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東 曾慶山 陳書立 陳亞峰 羅勇


摘? 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課程思政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在理工科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高校教師教學過程中亟需探討的課題。文章深入分析課程思政的指導要求,概括課程思政的內涵以及三個層次的具體要求,歸納總結工科專業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結合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探討在各個教學環節融入思政教育的具體措施與方法,以期為工科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參考,提高思政教學水平,達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車站信號自動控制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0-0163-05
Abstract: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our higher education to constru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th morality education.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s also an urgent topic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uidance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three levels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discussed. Taking "Automatic Control of Station Signa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ach teaching link. The above contents are dedica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students in the whole process and in all direction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utomatic Control of Station Signal
在當今大學生個性開放、社會多元價值交織的背景下,如何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的人才,成為新時期高等教育面臨的緊迫問題。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2020年6月,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探索各類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教學體系,提高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理工科是以探索自然科學規律、研究工程技術為主,以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的科技人員為目的。如何在理工科專業課程教學中挖掘思政資源,將專業課程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思政教學的精神塑造、道德修養進行有機融合,形成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教育過程,也是廣大工科教師必須思考的課題[3-4]。
一、課程思政內涵與實施路徑
要正確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就必須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思想。只有理清了基本內涵,才能夠幫助學校、教師、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以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可以明確課程思政的內涵,從而破除對于課程思政的種種誤解。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的內涵就是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所有教師、課程的育人功能,將價值塑造融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教學體系與教育理念。可以認為,思政教育的內涵是教育過程中的“魂”,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最高原則。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地在專業課中插入思想政治內容,更不應該是“兩張皮”似的生硬說教,而是教師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全方位重構。
(二)課程思政內涵對教育過程的三個要求
透徹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可以從中挖掘出對教育過程不同層次的要求。
(1)第一層要求是教師師德師風的提高。課程思政不僅僅是教育學生的過程,更是教師提高思想認識、提高道德修養、提高教學水平的過程。正如習總書記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只有教師自己能夠“明道、信道”,提高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四個統一”,真正做到三全育人[5]。教師的師德師風本身就是課程思政中最大的思政元素。作為從事本專業教學的教師,如果自身不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較高的專業知識以及關愛學生的情懷,又怎能去給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呢?又如何達到春風化雨的教育效果呢?教育者尚且如此,又怎能期望被教育者達到更高要求?
(2)第二層要求是價值觀引導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融合。理工科教學多是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在此過程中如何融入價值引導,這就需要教師在領會貫通思政教育內涵第一層要求的基礎上,重新梳理教學內容、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設計教學環節、組織恰當的教學方式,從而達到育人與育才的統一、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當教師重視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積極而又耐心地向學生講授專業知識時,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的言傳身教,認真對待學生與教學的本身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思政教育典范,也能讓學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保持良好的學習風氣。
(3)第三層要求是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課程思政的教學需要以課程思政的內涵為導向,重構課程教學模式[6]。這不僅僅指課堂授課環節,也包含課外環節、實驗實踐、作業論文以及教師的教學研討、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等整個教學環節。各個環節都需要教師進行精心設計,努力達到課程思政內涵的第二個層要求: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融合。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也重點提出“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并對各類專業的課程思政提出了針對性指導建議,如“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2]。
