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珺
摘要:隨著社會水平的發展,各類新興媒體及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中去,網絡環境作為新聞業宣傳發布的重要依托,對當前新聞的運作和媒介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這些種種更新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聞記者的工作環境和角色定位的認知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記者在面對新的網絡環境時,不僅需要重新對自己的社會角色進行定位,也要根據現實中的實際情況進行準確的新聞報道,助力新聞業更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關鍵詞:網絡環境;新聞記者;角色定位
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技術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廣泛普及,新聞記者在社會上的角色定位也相應發生了改變。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渠道多是以廣播、電視、報紙等途徑開展宣傳工作,網絡環境下的新聞傳播更顯多樣化,如手機、電腦、客戶端、新媒體平臺等。這些傳播途徑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聞記者對角色定位的更新,如何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緊跟時代發展,正確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工作職責,是每一位新聞記者都需努力的方向。
一、網絡環境的現狀
21世紀以來,傳統媒體的宣傳方式已逐漸被淘汰,代替它的是先進的信息技術,每個人只要有手機就能夠知曉天下事,“全民信息”的時代讓社會大眾能夠通過手機快速獲取社會上的熱點信息,其獲取速度甚至比新聞媒體的速度還快。不得不說,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但也存在諸多弊端,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1]。一方面,網絡環境的發展使得新聞信息的聲音“復雜化”,影響公眾的判斷。對于社會大眾來說,只要是事關民生的信息,就會引起他們的關注,加上基于“互聯網+”時代下手機拍攝、發布的便利性,很容易出現“素人新聞”,即民眾發布而出的新聞。這種新聞的出現,缺乏一定的真實性考究,一旦受到廣泛關注就很容易被無限放大,導致新聞信息逐漸復雜化,引發錯誤的社會輿論,從而影響到公眾的認知和判斷;另一方面,網絡環境對傳統的新聞媒體造成一定沖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出現,傳統的宣傳渠道如電視、報紙、電臺等逐漸被人們淡忘,從而產生不小的影響。基于此,新聞媒體在新聞收集、發布的方式也相對應地需要做出改變,由此才能夠在當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獲取社會大眾的信任。
二、網絡環境對新聞記者角色定位產生的影響
(一)網絡環境缺乏有力監管,新聞記者的地位受到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人民群眾獲取有效新聞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多了,新聞的傳播前所未有的迅速。網絡的出現幫助人們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快速獲取來自社會各界方方面面的新聞資訊,很多記者還未趕到第一現場,社會新聞就已經在網絡上發布傳播后迅速發酵。然而,網絡環境畢竟是虛擬的社交世界,目前在網絡監管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很多社會信息的傳播缺乏真實性,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造成虛假輿論的傳播,這就容易給新聞媒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從而影響到新聞記者在社會上的地位。
一方面,互聯網的崛起速度快,很多網絡出現的問題和漏洞前所未有,使得相應的法律法規無法第一時間得到完善,滿足不了當前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影響到網絡環境上對人民群眾的監管,各種虛假新聞頻頻發生,導致社會輿論走向出現偏差;另一方面,部分新聞記者的道德素養缺乏,對于某些社會真相置之不理,任由虛假新聞出現而不處理,從而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另外,很多網民在網絡方面的認識匱乏,對于網絡求真意識不足,容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虛假新聞傳播的始作俑者,最終造成新聞媒體記者在大眾心中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地位動搖。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社會來說,新聞的出現本身就是為了讓事件還原它最初的面貌,具備足夠的真實性、即時性和可靠性,如果因為網絡環境的發展,而使得網絡上出現更多虛假的新聞,對新聞媒體的權威造成沖擊,那么新聞記者就更應該要及時審視一下,自己目前的角色定位該是如何,又應通過何種途徑去改變當前錯誤的角色定位[2]。
(二)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影響到新聞記者的社會定位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信息逐漸透明化,人們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輕松獲取社會信息。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互聯網出現的聲音此起彼伏,眾說紛紜,真假難辨,網絡環境復雜性顯而易見,這就很容易導致網民一時之間無法正確分辨官方新聞和網絡新聞的真假性,錯誤的輿論聲音一經傳播,就會形成蝴蝶效應,快速在網絡世界發酵,從而極大程度影響到新聞記者的社會形象。社會大眾在不停傳播網絡輿論的過程中,由于擴散、分享發布的范圍無法精確到所在地域,就會導致輿論節奏很難掌控,從而加劇社會大眾錯誤認知,深化其對新聞媒體記者錯誤的形象判斷[3]。
(三)網絡環境多樣化發展,部分新聞記者職業素養面臨挑戰
不同于其他行業,新聞業是直接與社會大眾接觸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對新聞記者在職業規范、言談舉止方面的要求也會更加嚴苛,只有每一位合格的記者,都具備公平公正、嚴謹扎實的專業素養和勤奮樂觀、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才能確保每一條新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當前復雜多樣的網絡環境下,新聞記者的工作平臺也隨之變得多樣化起來,尤其是虛假新聞的頻繁出現,很容易會引起不法分子的覬覦,在社會上散布不實謠言,引起民眾誤解[4]。面對這樣復雜的環境,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就顯得至關重要,新聞記者不僅要在社會熱點事件發布之前再三確認事件的真實性,把控好輿論發酵后的導向,同時也要存有正義、客觀的職業素養,杜絕為了博取社會眼球和關注,不顧職業道德規范,惡意扭曲新聞事實和夸大事件真相,這樣不僅會嚴重影響到新聞記者的社會形象,導致其對自身角色定位產生偏差,嚴重者甚至會對社會秩序產生破壞,誤導社會大眾。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想在網絡環境下平穩發展更新,必須提升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職業素養,保證每一位新聞記者都能夠具備公正客觀的新聞態度,尊重新聞事實,勇于維護新聞真相,由此也才能夠最大化維持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形象,確保新聞記者對自身角色定位有一個準確的判斷[5]。
