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 要】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起始階段,堅持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為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數學閱讀能力的形成從表面上看是讀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口、手、腦有機結合且協調統一的過程,是學生以閱讀數學素材為方式,分析、理解、推理數學信息,從而內化數學知識并進行二次加工的過程。基礎閱讀中,教師要注重問題驅動、方法引導、閱讀分享和讀寫結合;開展拓展閱讀能使學生了解更豐富的數學歷史,更好地融合數學與其他學科,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發展學生的數學信息的收集與整理能力;開設數學閱讀課,以課程的形式,持續開展數學閱讀,這是對數學教材閱讀的有效補充,從而喚醒學生的數學閱讀潛能。
【關鍵詞】數學閱讀能力 思考 實踐
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語言。蘇聯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閱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手段,數學的學習離不開閱讀。
一、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思考
(一)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起始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為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存在著“學科偏見”。不少人認為,閱讀能力就是語文、英語學科的事,與數學學科關系不大。其實,各學科的閱讀一直都存在。以數學學科為例,從對主題圖、圖表、文字、數字的理解到較為深奧的概念解讀、解題思路的引導,每一項都離不開閱讀。各種教材的編排、題目的設置以及“數學社會化”發展進程等都對學生數學閱讀理解的深度、準確度、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閱讀能力直接決定了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高低。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一旦形成,就會逐步定型,成為學生的自覺需要和自動化行為。
(二)對“數學閱讀能力”的理解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說過,數學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由于數學語言的多樣性,數學閱讀也就有著明顯的學科特征。數學閱讀能力至少包括了對文本的理解,對符號的感知,對公式、圖形、圖表的認讀等多方面,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閱讀,最終拓展數學知識、了解數學文化、發展思維水平、提升應用能力。筆者認為,數學閱讀能力的形成從表面上看是讀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口、手、腦有機結合且協調統一的過程,是學生以閱讀數學素材為方式,分析、理解、推理數學信息,從而內化數學知識并進行二次加工的過程。
(三)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現狀
目前,數學閱讀的實踐現狀不容樂觀。在小學階段,許多教師認為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于是,習慣于先自己進行數學文本閱讀,再把自己的理解傳遞給學生,這是因為他們在思想上沒有建立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意識。有的教師雖然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意識,但是留給學生的閱讀時間短、要求不明確、方法欠引導。答題時,學生中經常有“憑經驗”作答或者由于添字、漏字、沒有抓住關鍵詞導致理解錯誤的現象。學生沒有數學閱讀能力,其數學思考便會成為空談,數學學習能力就偏弱,更不能得到持續發展。
二、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實施
小學數學閱讀的素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數學教材中的插圖、術語、符號、公式、習題、“你知道嗎”、單元小結等;另一類是補充閱讀材料,如多媒體資料、數學課外書等。教師必須緊緊把握數學語言簡潔、抽象的學科特征,開展好數學閱讀,堅持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一)基礎閱讀,發展數學能力
所謂基礎閱讀,就是指立足數學教材,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感知數學語言,促使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深度卷入和持續參與,獲得知識、積累經驗、發展能力、養成良好品格的過程,是數學交流能力、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體現。教師要牢固樹立“課堂是數學閱讀主陣地”的思想。
1.問題驅動
精心設計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在“認識厘米”的備課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對課本上的插圖有更深入的體驗和思考,筆者沒有簡單地將例題一帶而過,而是在導入環節設計了“猜毛線長度”的活動。學生仁者見仁,有的學生在猜想,有的學生提議“用尺子量一量就知道了”。這時,筆者又提出“古代沒有尺子,人們是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呢”這一問題。這個問題驅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打開課本,認真觀察插圖中的情境,學習“庹”和“拃”的手勢。這時,筆者將這兩個漢字板書在黑板上,先介紹讀音,又簡單分析了漢字的結構,然后組織學生用這兩種方法分別測量了書桌的寬和黑板的長。問題與閱讀的結合,使學生不僅感受到數學測量歷史的悠久,而且通過漢字的結構記住了這兩個古老的長度測量單位。
2.方法引導
數學閱讀的過程需要多種感官同時參與。一是在讀的過程中,我們提倡采用“圈畫法”。學習數數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等符號,每數一個數就做一個標記;學習了各類單位名稱后,我們可以邊閱讀邊用“ ”畫出單位名稱,這樣便于觀察單位是否統一;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給數學信息編上序號,這樣更容易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是數學閱讀素材往往有大量的“留白”,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要用眼看,還要動手算、動腦想。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邊讀邊畫圖、邊讀邊演算,這樣能幫助他們真正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逐步將數學閱讀走向深入,從而形成自覺的閱讀習慣。