(三)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正確理解了課程思政的內涵,就能夠理清楚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其中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思想認識是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核心,“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課程思政第二層要求是構建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指導原則,而第三層要求則是構建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空間架構。要構建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模式,就需要深入挖掘適合工科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將其有機融合到課程教學過程中,并通過適時地反饋來改進課程思政教學。因此,其實施路徑可設計如下五個過程:積極挖掘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確定課程的思政目標、篩選思政教學的有效載體、構建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重視思政教育的評價反饋。本文以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為例,基于這一實施路徑的五個過程重新構造課程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
二、融合課程思政的課程改革探索
車站信號自動控制是軌道交信號與控制專業的必修課,車站信號自動控制系統對于保證行車安全、提高車站作業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的基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電氣集中聯鎖系統和計算機聯鎖系統,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故障-安全”意識,掌握進路控制技術和聯鎖技術。結合課程的專業特點,按照思政課程的內涵要求與路徑建設方案,對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進行了教學方式的重構。
(一)挖掘課程思政要素
思政要素的挖掘必須結合課程特點,使之與專業教學內容相輔相成,這樣才能達到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效果。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從辯證思維、職業素養、奮斗精神、愛國情懷、道德規范和人文素養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主要涉及進路控制的邏輯關系與聯鎖關系,從設備控制、進路控制和安全技術各方面環環相扣,具有嚴密的邏輯控制關系,可以挖掘其中的辯證思維要素;課程所涉及的鐵路行業、現代列車控制系統(CTCS自主列控系統)已成為我國智能制造、大國重器的典型代表,其發展歷史、騰飛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我國工業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趕超的奮斗過程,能夠激勵人們的家國情懷;同時,鐵路交通行業又是一個對安全運行要求極端嚴苛的行業,特別是信號控制、列車控制更是涉及到行車安全的中樞環節,回顧、反思以往的交通事故案例,能夠直觀、生動地展示嚴謹、專業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各個城市軌道交通大發展之際,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軌形象設計則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與美學特征。專業課程對思政要素的挖掘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于牽強附會,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深入思考。對于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概括了“辯證思維”“創新奮斗精神”“職業素養”與“人文特色”四個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
(二)確定課程思政目標
通過對思政要素的挖掘,在課程教學大綱原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的基礎上,增加與課程內容相關聯的思政目標,實現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價值引導。課程目標分解見表1。
思政目標的四個內容,分別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奮斗精神、工匠精神與人文素養。
(三)篩選課程思政載體
無論是思政要素還是思政目標,都需要有恰當的載體,如圖片、故事、視頻、講座、新聞報道等,通過這些不同的載體以形式多樣的方式將思政要素生動地展示給學生,達到思政教學的目標。在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中,結合聯鎖控制要求制作了教學動畫,形象地展示了電路設計中的邏輯思維以及信號控制中的邏輯控制過程;利用央視紀錄片、剪輯的短視頻、豐富的專業領域圖片等載體,讓學生為國家的發展感到自豪,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與對事業的奮斗精神;通過以往鐵路行業中的重大交通事故調查報告、新聞報道、圖片、動畫等揭示鐵路交通事故所帶來的重大影響與損失,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交通事故所帶來的災難后果,并從信號控制的專業視角來剖析事故原因,培養學生嚴謹、踏實的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通過學生實地觀察家鄉城市的地鐵標識設計、形象設計,來感受家鄉的文化特色,欣賞軌道交通行業中的美學特征。
(四)構建課程思政教學方式
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構建要考慮到幾個因素:遵循“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課程思政載體的綜合利用、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貫徹課程思政的內涵,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應該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環節[7]。按照教學環節的類型、時段等,可以將一門課程的教學環節劃分為課下、課上、實踐、作業、答疑和考核等環節,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中都需要教師落實課程思政的內涵,構成閉環式教學。
根據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特點,重新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學方式,合理分配思政教學內容。
1. 課下環節。預習內容、拓展學習內容(包括思政內容、相關慕課內容)均安排在課下環節。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課程網站上的《中國高鐵》《百年京張升級路》《中國城軌》等紀錄片、教師剪輯的有關鐵路發展歷史、軌道交通成就短視頻以及所推薦的相關書籍,作為課程的拓展教學內容。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拓展學習,對每一項學習內容布置了關注點與思考題。如在學期初始,通過課下學習要求學生以“軌道交通與我”為題寫一份心得、感悟與自己的規劃。人文素質的思政教育也在開學初始就進行布置,教師精心制作鄭州地鐵文化特色課件視頻,使學生能夠了解城軌形象設計中所蘊含的地方文化特色,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觀察或查閱資料,總結歸納自己家鄉或自己所喜愛城市的軌道交通里的文化特色,在學期末以小作業形式進行考評。每次上課前,教師也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提前布置需要學習的思考內容和預習內容,在課上結合課堂教學進行討論學習。
