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雯
內容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散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難點。現代散文的學習,不僅能夠陶冶學生性情,而且能夠發展學生的審美力。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流派創建的教學模式,源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其與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不同,注重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在實際教學中只是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輔助性幫助,以幫助學生有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支架式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廣泛,通過在散文教學中使用支架式教學理論,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散文的內容,提高散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 現代散文教學 應用研究
傳統的散文教學中,教師始終占據教學的主導地位,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只能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雖然教師對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從層次、內容、到思想感情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講解,但學生對散文的學習還是一知半解,停留在淺層次的散文內容的理解方面,不能和作者展開深入的對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顯然,傳統的散文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語文教學的需要。支架式教學理論在各個學科中應用廣泛,為教師進行散文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幫助學生深層次學習散文。
一.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內涵
支架式教學理論來源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最早由伍德等人提出,其主要內涵是指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作為輔助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無法通過自身解決的問題和任務不是直接告知學生答案,而是給予學生一些外在的輔助性幫助,這些幫助可以來自于教師,也可以來自于同伴。隨著任務的不斷進行,外在的輔助性幫助也會逐漸減少,直到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在各科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并且“支架”的搭建直接指向教學目標,各個環節不是毫無關聯的銜接,而是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和整體性,除此之外,支架式教學理論在教學中表現出較強的靈活性,也就是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隨時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并根據實際需要對教學計劃及時做出調整,以便確保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
二.傳統現代散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散文的學習不容忽視,現代散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現代散文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散文教學千篇一律
散文教學看似沒有章法,其實存在一定的規律。優質的散文教學課堂需要教師對文章進行深入分析,鑒別散文類別,抓住每篇散文的寫作特色,采取不同的散文教學方法。從文體方面來看,目前廣泛流行的散文分類方法是“三分法”,即抒情散文、議論散文、敘事散文。但三分法存在諸多漏洞,劃分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散文的審美力,破壞了散文之間相互交融和貫通,因此,有些學者主張采用五分法,即主情散文、閑聊散文、智性散文、紀實散文和說明文。[1]這樣的分類方法不僅細化了散文類別,而且彼此之間也不會出現相互交叉、重疊的弊病,大大提高了教師備課的效率,更加合理和恰當。從寫作特色方面來看,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散文寫作風格,例如魯迅的寫作風格與朱自清的寫作風格就大不相同,魯迅的散文偏向隨性而做,閑適自然。看似毫無章法,漫無邊際,但其卻中包含著濃濃的率真情感。而朱自清的散文清新雅致,就《荷塘月色》一篇來說,可以看出其很擅長將自己細膩的觀察與自己主觀的情感巧妙地結合起來,集聽覺、視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于一體,讀之讓人如臨其境,如癡如醉。此外,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又具有不同風格。因此,針對不同的散文類別,教師選用的教學方法也應有所不同。但在實際的散文教學中,教師對散文的教學千篇一律,無外乎于讓學生分層次,賞析句子,體會情感。沒有根據每一篇散文的具體特征設計教學、安排教學,完全破壞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這一主要特征。使散文教學走向“模式化”、“套路化”的道路,學生對散文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無疑會降低。
2.忽視散文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行。托爾斯泰曾經說過“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毋庸置疑,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一篇經典的現代散文,懂得如何賞析它的人才能真正發現它的美妙之處。但在現實的現代散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多于學生的學,學生吸收散文方面的知識多是教師灌輸的結果,但在此過程中學生并未習得賞析一篇散文的系統化的學習方法,脫離老師所講解的“這一篇散文”,針對其他散文的學習學生還是無從下手,頭腦中沒有形成相關的閱讀散文的方法和策略。因此,當學生面對一篇從未讀過的散文時,往往會茫然無措。
3.內容選擇隨意性大
從“教什么”的角度出發,教師需要確定散文的教學內容。王榮生教授曾指出,散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于散文里的“個人化的言說對象”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當中。學生閱讀的這一篇散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的對象。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其實是散文閱讀教學的原則。[2]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這篇文章,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大談“父愛”,其實,結合當時朱自清寫作的時代背景來看,這篇散文的主要內容是體現朱自清對父情情感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在現代散文教學中,教師選擇散文內容的主觀性色彩很強,無法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評判教學內容選擇的合適與否。因此,教師的教學很容易脫離文本本身,去談文本之外的內容,曲解了作者原本的情感體悟,也拉遠了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
4.散文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即要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多個方面的發展,而任務群教學是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一位作家的散文作品或者某一個單元的散文篇章,篇與篇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當下所倡導的大單元教學,專題教學或者是群文閱讀教學,能夠整合散文教學內容,突出任務導向,注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高效地解決了當下學生學習散文效率低下的問題。但在實際的現代散文教學中,教師多以單篇課文為主展開教學,缺乏對相關散文教學資源的整合。篇與篇之間缺乏關聯,這就導致學生對散文的學習是碎片化、單一化的。因此,目前就如何突破傳統的單篇課文教學的方式,將相關的散文教學資源統整起來,發現不同篇章之間的關聯,采用新課標要求的任務群的教學方式成為一大難點。
5.忽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散文一般抒發的是作者個性化的情感,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傳統解讀文本的方法一般從三個方面進行,分別是作者角度、讀者角度、文本角度。從作者角度解讀文本,意在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從文本出發對散文進行解讀,意在讓學生能夠梳理散文脈絡,把握一篇散文的結構框架,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讀者角度出發解讀文本,實際是讓學生從文本讀出自己的感悟,引發自己與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鳴,從中獲得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在實際的散文教學中,老師更傾向于從作者角度和文本角度出發解讀散文,忽視讀者這一角度,而作者所描寫的散文內容與抒發的個性化的情感一般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如果老師忽略讀者這一角度,很容易走進散文教學的盲區,將自己對散文的文本解讀強加給學生,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空談作者情感、文本內容,導致散文教學效率低下。
