸,華羅庚利用自己的數學能力保護了昆明人民,避免了昆明人民受到敵人的轟炸與摧殘。教師借助數學史料,使學生領悟中國數學家的優秀,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還能使學生將為國做貢獻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學生會更加努力地投入學習之中。
三、結語
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需要借助數學史料開展數學課堂,借助數學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將擁有源源不斷的探索欲望,這能保證學生主動投入知識的學習與思考中。教師借助數學史料,帶領學生了解、學習更多地與中華數學歷史相關的知識,在保證學生掌握所學內容的同時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深化學生的數學認知,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有效的啟發,這促進了學生學科素養的強化。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 史厚勇.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J]. 安徽教育科研,2020(06):57-58.
[2] 李長春. 數學史料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探索[J]. 新課程(小學版),2019(05):23.
[3] 史德影.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方法[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0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