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摘要:新媒體產業是當前乃至未來主要的發展態勢和方向,新媒體的出現使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和范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新媒體的沖擊會使人們的文字書寫能力弱化,而且還會導致傳播趨于娛樂化,因此本文從新媒體下的傳統文化傳播進行論述,根據其現存的弊端和不足制定有效措施,希望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并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文化;傳播
現階段,網絡信息技術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新媒體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傳播的載體也不斷更新,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模式呈現出全新的面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播出現了文字弱化和語言濫用以及文化趨于娛樂化等問題。為了能夠將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滲透在社會各個領域,必須不斷探索出新的傳播途徑,消除新媒體和傳統文化的矛盾,將它們完美結合,讓更多人認識并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
一、新媒體和傳統文化的概述
(一)新媒體
新媒體主要是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運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為用戶提供信息資料以及娛樂等服務,如微信、微博以及小紅書、抖音短視頻等社交軟件,都屬于新媒體的范疇,都需要借助互聯網提供各種服務[1]。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擴展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新媒體來傳播和發展傳統文化是大勢所趨。新媒體主要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第一,交互性特點。通過新媒體,可以實現信息發布者和接收者的交流互動,使彼此之間能夠及時發表觀點和探討;第二,多樣性特點。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實現通過圖像、視頻以及表情、文字等方式進行信息傳播,增添了趣味性,更容易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第三,便捷性特點。新媒體主要是借助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為信息載體,可以不受時間和位置的限制,可以隨時發布信息,人們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瀏覽和娛樂。
(二)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主要是由多年發展的文化積淀形成的,范圍比較寬泛,包括了古代文集、詩詞樂曲、戲劇唱詞、書法繪圖以及傳統節日等[2]。這些文化內容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或習俗的方式對人們生活產生影響。但是由于時代久遠,傳統文化和當下人民生活方式存在很多差異,甚至連語音、語義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鑒于種種差異的影響,在傳播傳統文化時難度明顯。現階段,社會中缺乏正確的傳統文化教育,多數年輕人群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和認識都過于淺顯,而且還存在不小的偏見,認為其古板迂腐,內心缺乏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另外,隨著社會發展,各國文化的涌入和交融,大量外來文化入侵,使得青年人過度追捧西方節日和文化,對國內的傳統節日以及文化態度卻比較淡漠。由此可見,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過于表面且不深刻,并沒有感知其中深厚的智慧和文化底蘊,這才造成了現今的局面。因此,應該利用當下流行的形式和方式來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將新元素融入傳統文化中,并借助新媒體來進行傳播推廣和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消除舊文化和當代人們之間的文化差距,而且還可以實現繼承和發揚更新傳統文化。
(三)新媒體下傳統文化的影響