三.支架式教學理論對現代散文教學的作用
該理論的應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兼顧學情,將學生放在學習的第一位,同時,該理論的應用又提高了學生學習散文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散文學習不再是一件無聊枯燥的事情,而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支架式教學理論在現代散文教學中的應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散文的積極性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學習小說、戲劇、古詩詞的積極性要遠大于散文。究其原因,不是散文難學,而是教師在引導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因為散文“散”的特征,而且分門別類,形式多樣,教師很難把握教學規律,所以在教的過程中容易導致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以然,自然就會失掉學習的興趣。在現代散文教學中運用支架式教學理論,一方面以小步子的引導可以細化散文教學,另一方面,支架式教學理論在教學中應用的過程具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特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通過支架式理論的在現代散文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學習散文將不再是件難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提高。
2.有利于兼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支架式教學理論具有動態性,這也說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注重課堂的生成性,但這也并不意味著之前的教學預設毫無意義,預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課的教學的目標不會改變,任何教學任務和活動都是圍繞目標來進行的,支架式教學理論調整的只是教學的過程。而調整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兼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學生的學,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學生的具體表現。支架式教學理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并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為基準不斷調整任務的難度,幫助學生搭建理解的支架。
3.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支架式教學理論在現代散文教學中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傳授。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做,實際上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往往能夠發現教師所不能發現的新世界。支架式教學理論的使用,使學生在散文教學中能夠掌握學習的自主權,并且推動學生從自身出發去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
四.支架式教學在現代散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鑒于上述現代散文教學遇到的問題,采用支架式教學理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師散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通過對支架式教學理論對研究,在現代散文教學中具體應該實施以下幾個步驟。
1.搭建手腳支架——圍繞主題,建立散文框架
搭建手腳支架,離不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使用支架式教學理論時一定要兼顧學情,掌握學生學習散文的難點。每篇散文都有一個突出的主題,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圍繞主題來進行。因此,散文主題的確定至關重要,是教師把握課堂的一個基調。然后再具體根據具體散文內容梳理文章脈絡,搭建散文學習的框架。同時,在散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成為若干個小步驟,隨著任務的不斷進行,逐漸增加難度。例如,于映潮老師在執教《老王》這篇回憶性散文時,從鑒賞的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主要將這節課分為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一個熱身的階段,讓學生自選角度欣賞課文的第四段內容,第二個環節是重點教學階段,他拋出四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分別是第一段的表達作用欣賞、課文鋪墊法的欣賞、課文詳寫部分的語言欣賞,課文最后一段的意蘊欣賞。[3]通過研究可以發現,于映潮老師的這節課主要是圍繞鑒賞這一主題進行,同時,他將教學的重點環節劃分層次,隨著任務的不斷進行增加難度,看似這樣的劃分不符合散文教學的邏輯,其實所有的教學任務都沒有脫離學生學習散文的重點和難點,很好地兼顧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2.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散文之美
在教學中,前一階段的搭建手腳支架的任務完成,也意味著奠定了本節課的基礎。情境的創設是支架式教學進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多媒體設備出示圖片,設置懸念或者興趣激發等多種方式將學生引入到散文教學的情境當中。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這篇散文時,教師除了通過展示圖片和視頻之外,還可以在教學環節適時詢問同學們去過哪些地方游玩?有哪些地方是自己最想去的?由此使學生和文本產生聯系,讓同學們通過自主閱讀來感受蘇州園林之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此外,在創設散文教學的情境時,還可以讓同學們展開聯想和想象,使學生置身于散文教學的情境中,在美的感受與熏陶中體會散文優美的意境。
3.獨立探索——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獨立探索環節是支架式教學進行的關鍵環節,主要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在探索開始之前,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逐漸放手的過程是隨著任務的不斷進行而進行的,教師應該先明確探究的目標,然后讓學生獨立分析,比如就某一篇散文在謀篇布局、在遣詞造句方面有哪些特色,應該著手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分析,都可讓學生獨立學習。這一過程意在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浸潤在文本中,體會一篇經典散文謀篇布局的巧妙,語言的優美,并且能夠使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悟作者的所感所想,同時又能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感悟。
4.合作學習——小組分工,合作探究
通過前一階段的獨立探索,學生已經有所收獲,但在有些地方還尚存疑,這時并不急于教師的立即指導,而是安排小組探究活動,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學習,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能力等各個方面進行分組,并給各個小組安排合適的任務,讓他們在討論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力,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幫助學生在合作中找到學習的快樂。
5.效果評價——采用多種評價方式
在完成教學任務以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發現自己在現代散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當然,單一的評價方式并不能全面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除了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之外,還包括學生本人對自己的評價,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以讓學生發現學習中的優缺點,從而能夠更好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達到學習現代散文的目標。
支架式教學理論在散文教學中的應用,更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一改傳統教學中的教師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現代散文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當然,支架式教學理論在現代散文中的教學應用尚未成熟,因此,需要一線老師進一步的探究和創新,設置多種學習散文的支架,這樣才能使現代散文教學趨向成熟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劍暉.現代散文分類之我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0):39-43.
[2]王榮生.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09):49-55+83.
[3]經志芹.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整合——以三位名師教《老王》為例[J].語文建設,2012(05):25-26.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