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讀思言是一種思維模型,把讀思言模型應用于英語讀寫課堂,在閱讀課中進行概要寫作的教學實踐,設計“讀—思—言”三個層次,帶動學生細讀、探究和產出,在學思結合、逐步推進中融合讀寫,從而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讀思言;概要寫作;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李慧(1975.04-),女,漢族,福建古田人,福建省泉州石獅市第三中學,高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一、引言
2016年,浙江高考英語試卷中出現了概要寫作題目:提供一篇350詞以內的短文,要求考生基于該短文寫出一則60詞左右的內容概要。該試題分值高,25分,難度大。概要是對文章的基本內容進行濃縮的語義連貫的短文。概要寫作不僅要求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語篇結構與主旨要義,而且需要他們儲備相應充足的詞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概要寫作提出了要求:“能識別語篇中的內容要點和相應支撐論據”“能概述所讀語篇的主要內容”“能在表達過程中有目的地選擇詞匯和語法結構,確切表達意思,體現意義的邏輯關聯性”。可見,概要寫作是基于證據的寫作,體現了讀寫融合;概要寫作要求語言形式服務于內容要點,關注語篇邏輯銜接。
目前概要寫作教學存在重教輕學的傾向,即:重寫作教學指導,輕深層閱讀理解;重呈現內容要點,輕引導發現學習;重講解詞語轉換,輕驅動遷移應用。按概要寫作的高考評分標準,若通過“刪、換、改、并”等手段裁剪源文本,大塊地拼湊在一起來進行概要寫作,顯然行不通。本文將讀思言模型應用于概要寫作,開展讀寫聯動的課堂教學,以解決概要寫作難教難學的問題,即把讀思言三要素對應教學過程三個環節,形成一個階段側重、循序推進的讀寫教學形態。
二、讀思言介入英語概要寫作的教學實踐
黃遠振從為思而教的教育理念出發,建構了學思結合的深層閱讀“讀—思—言”教學模式,2019年將其升級為讀思言模型。基于讀思言的概要寫作教學,把“學生用自己的話語概寫課文”定為學習結果點;把每個學生書寫的言語作為可視化思維產品及評估學習結果之證據;與學習結果點相匹配的課堂活動,按讀思言流程,設計讀的主題導讀、持續默讀與整體理解三項活動,思的詞義概括和循證學習兩項活動,言的概要寫作與評價反饋兩項活動。這種設計思路體現了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能夠讓學生真正進行深度學習,把發展學科核心素養落到實處。
下面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修八 Unit 22Lesson 1“Global Warming - Can we take the heat?”為例,探討基于讀思言模型的概要寫作教學路徑。本課話題是全球變暖,為說明文,全文599詞,分5個自然段:第1段描述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這一問題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高度關注;第2段介紹全球變暖和溫室氣體兩個概念;第3段講述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第4段描述持續全球變暖將引發的嚴重后果;第5段表達政府與個人都必須盡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以拯救地球。文章分為3個部分:首先提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日益嚴重這一問題,然后通過解釋、數據分析、舉例等寫作方法對相關概念、問題的起因和后果等進行分析,最后提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方法。
(一)讀的環節
1. 導讀。直擊主題,為后續細讀課文作鋪墊。導入本課主題的兩個主要概念,特別是greenhouse gases,因為課文中沒有細致講述,故在導入環節需簡單介紹這個概念的背景知識。點題,理解文章題眼heat,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入題”。
Q1: What are greenhouse gases and what is global warming?
Q2: 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ake the heat”?
2. 默讀。持續默讀就是靜心、耐心、專心地閱讀文本。教師需營造“儀式化”氛圍,宣布默讀時間、紀律和做法,正式啟動默讀活動,使學生產生“神圣的”儀式感,從而喚起有意注意,激發閱讀熱情。
根據課文長度和學生每分鐘讀速,給學生8分鐘左右的持續默讀時間。要求學生默讀時必須“眼動、手動、腦動”,邊讀邊動筆,用筆勾畫圈點。這種批注式閱讀集中體現了讀中有思亦有言。學生默讀期間,教師全程監控指導。
3. 理解。持續默讀之后,馬上組織課文整體理解的學習活動,檢測學生整體理解能力。教師提出以下三個關于課文整體理解的問題,讓學生從文中尋找答案。
Q1: What problem does the author focus on according to the text?
Q2: What effects does carbon dioxide have on the Earth?
Q3: What'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text?