2. 課上環節。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的學習內容邏輯性強,更強調對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為此,在課前提前布置學習重點、難點,根據學生課前學習反饋以及作業情況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重點講解,同時在教學中充分利用PPT動畫來形象地展示控制邏輯,提高學生對抽象內容的理解。課程思政中的辯證思維內容,則融合在控制電路的分析、控制邏輯的設計等教學講解過程中;而課程思政中對鐵路事故的分析則采用專題報告的方式,首先提前讓學生課下觀看相關視頻、新聞報道、圖片動畫、事故調查報告等,使學生對事件有初步的了解,然后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做專題報告,分析事故的前因后果,通過課堂問答、討論,辨析事故原因,使學生能夠理解嚴謹踏實的職業素質與嚴格一絲不茍的工作規范對于軌道安全的重要性,并通過課后分享心得體會來進行總結。
3. 實踐環節。課程的實踐環節設置了課程實驗、拓展實驗以及虛擬仿真實驗。其中課程實驗為課程學分考核內容,通過實驗練習與考核來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教育部實驗空間上的虛擬仿真實驗則作為開闊專業視野的補充學習內容,拓展實驗則是利用自主開發的計算機聯鎖仿真實驗平臺,讓學有余力的部分學生進行聯鎖過程的設計,對專業知識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4. 作業環節。通過作業可以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本課程對作業的評價標準更寬松些,主要以完成度與認真程度來評價,這樣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完成作業,而不會因想拿好分數而去抄襲。然后通過課上習題課的系統講解,使學生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對在哪里。
5. 答疑環節。及時有效的答疑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效率的重要因素。當前的課程答疑充分利用微信、QQ、學習通等交流工具,使得學生能夠及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能夠及時給予解答。對于共性的問題,則在課堂上進行統一講解。通過這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與完善,一方面能夠滿足學生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督促學生按照要求進度進行學習,同時也能夠合理安排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在價值塑造、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三方面都有所收獲。
(五)合適的教學評價反饋
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采用過程性評價,課程成績由平時學習成績(出勤、提問、討論、測試、作業、拓展學習等)、實驗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共同構成,通過平時學習的評價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課程的擴展性學習則作為加分項,以鼓勵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探索。
對于思政教學的評價采用更開放的形式。這是因為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多方面協同的教育過程,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更要避免思政教育的簡單生硬、牽強附會,否則必將導致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抵觸心理。因此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好壞不能簡單用相關思政內容的考試分數來進行評判,相反,需要看學生是否真正融入其中、有所感悟。在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僅設置紀律性約束,要求學生認真、積極地參與并完成思政學習任務,以完成度和認真程度來進行評價,讓學生能以輕松、自主的方式完成思政內容的學習,教師也能夠更好地接收到學生的真實反饋。
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反饋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課程思政內容的學習評價以學生對相關內容的參與度、完成度和認真程度來衡量。
(2)在學期中通過調查問卷方式獲取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反饋,并在后續教學過程中進行調整改進。
(3)在學期末要求學生匿名提交一份對本課程教學方式以及思政教學的建議書,讓學生能夠敞開心扉來表達自己對課程教學的真實評價,由此來判斷思政教學的效果與得失,以期在不斷修正、完善中提高思政教學的水平。
課程思政內容的教學體系可總結見表2。
三、結束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的根本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立德樹人,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教師充分理解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能動性,各顯神通,達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目的。本文分析了課程思政的內涵,提出了課程思政內涵對教學的三個層次要求,并給出了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在車站信號自動控制課程中進行了實踐探索,從教學效果與學生反饋來看,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普遍反映學習氛圍更好、與教師溝通更順暢、專業知識面得到了擴展,也提高了對專業學習的興趣。通過實踐,進一步增強了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探索的信心,努力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原則,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EB/OL].(2016-12-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
6.html.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課中的課程思政——為什么做與怎么做[J].中國大學教學,2019(9):56-60.
[4]李宗帥.工科專業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7):80-82.
[5]韓憲洲.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5):48-50.
[6]秦真俠,邵水金,郭春霞,等.專業課程教學中發掘和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路徑探索[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9):12-15.
[7]劉濤,官芮,唐洪濤.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理念與方法[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9):90-93.
基金項目:中國電子勞動學會2020年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發展課題“工程教育認證及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Ciel2020026);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專項“基于學科競賽的‘雙一流’大學工科學生科學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2019SZEYB18);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自動化專業改革與建設”(2017SJGLX192);鄭州大學2020年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示范課程“融合課程思政的《車站信號自動控制》教學改革”(2020ZZUKCSZ028)
作者簡介:朱曉東(1970-),男,漢族,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智能控制、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方面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