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2年10月7日,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召開“教育服務東北振興有效模式和路徑研究”專家座談會,就近年來國外及國內東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典型模式、東北地區高等教育服務當地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典型經驗和存在問題展開討論,提出優化高等教育服務東北振興的總體模式構想及具體政策建議。以下為寧波諾丁漢大學原黨委書記華長慧的發言實錄。
〔關鍵詞〕服務型教育;區域振興;高等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深改委第15次會議上強調指出,要激發中西部高等教育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推動形成同中西部開發開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體系。這是我國新時期、新階段,具有普遍意義的增強區域發展內生動力的一個富有深意的命題。由此,我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逐漸明晰和深化了一個認識,即要努力構建服務型區域高等教育體系,實現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的高度融合,這是區域高等教育賦能地方經濟社會、服務區域振興的重要路徑。
一、構建服務型區域高等教育體系確有其歷史必然性
教育是具有服務屬性的實踐活動,服務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過程的本質就是為人成長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服務可以說是教育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
(一)教育發展內在邏輯的走向
梳理西方教育發展歷史脈絡不難發現,從古希臘的人性教育到教會神學教育,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直至資本主義時期的現代科學教育,它主要實現了兩大轉變:其一是從單純的塑造人本身到加強人與社會聯系;其二是從依附于社會到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這是西方教育從產生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當中的兩個標志性的轉變。
我國教育演進歷程看似有殊途同歸之感,從以儒家為代表的修身養性教育到引進西學,從以人文道德教育為主到全面分科教育,再到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我國教育大致經歷了由服務人的發展走向服務人和經濟社會互動發展的歷史過程。
(二)何為現代教育理念的范式
關于這種理念確立和系統的實踐,早期源于1862年美國的《莫里爾法案》。20世紀初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正式確立了校長范海斯提出的,大學的目標是要把知識的光亮和發展的機會帶給全國各地人民,服務應該成為大學的唯一理想。現在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經驗表明,地方教育必須首先立足于服務地方,像美國、德國、日本這些國家近代以來創立的一些大學,實際上都是圍繞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建立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同步取得長足進展和顯著提升。進入新時代,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融合越加深化,高等教育服務發展的內涵不斷豐富、更加明晰。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二、構建服務型區域高等教育體系的基本思路構想
構建服務型區域高等教育體系就要凸顯服務的本質和特性。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要以學生就業、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為導向,要以區域內教育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為需求。其要義在健全三個支撐體系方面下功夫。
其一,服務型的人才培養體系。一是注重培養人才的服務意識,著力解決當代大學生脫離社會實際這個傾向。二是注重培養人才的主體多元性,培養人才不只是大學的“專利”,要主動聯合企業和社會參與。三是注重面向市場和就業需求,要解決市場所需、社會所急,培養適用人才。四是注重人才培養方式取向,從簡單的書本知識傳授轉向以能力為中心的綜合素質提升方向發展。
其二,服務型的知識貢獻體系。高校應該承擔起傳承已知、發現新知,加強科學研究,尤其應用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經濟。這里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要考慮組織要素,高??蒲泄芾頇C構、高??蒲兄黧w及其服務的企業、相關部門單位之間運行的體制機制構建;另一個是要考慮制度要素,從制度層面來進行深刻的變革,使相關政策措施能夠適應構建服務型區域高等教育體系的需要,適應高校為經濟社會服務。
其三,服務型的學習服務體系。這里的核心點,一個是要提高區域勞動者的素質,全面提升人力資本所蘊含的價值;另一個是為所在區域構建有效的學習平臺,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習需求。
三、構建服務型區域高等教育體系的有關實踐探索
寧波、深圳和其他一些城市,結合地區實際,進行了不同側重點的實踐探索,同時也反映出值得思考的共性問題。
(一)有關探索實踐案例
寧波市從2005年提出構建服務型區域高等教育體系,著重在三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深化教育改革,把高校引向同社會的結合,引向同企業產業的融合。二是創新校企融合的多種模式,做實學校與企業的結合。三是改革政府的管理行為,明晰了政府的定位和職責。
深圳市區域整體提升的做法是:政府確定一個時期重點發展的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遴選有一定基礎的企業參與,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聯合高校開展科技難題攻關,由此拉動區域的整體經濟轉型升級。深圳市還于2010年開始,瞄準世界一流高校,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的實際,在深圳建立中外高校合作研究院或研發機構,引進了數十位我國兩院院士,與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建立起柔性合作關系,不僅服務解決當下區域重點產業重大科技難題,還為其長遠發展積累了科創后勁。
一些城市的點上突破帶動案例:煙臺以醫藥帶動了煙臺整體經濟,合肥以“科大訊飛”拉動了一個區域的經濟,杭州以互聯網拉動了杭州整個區域的經濟,寧德時代以電池拉動了寧德地區的產業經濟。
這些做法都為區域高校賦能區域經濟社會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二)有待破解問題的思考
這里有三個問題值得思考。第一,要在跳出“三個怪圈”上破題。一要跳出升本升碩升博作為高校唯一追求的傳統怪圈。如果我們一味的追求升本升碩升博,區域高校很難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很好的作用,需要在高校改革和發展進程中擺在突出的位置來破解。二要跳出論文作為教師唯一考核標準的傳統怪圈。盡管在考核當中有許多標準,但高校還普遍存在對教師考核最重要的是發表論文的現狀,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寫在企業、寫在產業上,就必須破這個題。三要跳出將傳授知識作為唯一教育目標的傳統怪圈?,F代教育理念下,高校依然將傳授知識作為唯一的目標,這就是一個誤區,高校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技能,要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產業和企業,讓他們在走向社會的時候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二,要突出高校對地方經濟社會貢獻度的評價。在健全評價激勵機制中,要突出強調高校對地方經濟社會貢獻度的評價,以貢獻度論英雄,這樣才能把高校引導到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方向,而且其服務成果要與學校、要與教師職稱評審和績效考核掛鉤,建立一種全新的分配和評價機制。
第三,以高校為“巢”,以巢引鳳,以巢留鳳,以鳳托企。高校在專業設置過程當中要與地方的產業結合,依托高校專業服務企業引進人才,以化解企業“短平快”引進人才的急需難題,用高校這個“巢”引進的“鳳”來拓展產業的人才之需。
振興東北不僅是一個區域戰略,更是國家戰略。作為東北的區域高校,我認為構建這樣一個體系是服務東北振興、服務東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業已成功的經驗和日益深化探索的實踐,已經或將不斷證明:根植區域的高校,其因區域之需求而生,因區域之創新而存,也應該以區域之發展而強。必將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光和熱,閃耀出不朽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寧波諾丁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