關于文本寫作風格的Q3,有學生回答是說明文,也有學生回答是議論文。教師及時導學:說明文多為客觀的描述,而議論文多為主觀的判斷。因為本文是基于科學數據對全球變暖現象作客觀描述,故為說明文。此外,提醒學生這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其結構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與議論文結構相似。
(二)思的環節
1.梳理結構。閱讀理解之后,梳理課文結構,提出“How many parts can the text be divided into?”的問題,引導學生把課文分成若干部分。因為課文第1段的最后一句為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所以大部分學生能夠把課文分成3部分:第1部分對應第1段,第2部分對應第2至4段,第3部分對應第5段。
2.詞義概括。梳理課文結構之后,用詞義概括的方法概括要旨,提取文本語義,形成意義線索。一般每個部分用一個詞或短語的意義來概括,使上位詞和下位詞之間構成概括關系。教學中,教師提出一個學習任務“Generalize each part with a noun and each paragraph with a noun beginning with C.”,即用一個名詞概括每個部分的大意并用以C開頭的名詞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意,這就是詞義概括。詞義概括過程中,教師需發揮中介作用,比如先給學生示范一個部分,然后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其他部分。詞義概括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問題—分析—解決”的結構概念,懂得“什么問題,如何分析,怎么解決”,這是學生將來可遷移應用的解答問題的方法與過程。
首先,要求學生用一個名詞作為關鍵詞來概括各部分要旨。教師先示范第1部分的關鍵詞為problem,讓學生說出第2、第3部分的關鍵詞,因為在讀的環節讀后理解題Q3中,教師已經提示了事理性說明文的一般結構,所以學生很容易說出analysis和solution這兩個關鍵詞。
然后,引導學生抓住global warming,要求他們從各段中提取一個以C開頭的名詞作為關鍵詞來概括、濃縮各段要旨,呈現文本主線。瀏覽第1段,尋找關鍵詞。教師先給出示范:第1段大意是人類活動促使全球變暖加速的問題得到科學家們的高度關注,用關鍵詞concern。接著,尋找第2段關鍵詞,學生說出control、climate、connotation等,connotation是相關的。教師提示學生用C開頭的常用詞概括本段global warming及greenhouse gases。此時,有學生說出concepts。尋找第3段關鍵詞時,有學生說出cause,教師提醒他們cause 是可數名詞,全球變暖的原因不止一個,本段關鍵詞應為causes。找第4段關鍵詞不難,因為本段有consequences這個詞,所有學生能脫口而出。尋找第5段關鍵詞時,學生說出contribution、control、countermeasure、conduct等,countermeasure和conduct兩個詞高度相關,教師給予了肯定。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這一段的大意是采取行動減緩全球變暖是世界上所有政府和每一個人的responsibility,responsibility在本段中就有,最適合做關鍵詞,但它是以R開頭,不是以C開頭,不符合要求。教師提示短語take charge of中charge這個詞,學生恍然大悟, charge的意思與responsibility一樣,都是“責任”之義。5個關鍵詞找出后,把它們串起來,就是global warming's concern—concepts—causes—consequences—charge(5C),學生們拉出了文本線索,文章的具體邏輯結構梳理出來了。
3.循證學習。詞義概括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循證學習,即從課文中尋找跟各部分關鍵詞相關的言語證據。具體做法如下:
(1)呈現預先設計好的言語循證學習單(見表1)。
(2)要求學生先填寫三個部分概括的詞語。
(3)讓學生填寫跟每個Heading相關的詞語(而不是句子)。
(4)填寫言語循證學習單之后,學生之間進行同伴互評。
(三)言的環節
1. 言語表達。在讀思環節閱讀理解、文本解構、意義重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言語循證學習單的內容,圍繞problem、analysis、solution這三個內容要點,適當運用言語證據的詞塊,用英文寫一則60詞左右的概要短文,由簡入繁,寫己所讀。教師先為學生提供范文,然后學生獨自寫作8分鐘,其間教師進行監控和指導。
2. 評價反饋。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后,全班根據概要寫作同伴互評表(見表2)進行相互評價。
之后,教師抽查一兩篇學生作品在課堂上展示,即時點評,提供有效反饋。以下是一名學生現場習作及其同伴互評樣本(見圖1),畫線部分前面標注著要點序號。
從這份習作及互評樣本來看,內容完整,要點全覆蓋,清楚、合理、有邏輯性,符合要寫作的要求;全文共63詞,語言簡潔,且用到了不少言語循證學習單上的關鍵詞及高度相關的言語證據,詞匯和語法結構多樣,使用基本準確;文章整體結構清晰,句間銜接連貫有效。樣本中標出個別文法問題,但語言表達總體良好。評價者給這份習作評為A級。
這篇短文存在3個文法問題,需要教師及時評價,恰當地提供反饋信息,以確保學生在應對學習挑戰的正確道路上前進。第一,“problems facing human beings”被改為“problems human beings are facing”,留下修改痕跡,說明作者有監控和糾錯意識。其實,“problems facing human beings”恰恰是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將problems咄咄逼人的態勢表達出來,一定要人類馬上去解決。第二,“and even lead”有修改的痕跡,被改為“and leading”,把對的改成錯的了,說明作者分不清英語中謂語動詞與非謂語動詞的用法。第三,單詞goverment拼寫錯誤。表明音形結合記單詞是很重要的,單詞讀音準確,書寫方能正確。單詞carboon拼寫錯誤,應該是筆誤,拼寫需認真。
三、實踐反思
讀思言模型應用于英語概要寫作教學,目的是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探究學習和言語產出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應發揮中介作用,如指導持續默讀、提出理解性問題、設置情境任務等,并組織高挑戰低威脅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做中學”,最后產出概要寫作的學習結果。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示范,教師課前先下水寫作,理解概要寫作的重難點。反思課堂教學,感覺存在三方面問題。
第一,時間管控能力不足。課前雖預設各環節所需時間,但在實際操作時沒有管控好時間,如讀的環節超時較多,導致后續課時不夠。第二,動態導學能力不足。課堂上遇到個別學生出現生成性錯誤時,只是告知正確答案,卻無法機智靈活地處理,引導其自我糾錯。第三,小組學習有待改進。引入小組競爭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發言。搶答看似熱鬧,卻不利于學生靜心讀思,獨立產出學習結果。
通過教學實踐,能深切體會到將讀思言模型應用于概要寫作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要有為思而教的意識,更要通過不斷學習思維知識,自覺實踐讀思言教學,鍛煉為思而教的能力,勤于反思,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才會更好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曹啟鋒.基于語篇理論的高考英語概要寫作指導[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9):63-67.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黃遠振,林斌,魏仲梅.學習單介入的英語概要寫作教學研究[J].基礎外語教育,2021(4):75-82,110.
[4]涂劍.中學英語文學整本書閱讀的“讀—思—言”反饋路徑[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1(1):33.
[5]黃遠振.高中英語持續默讀教學的理據與方法[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5(8):46
[6]黃遠振.詞義概括:英語深層閱讀教學的著力點[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7(9):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