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同時適度拓展,豐富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小學英語;活動設計;主題語境;文化意識;中國文化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在教學語言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同時適度拓展,豐富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一、補充文化背景知識,探尋文化內涵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材固有內容,而應充分開發網絡、繪本等資源,搜集整理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拓展內容應與單元主題情境融合,以聽說讀寫等多種方式予以整合,使學生積極探討主題意義,發展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并不斷深化對相關文化內涵的認知。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下同)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Story time板塊從時間、食物和活動等方面介紹了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教師根據單元話題,制作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卡片,每張卡片呈現一個節日的背景故事。紅色卡片是怪獸“年”的故事,解釋了過“年”習俗的由來;黃色卡片是屈原的故事,解釋了端午節的很多習俗是為了紀念屈原;藍色卡片是嫦娥的故事,解釋了中秋節的來歷;綠色卡片是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英文版,通過詩句告訴學生重陽節的習俗。
教師組織學生四人一組,從信封中抽取卡片,選擇閱讀的故事。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問題“What festival is it?”“Why do we celebrate it?”進行反饋和分享。
完成背景故事閱讀和分享后,教師呈現中國節日樹(見圖1),提問這些故事應該放在樹的哪個部位。學生討論后表示應該放在樹的根部,正因為有了這些文化背景的根,才有如此豐富的節日。
最后,教師播放一段以歌曲《我的中國心》為背景音樂的視頻,介紹中國節日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教師詢問學生觀看后的感受,學生表示為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感到自豪。整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溯源激發愛國意識,培養文化意識。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對主題意義的升華。
二、對比中西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認同
學生學習語言是為了在真實語境中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意義,傳遞信息,表達個人情感和觀點,比較和鑒別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主題活動中觀察語言與文化現象,分析和比較其異同,認識文化多樣性,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并做出自己的評價。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識別和分析語言反映的人文內涵,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例如,三年級下冊Unit 8 Were twins!的話題是家庭成員,Fun time板塊介紹了如何制作家譜樹,Cartoon time板塊中Sam帶著Bobby看家庭成員照片。在教學Fun time板塊時,教師呈現Story time板塊的學校開放日場景,引出Mike的一家。教師指出,Mike為了更加清楚地介紹自己的家人,制作了家譜樹,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家譜樹的構成,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接著,教師呈現不同類型的家譜樹,包括延續了兩千五百多年,內容豐富的《孔子世家譜》(見圖2),幫助學生對家譜樹形成更加豐富、具象和深刻的認知,并適時拓展相關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在教學Cartoon time板塊時,教師提問“How many Johns are there in Sams family?”,學生回答“Three.”。教師繼續追問,啟發學生思考并猜測出現相似名字的原因。師生對話如下:
師:Why do they have the same name?
生:Maybe this is their family name.
師:Actually this isnt their family name. This is their name.
生:Maybe because they are cat family.
生:Because they are too lazy to think out of another name. So they all use John as their names.
學生大膽猜測后,教師指出在西方國家,為了表達對杰出長輩或父母的敬意,會給孩子起和長輩一樣的名字。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觀察Sam介紹自己爺爺時的表情,再通過聽錄音中Sam說“This is my grandpa John.”時的語氣,體會Sam的自豪情緒,從而猜測Sam的爺爺可能是一只很厲害的貓。
教師順勢延伸話題,提問學生中國人起名字有什么傳統。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播放短片,介紹古代中國按照輩分起名的傳統。教師指出,隨著文化的發展和開放,年輕人不再受字輩關聯的束縛,只求朗朗上口,意蘊豐富。了解起名傳統后,教師請學生介紹自己名字的內涵和意義,引導學生聯系教材知識和生活實際,感悟起名的傳統和意義。學生在對比中西方起名傳統的過程中對中國文化變遷有了新的認識,在結合自身實際討論起名傳統和意義的過程中增強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三、遷移運用單元知識,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具有雙向性,我們不僅要學習目的語的文化,還要利用目的語溝通本族語的文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單元主題,挖掘和整合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引導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深入理解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意識。
例如,六年級下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Story time板塊介紹了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以及主要城市。縱觀整個單元,對中國文化的介紹較少,只有Culture time板塊出現了長城。因此,教師以Welcome to China為主題設計并實施單元復習教學,引導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從不同方面介紹中國。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顧Story time板塊的內容,思考可以從哪些方面介紹一個國家,并繪制思維導圖(見圖3)。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自身知識儲備,在圖3的基礎上繪制介紹中國的思維導圖。為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思維導圖的內容,教師以Food為例,介紹中國的美食,如Peking duck、Hot pot、Salted ducks等。學生不禁贊嘆中華美食的豐富多樣。教師適時進行文化拓展,指出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各個地方的美食各具特色,如北方人偏愛面食,南方人喜歡煲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從Sports、Animals和 Places等角度出發,以小組為單位,分享中國地理文化知識,并完善思維導圖。
然后,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學生再次回顧思維導圖并發表觀點。有學生提出“Table tennis impresses me most. Because we always win in the Olympic Games.”,也有學生認為“Pandas impress me most. Because our pandas are so cute and special.”。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完成Welcome to China的主題寫作。為了幫助學生在結尾部分實現主題升華,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個詞形容心目中的中國,學生給出的回答包括amazing、interesting、wonderful等。學生通過總結,感受到祖國的山河壯闊,地廣物豐,由此產生深深的自豪感。教師從介紹澳大利亞延伸到介紹祖國,有效引導學生聚焦中國文化,關注自身生活,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接受文化熏陶,建立文化認知體系,彰顯語言的實際意義。
文化意識的形成以知識為起點,理解為手段,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最終建立和發展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在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時,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尊重他國習俗、有效開展交流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教師應立足教材文本,挖掘文化元素;圍繞主題語境,設計教學活動;聯系生活實際,拓展文化內涵,引導學生認識中外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參考文獻:
[1] 錢璇. 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國文化缺失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2] 梅德明,王薔.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 解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杭燕楠.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漸進式培養策略[J]. 教育視界(外語教學),2020(5).
(葉文天,江蘇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學,郵編:2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