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明?孫向晶
【摘 要】本文以解決“‘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為出發點,破解“雙減”背景下如何幫助教師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設計能力的難題。本文從樹立正確的作業觀,把握高質量作業特征,實現作業設計的行為轉變、提升作業設計能力的實踐做法等三方面幫助教師通過提高作業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通過提升作業內涵,全面實現作業功能,讓數學作業變得“好吃又有營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作業設計 作業質量 減負提質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雙減”背景下,“作業”成為社會的焦點話題。一線教師將如何全面發揮作業功能,設計出“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作業呢?下面,筆者就談談在實踐研究中的一些思考。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作業觀
作業是融入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體現教育水平、滲透科學教育方法的重要載體。“雙減”背景下,學校對作業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作業的功能與價值也越來越突出。但在大多數教師的傳統觀念中,作業的功能僅僅是鞏固、診斷與評價。教師對作業功能認識的窄化是導致教師的作業設計過于關注知識與技能的重要原因,從而導致其設計出的作業質量不高。因此,教師要克服對作業功能認識上的窄化,樹立正確的作業觀。
正確的作業觀是提高作業質量的關鍵。從教與學的角度來看,正確的作業觀體現在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鞏固、補充和延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同樣承載著育人、培育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
因此,面對作業設計,教師不應急于思考“布置什么”“怎么布置”等具體問題,而要首先思考“為什么要布置作業”。
二、教師要把握高質量作業的特征
高質量的作業注重傳承,更注重發展。傳承是指“雙減”背景下,作業仍然要發揮鞏固、診斷與評價的功能。作業設計,除了要注重傳承外,還要注重發展。發展指的是作業除了發揮鞏固、診斷與評價的功能外,還要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核心素養。具體而言,高質量的作業具有以下特征:
(一)關注知識點學習,更關注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學生在課時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往往是單一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這些知識呈現的特點是點狀的。如果作業僅僅指向這些點狀知識,那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的目標將難以實現。因此,教師要用單元整體視角來進行作業設計。這就要求作業設計時更要關注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將所學內容形成“知識鏈”,組成“知識網”,達到簡約高效,從而減輕課業負擔。
(二)關注數學知識的學習,更關注思維方法的形成與提升
一個人能力的大小取決于他掌握知識的多少,人掌握的知識多了,才可能擁有能力。所以,作業內容的設計要關注具體學科知識的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是相比知識的獲得,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思想方法與數學活動經驗更為重要。因為它們更具有時空穿透力,對學生的長遠發展能產生積極影響,能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要使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形成數學思維方法,思維得到提升。
(三)鼓勵實踐活動的參與,更關注實踐活動的創新
自2015年以來,北京市中小學將至少10%的課時用于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這使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多。但是,參與不是發展,創新才是發展。在作業的設計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主題開放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勇于探索一些開放性的、非常規的實際問題與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質疑的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
三、教師追求高質量作業設計要實現三個轉變
“雙減”背景下,高質量的作業設計應成為廣大一線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高質量的作業設計,教師首先應認真分析原有作業設計行為: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存在哪些不足?然后打破思維定式,改變原有行為,彌補不足,追求高質量的作業設計。針對大多數教師作業設計行為存在的普遍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實施轉變,以實現高質量作業設計。
(一)要實現從隨意到嚴謹的轉變
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與作業布置是兩個相互割裂、缺失關聯性的活動。很多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會翻開教材或者習題冊圈畫一些作業布置給學生。這樣的作業具有盲目性、隨意性。作業應與課堂教學共同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我們提出將作業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延續和補充,其目的就是讓教師意識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思考設計怎樣的作業,讓作業指向更明、計劃性更強。這樣的作業除了可以延續課堂教學活動外,還可以彌補班級授課制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帶來的不足。
教師要怎樣實現作業設計由隨意到嚴謹呢?一方面,教師在布置作業前一定要對作業內容進行提前試做,研判學情。這樣做有三點好處:教師可以比較準確地預估學生完成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從而較好地控制作業數量;教師可以將自己想象成學生個體,換位思考,預測學生完成作業時可能出現的不同策略及困難;明確作業與學習目標的關聯性、難點和易錯點,提前確定作業指導的重難點。另一方面,教師要認真研究例題與練習題的匹配度與關聯性。如果例題與學生要完成的習題之間難易程度不夠匹配或缺少關聯性,那么,教師就應該設計一道與例題匹配度高的、關聯性強的習題,使例題與習題之間有效過渡,為學生完成作業任務搭建好學習支架。
(二)要實現從分散到整合的轉變
目前,大多數教師作業設計的思維定式是講什么練什么,作業內容往往是知識的點狀設計,問題細碎、重難點不突出,缺乏整體思考。而我們所說的作業設計的整合,體現在對作業的內容、結構、思維層次的整體設計上。為此,教師的作業設計要實現從分散到整合的轉變。
教師要怎樣實現作業設計由分散到整合呢?首先,教師要將作業設計融入單元整體設計中,依據單元學習主題及具體概念、單元學習目標以及學情制定單元作業框架,思考單元關鍵作業及課時作業。教師要有教材觀,要專業地讀懂教材及教材前后知識的聯系,進行作業設計時要“瞻前顧后”,設計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作業,體現作業的綜合性。其次,教師的作業設計既要關注數學學科各內容領域知識的融合應用,又要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應用。
(三)要實現從判斷到賦能的轉變
教師以往作業設計的內容,通常是以對錯為標準來評判學生的完成情況。這樣的作業批改起來結果確定、標準單一、操作簡便。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學生作業的對錯關注得多,缺乏對背后的原因以及學生解決問題多種策略的關注。這樣的作業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的作業設計要實現從判斷到賦能的轉變。
教師要怎樣實現作業設計從判斷到賦能的轉變呢?首先,教師要用好教材,豐富作業內涵,設計以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強化學生學習動力以及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習中的成長變化的作業內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不僅要看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是否得到改正,還要關注學生知識體系、思維方法、學習態度與策略是否得到提升與發展。其次,教師一定要加強對作業設計的反思,追問自己的作業設計究竟對學生發揮了哪些作用,通過反思更好地改進作業設計,讓作業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成長賦能。
“雙減”背景下,為了提高作業質量,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作業觀,把握好作業設計方向;要抓住作業的本質特征,為作業設計準確定位;要實現三個行為轉變,使作業內涵發展、質量提高,設計出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學優生“吃得好”的作業,使數學作業變得“好吃又有營養”,更好地為學生成長賦能,真正實現減負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