新媒體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模式。由于時代背景不同,傳統文化受到新媒體的影響,開始重新加以建構。新媒體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以及發展形態進行包裝,使傳承由學術性、專業性轉變成生活化,有效擴大了中國傳統歷史和文化的受眾范疇,使傳統文化不只是被文化底蘊豐厚的人才認知,還令傳統文化呈現出平民化日常化特征,讓人人都能聽懂、明白并感知,普及度大幅提高。在新媒體的傳播帶動下,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影視劇和綜藝逐漸出現,如《中國詩詞大會》《最美中國戲》等,都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新時代元素,結合大眾傳媒進行呈現的。通過結合現代傳媒技術,將枯燥晦澀的文化內容變得生動活潑,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展示,使年代久遠的傳統文化變得具體可感,逐漸深入百姓視野。另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和連續性。優秀傳統文化起初是按照類型傳承發展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受到了各種環境、背景以及語言等差異的影響,導致傳統文化和現在生活相差甚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傳播推廣的阻礙,和人民大眾的生活不太貼切,進而導致人們在學習和了解時常會出現片段化的現象,再加上新媒體傳播模式的特殊性,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一些傳承性較高的文化被反復傳播的情況,而那些晦澀且偏離現實生活的文化就很容易被忽略。在新媒體時代,人們越來越關注傳統文化信息的質量把關,但由于傳統文化較多,進而導致呈現內容時常會以碎片化形式出現。這種情況完全影響了傳統文化傳承的整體性,也嚴重妨礙了人類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全方位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傳播自身是一類嚴謹且邏輯性強的內容,如果過于包裝,很容易喪失傳播的本心,失去傳播的真正意義。
二、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缺失現象
(一)文字弱化
在新媒體時代下,紙質讀書、書面寫字能力逐漸被電子鍵盤和平板筆觸所替代,這類方便、快捷以及方便保存的書寫模式逐漸深入到學習者日常,越來越多的人群享受著新媒體帶來的便利[3]。央視有一則公益廣告,記者主要采訪不同人群,調查大家會不會寫“未雨綢繆”,結果發現不少人都書寫錯誤,而且書寫美感也較差。由此可見,新媒體對人們的沖擊是巨大的。中華民族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漢字是我國一種典型的文化形式,所以文字弱化的影響要格外重視,否則將對文明傳承的品質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語言濫用
網絡是新媒體一種典型的表現形式,它的傳播強度和范圍都很大。如今,網絡上各種熱詞橫行,雖然這些網絡熱詞都風靡一時,但是它們熱度保持時間往往很短,難以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由此可見,這種破壞語言規則的現象對文字文化的發展是沒有益處的。語言文字是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雖然現當代社會提倡言論自由,但是破壞語言規則尋求新意無疑是不可取的。
(三)傳統文化呈現娛樂化
傳統文化從大的方向來劃分,可以分成兩大類,即道統和世俗。世俗思想文化主要指中國傳統民間習俗的大眾審美心態,它和孔孟之道的士大夫傳統思想文化有很大區別[4]。世俗社會文化比較貼近人們的生活,也離不開娛樂,但是當前運用娛樂態度歪曲文化內容現象越來越多。另外,2012年的語文書本上的杜甫畫像被人們在網絡上修改涂鴉,這種以娛樂為主的文化宣傳顯然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扭曲,通過反諷和自嘲的方式來展現,深刻反映了當下人文精神的消亡,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意識也在逐漸弱化。
三、傳統文化傳播的難度
(一)傳播碎片化
在新媒體時代下,碎片化是較為明顯的傳播特征。中國文化產品可以按照復制技術來實現批量生產,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工業生產無法磨合,批量生產會消解傳統文化價值觀,電子媒體會造成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破碎化。更多依賴于文本平面符號形式的文化有更多的意象特性,而廣大受眾人群卻更樂意聆聽戲說的歷史文化逸事,文化被編造成虛擬歷史文化影響受眾。“內容為王”對傳統文化廣播一樣有效,在傳播過程中可以進行藝術再加工,但內涵不宜流俗。
(二)多元文化泛濫
在現代數字化大潮的裹挾下,文化發展呈現全球性特征,而在當代快節拍的生存壓迫下,各種缺少內涵的真人秀節目充斥網絡,給人們造成了視覺文化審美精神心理疲憊。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神奇的東方色彩,優良傳統文化發展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獨立體系,對于文化傳統充滿自信,唯有保留中國文化民族特色,才能做到在全世界進行最好的宣傳。新媒體時期,創造性發展是傳統民族文化宣揚應堅守的發展方位,要嘗試利用融媒介推進傳統民族文化宣揚,在電視節目制作發展理念上拓寬思維,推廣有品位的傳統民族文化電視節目。
四、傳播路徑
(一)不斷豐富傳播手段
隨著當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對傳統知識深度把握難度提高,社會公眾也對傳統文化逐漸產生了集體遺忘。應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是最重要的中華民族財產,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堅實基礎。新媒介時代,傳統民族文化傳播應緊密結合于社會背景,新媒介時代應突出多媒體的技術資源優勢,給廣大受眾帶來沉浸式感受,從而使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播變成展示影響力的新門戶[5]。比如抖音的知名美食博主李子柒,因具有古法風味的原創美食視頻而走紅互聯網,原創短視頻也在海外運營圈粉。由此可見,文化傳統適應性重塑是對宣傳途徑的重構,根據中西文化差異,需要不斷強化傳播手段,以提升傳統文化傳播的效率和質量。
