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麗
摘? 要:在新版《普通高中生物學科課程標準》中明確將生物學科素養定義為學生通過本學科學習逐漸形成必備品格、正確的價值觀和觀念能力,由此可見,關鍵能力的培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生物是邏輯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生物學科關鍵能力,但目前高中生物教師普遍應用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會嚴重限制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本學科優勢,打造生態課堂。本文將淺析如何通過打造高中生物生態課堂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關鍵能力。
關鍵詞:高中生物;關鍵能力;生態課堂;教學策略
一、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教學觀念下的高中生物課堂較為枯燥,學生只能扮演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一味地進行灌輸,這種教學模式會嚴重限制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學生會逐漸喪失主動思考和探究的能力。真正的生態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努力打造“學生主動提問”的互動課堂,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踴躍提出問題,教師則扮演課堂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及時進行思路點撥,打造輕松愉悅的生物課堂氛圍,給予學生充分的“提問安全感”。對于學生的回答應該多采用激勵性評價語言,比如“你已經很棒了!”“非常好!”“你的回答很準確!”“你的想法很新穎!”等,當學生的回答不夠準確時,可以運用“思路是對的,但是不夠全面。”“再仔細想一想,還有其他方法嗎?”“其他同學有想要補充的內容嗎?”等,通過有效的教學語言,在師生之間構建平等和諧、民主雙向的對話關系,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被喜歡的,從而有效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生物選修三《植物細胞工程》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先將本課的學習重點告知學生,比如植物組織培養的原理和過程、植物體細胞雜交的原理、植物細胞工程應用的實例等,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探究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在自主學習后,鼓勵學生主動發表自主學習成果,對于回答較為準確或者態度較為積極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表揚,對于回答有偏差的學生,應該及時給予糾正,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將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教學相結合
開展小組學習活動是一條打造生態課堂的有效途徑。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學生的生物知識基礎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為標準進行分組,落實“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分組原則,一般學習小組4~6人為最佳,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互幫互助,合作完成布置的學習任務,教師也要根據小組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調整組員,充分調動班級學生參與生物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小組組長應該保證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其他組員也擁有質疑和補充的機會,互相借鑒,拓展思維。同時,在開展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實時進行觀察和監督,對于學生的迷茫區及時加以引導或者糾正。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可以有目的性地進行模塊式學習,逐步完成教學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關鍵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生物選修三《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一課的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打造生態課堂。首先,先將本課的主要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比如從不同角度理解轉基因生物安全性問題。鼓勵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思考,從轉基因生物安全性問題對政治、經濟、倫理和宗教各方面進行分析,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觀點。接下來,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通過有效的小組討論,學生的生物學科思維可以得到有效拓展,也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分享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關鍵能力。
三、開展生物實驗
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基礎,生物是注重實踐的學科,通過開展實驗活動,可以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有利于構建生態課堂。所以高中生物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定期開展實驗教學。傳統“結論-驗證-應用”的實驗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培養關鍵能力。所以應該將這種驗證式實驗模式轉換為“觀察-提問-猜想-驗證-交流-結論-應用”的實驗模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主題,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實驗步驟。在開展實驗過程的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減少介入,將實驗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完全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聯想,多思考,多提問,通過反復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有效培養理性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等關鍵能力。
例如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必修三《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課的教學時,可以開展實驗教學,打造生態課堂。帶領學生共同設計實驗步驟:選擇生長素類似物、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母液、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制作插條、分組處理插條、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結果,最后得出結論。同時,準備好月季花枝條或者楊樹枝條、燒杯、滴管、天平、容量瓶、玻璃棒等實驗器材,鼓勵學生根據實驗步驟有序開展實驗,并且定期觀察每組實驗材料的生根狀況,做好記錄,根據實驗記錄探究實驗結果。通過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等關鍵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生長素生理作用的理解和記憶。
四、正確處理教材與教學的關系
教材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應該是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打造生態課堂環境。這就需要教師仔細研讀教材,把握每一課、每一章、每一冊中的生物知識的銜接點和連接點。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應該由簡到難、由淺入深,鼓勵學生針對這幾個問題進行發散性思考,做到逐一攻破重難點,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設計教學問題的主體也可以是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多聯想,掌握舉一反三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本領,從而有效培養生物學科關鍵能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生物選修三《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探究生態工程的概念、生態工程建設的實例、生態工程的原理、解決生態問題的對策。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查詢或者閱讀課外書籍的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
五、結語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應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采取分層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引導提問、開展實驗等多種創新型教學方法,同時,教師也需要盡量減少課堂參與,將課堂歸還給學生,給予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從而有效構建高效的生態課堂,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關鍵能力。
(責任編輯:胡甜甜)
參考文獻:
[1]張志勇. 探索高中生物生態課堂的建構方法[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05):139.
[2]張桂花. 高中生物生態課堂的建構和實踐研究[J]. 考試周刊,2019(65):169.
[3]張顯祖. 生態課堂價值訴求下的高中生物教學分析[J]. 試題與研究,2019(18):73.
[4]李健普. 生態課堂價值訴求下的高中生物教學[J]. 科普童話,2019(07):127.
[5]梁小麗.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 高考,2018(11):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