三是要鼓勵學生進行批注。閱讀時,學生遇到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旁邊做上記號;對于例題中提出的問題,可以在書上進行簡要的闡述。數學閱讀方法的引導過程,其實也是學生提煉數學信息,從而進行數學建模,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的過程,是數學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3.閱讀分享
閱讀分享是學生對數學閱讀素材進行二次加工,將不同的數學語言轉化為其他表達形式,推廣數學思維成果的過程。讀后分享是數學閱讀中的點睛之筆。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分享的要求應有所不同。
一、二年級學生正在經歷從圖畫素材向文字素材閱讀的過渡。這個階段,要把文字理解作為重點。我們要鼓勵學生學會尋找數學閱讀內容,體會閱讀之趣。教學中,筆者常常引導學生用“通過閱讀……,我知道或讀懂了……,我想到了……”等進行交流。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分享讀后的感受和思考,產生共鳴,也相互啟迪。
到了中高年級,隨著學生數學閱讀水平的提高,學生在文字閱讀方面逐漸沒有了障礙。教師要把學生思維的發展作為這一階段數學閱讀的重點。除了獲取知識以外,學生要開始思考數學的表達方式。在教學“沏茶問題”一課時,學生通過閱讀主題圖,對各種活動之間的先后順序有了自己的見解。分享時,有的學生用文字表達每件事完成的先后順序,有的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表達,還有的學生自制學具進行表達。學生的每一種表達方式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都是一種獨特的數學理解,都是其數學閱讀能力的一次提升。
4.讀寫結合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閱讀效果的體現。我們可以從三年級開始,開展讀寫結合活動,如摘抄數學的名言、記錄數學概念、整理數學單元知識等。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提煉了數學閱讀中的重要內容,而且進行了記憶的強化和理解的深入。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寫數學日記,定期進行展評。同樣的閱讀,會有不同的思考。讀寫結合,讓數學思考得以及時記錄,使學生逐漸養成“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得有新的收獲。
(二)拓展閱讀,促進學科融合
課標提出,將課堂內的數學活動延伸到課堂外,經歷收集數據、查閱資料、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檢驗、推理論證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人教版數學教材以“你知道嗎”為拓展閱讀的主要載體,為學生介紹了許多古今中外的數學歷史和數學家的故事。這些內容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同時,我們還可以搜集更多的資料,進行數學拓展閱讀。
例如,“年、月、日”一課,教材中有兩處“你知道嗎”:第一處是介紹“二十四節氣歌”,第二處是介紹“閏年為什么是366天”。為了使學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相關的知識,筆者布置了兩項拓展閱讀作業: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內容,并在年歷上找出對應的日期;了解每個月英文單詞的來歷。要求每個人選擇其中一項作業完成即可。對于這樣的作業,學生非常感興趣,大家積極行動,查閱資料。第二天的數學課上,學生進行了精彩的閱讀分享,為大家帶來了豐富而有趣的知識。在隨后的自制年歷活動中,不少學生就把二十四節氣和每個月的英文單詞設計在年歷中。
在“比的意義”一課中,主題圖和例題一均以聯合國旗幟和五星紅旗的長寬比為問題情境。經過計算,這兩面旗幟的長寬比都是3 : 2。每面旗幟的長寬比都相同嗎?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猜想。于是,我們全班對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了現場網絡搜索。原來,世界各國的國旗不僅形狀不同,而且長寬比也不相同,常見的比例有3:2、5:3、2:1等。在我們國家,國旗的長寬尺寸一共有五種,但是每一種的長寬比都是3:2。通過對網絡資料的閱讀,筆者和學生都增長了知識。
通過開展拓展閱讀,我們了解到更豐富的數學歷史,促進了學科的融合,使嚴謹的數學變得更加溫情,同時,還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發展學生數學信息的收集與整理能力。
(三)共讀課程,喚醒閱讀潛能
我們可以定期為學生推薦數學方面的書籍,這符合“五項管理”的相關要求。學校可以開設數學閱讀課,成立數學閱讀社團,以課程的形式,持續開展數學閱讀,這也是數學教材閱讀的有效補充。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每學期開學初,各班為學生推薦一本數學課外書,同年級各班之間定期進行“圖書漂流”活動。學校將每周四最后一節課設為數學閱讀課,集中開展數學共讀活動。共讀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讀目錄,使學生對全書有一個整體印象。接著,教師講述書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再出示閱讀要求。隨后,師生進行獨立共讀。最后,學生進行閱讀收獲的分享和閱讀方法的介紹,教師進行小結。
與數學教材閱讀不同,這是一種有故事情境的閱讀。比如,在學習了“分類與整理”以后,筆者和學生一起共讀了課外書《數學童話》中“萌萌開超市”這個故事。學生與書中主人公——小兔子萌萌一起,探尋著數學的奧秘。分類的知識被生動的兒童語言、有趣的故事情節輕松化解。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都被愉快、濃厚的數學閱讀氛圍所感染。教師適時的閱讀指導,使學生更有方向。閱讀結束后,學生還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了表演。教師及時對活動的效果進行小結,對學生的閱讀表現進行評價。師生都在閱讀中感受到了積極向上的數學學習精神和數學閱讀魅力。
數學閱讀從教材到讀物、從課內到課外的全程聯動,幫助學生學會找關鍵詞和分析數學信息,使學生養成愛思考、勤動筆的好習慣,克服了對教師的依賴。開展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見證了學生成長的足跡。學生閱讀的速度明顯得到提高,探究的熱情持續高漲。數學閱讀,扮靚美好童年,引領精彩生活,使學生收獲終身受益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淑珍.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0(84).
[2]宋君.數學閱讀的教與學[M].鄭州:大象出版社,2020.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第一學段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為SGH21Y12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