(二)加強傳統文化微傳播
傳統文化傳播并非只是在當下產生的新傳播現象,傳統文化也伴隨著人們自身的歷史生活,而且傳統文化也正是在人們歷史生活中所產生的有關思想觀念與習俗。宣傳活動是完全無意識的,但自從人類產生了社會文化,知識宣傳活動很快便開始蓬勃發展。而傳統文化在民間傳播內容形態是有意識的,是根據傳統文化所宣揚社會生活功用確定的。當前,文化與民俗宣傳的主要活動都與社區化以及移動媒體的出現密不可分,其中社交媒體一直引領著民俗傳播狂歡,而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也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文化與民俗宣傳的主要渠道。微傳播是分眾化傳播的發展趨勢之一,微傳播的傳播范圍相當廣闊,而一般普通公眾也能夠自由選擇以各種形式實現。傳統文化傳播利用了微信視頻等互聯網視頻,借助微信等公共賬號進行傳統文化的推廣活動,并利用微媒體將各種社會背景的人民群眾聯系到了一起,從而迅速建立并發展文化宣傳網絡。
(三)運用新媒體打造文化精品
隨著新媒體技術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精品應運而生。很多國外的網絡游戲和動畫作品以及影視作品都逐漸開始利用中國文化,如美國的《功夫熊貓》、韓國游戲《傳奇》等,特別是2010年世博會上的《清明上河圖》驚艷亮相,利用高科技技術讓現場觀眾一飽眼福。《清明上河圖》的人物、動物變得生動鮮活,國外游客紛紛嘆為觀止,稱其是“國之瑰寶”。在微博上也被大量轉載上熱搜,使清明上河圖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和意義。由此可見,以新媒體能夠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中華民族崛起和繁榮都具有重要推動力,所以在新媒體時代下,要在保存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再創新,努力打造并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精品,使之在新媒介空間中占有主要地位,從而使民族傳統文化走向全球,進一步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
(四)加強傳播制度約束和引導
在運用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制度方面的引導和約束。應該制定傳統文化保護和挖掘的政策和制度,并對其進行深入優化和健全,在此期間,要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則,制定正確指引新媒體傳統文化的資源開發制度,從根本上嚴把和傳統文化有關的影視劇和文化活動質量,針對那些過分追求娛樂性和演繹性較強的傳統文化加以嚴格管理,營造一種健康良性的新媒體文化傳播環境[6]。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對新媒體行業的監管,并借助機制作用引導新媒體,使其能夠更加注意自身的職業道德,并增強文化意識,防止其為了過于追求熱度罔顧傳統文化價值。此外,對于觸犯法律法規和濫用傳統文化的不良行為必須加強執法,并嚴格地依據法律規定對惡劣言行的自媒體、個人及其平臺實施處罰。同時,要及時關閉傳統消極文化傳播通道,以發揮新制度的威懾力,讓傳統文化可以在新媒體環境中健康發展。
五、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重要基石,同時也是提高中華民族文化價值的重要途徑。新媒體時代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創造了嶄新的宣傳載體與方法,有效避免了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弊端。在具體傳播中應該消除傳播困擾,規避可能存在的傳統文化傳播弊端,并積極融入新興媒介的宣傳途徑,進一步拓寬對傳統文化的宣傳途徑,創新宣傳途徑,構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存的傳統文化傳播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韓靜怡.新媒體視域下的傳統文化傳播與發展[J].漢字文化,2021(7):169-170.
[2] 郭子超.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傳統文化的良性傳播: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J].大眾文藝,2021(16):118-119.
[3] 田金良.談新媒體視域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61-62.
[4] 李琦,韓玉潔,黃運連.新媒體視域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路徑研究:以李子柒為例[J].采寫編,2021(11):95-96.
[5] 許嘉琛,劉旺余.新媒體時代視覺傳播視域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研究[J].河南農業,2021(6):56-58.
[6] 陳麗萍,陳雪梅,李曉龍.新媒體視閾下傳統民族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云南文山苗族“花山節”為例[J].新聞傳播,2021(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