三、基于網絡環境對新聞記者角色定位的有效構建
對于新聞媒體來說,要想在當前網絡環境下賴以生存并能夠穩定發展,就需要每一位新聞記者能夠明確自己作為一名社會宣傳工作者的責任,只有正確、客觀地去看待自身作為新聞記者的社會職責,才能夠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精準報道每一條社會新聞,將虛假新聞扼殺在搖籃里。網絡環境下的新聞報道,不僅需要以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為切入點,同時也需要新聞記者秉持客觀公正、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全身心在新聞報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將正確的真新聞準確傳遞給人民群眾。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樹立正確的新聞媒體意識,致力于網絡監管監督工作
對于新聞媒體來說,一個健康良好的網絡環境至關重要,這離不開建立健全的網絡法律法規,也離不開廣大網民的共同配合,同時這也是新聞記者評估自身角色定位的重要保障。不得不說,當前網絡發展速度之快,很容易讓新聞媒體由于慢于社會傳播,而受到權威打擊,因此,加強網絡監管,構建良好的新聞網絡環境可謂迫在眉睫。一方面,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到,當前我國關于新聞網絡的法律法規還比較少,有的都不具備絕對的可行性,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及時針對現有的網絡漏洞,進行網絡管理的規范化,對于網絡平臺的搭建在精不在多,對于惡意造謠、編造謠言者也不能手軟,只有嚴懲傳播虛假新聞的人才能夠讓大家引起重視,還給網絡一個干凈的環境;另一方面,新聞記者作為傳播新聞的一把手,也要做好自身約束管理工作,明確自己作為新聞記者,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無論是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后,都要積極維護新聞媒體的形象,秉承客觀真實的心態去為社會傳遞新聞,對于虛假新聞的出現要第一時間予以制止,由此才能夠更好地對自己的工作作出正確的角色定位,為新聞媒體的進一步發展保駕護航[6]。
(二)秉承公正公開的新聞媒體意識,引導輿論正確導向
在當前復雜多樣化的網絡環境中,輿論導向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新聞記者對自己的角色定位。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利用網絡去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輿論影響的作用也逐漸被放大化。因此,新聞記者作為發布新聞信息的第一人,要重視輿論方向的正確引導,對惡意散播謠言的“愚民”嚴懲不貸,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首先,新聞記者在面對網絡輿論的時候,應該要做好協調工作,尋找到輿論的源頭,客觀判斷民眾輿論與官方信息,借助官方權威機構的配合,有效進行輿論的引導,讓廣大被蒙蔽的民眾及時改變方向,不被虛假消息所誤導;其次,新聞記者也要巧妙借助當前的網絡交流工作,以此來減少不必要的工作分量,通過與廣大民眾在線交流溝通,實時為他們傳遞正確、真實的新聞信息,及時將虛假的信息切斷,避免發生不必要的錯誤輿論;最后,新聞記者應認識到網絡信息存在碎片化的特性,因此對于可能出現的“漏網之魚”,也不能輕易放過,應在虛假信息出現的第一時間快速傳達真實信息,加強新聞媒體在社會上的權威性,有效避免后期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錯誤輿論導向,引發社會動蕩。由此,新聞記者只要能夠在這一過程中認清楚自己的職責所在并付諸行動,那么如何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定位,自然也就水到渠成[7]。
(三)以平等的姿態投入新聞報道,增強角色定位的意識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新聞記者,積極落實新聞采、播、編的工作是基礎義務,提高自己作為新聞記者的敏銳性,能夠根據合適的時機對社會信息進行有效的新聞宣傳和報道,則是每一位新聞記者的職責所在。基于此,新聞記者應以平等的姿態去看待每一次新聞信息的宣傳工作,對于不同類型的新聞報道,要及時找準契機,確保自身報道的新聞和實際的新聞發生時間保持同步,讓社會大眾都能夠及時獲悉社會的最新動態;另外,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記者也要站在宏觀的角度審時度勢,控制網絡輿論的導向,由此才能夠給予網絡世界一個干凈的環境,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四)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鞏固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
新聞記者作為連接社會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在開展新聞宣傳工作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要保證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尊重客觀事實,從始至終都要保持客觀、公正、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每一次新聞事件,絕不可因一己私利而做出歪曲社會信息真實性的惡劣行為。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對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進行有效提升:定期組織新聞記者進行政治培訓,加強其新聞責任意識。作為新聞記者的政治主心骨,新聞業要端正新聞宣傳的態度,定期對每一批新聞記者開展相應的政治培訓工作,通過日常的微信群、朋友圈宣傳,加強新聞記者的新聞責任意識,同時也可以多讓新聞記者外出進行民生采訪,讓他們在采訪的過程中,感受社會大眾的生活,引起記者的共鳴[8];及時對不實新聞信息進行調查,對新聞記者敲響“真實信息報道”的警鐘。在當前復雜多樣化的網絡環境下,一旦出現真假難辨的網絡謠言,且記者無法進行準確辨別時,相關部門可針對性進行有關的跟蹤調查,幫助新聞記者對信息進行真假辨別,繼而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大眾提供可靠的新聞消息,及時扼殺謠言的四處散播。由此,也可以在進行信息調查的過程中,對新聞記者敲響警鐘,讓新聞記者明白在新聞宣傳的過程中,要時刻杜絕虛假信息的出現;充分發揮新聞記者的專業水平,樹立良好的新聞媒體形象。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新聞記者在進行信息發布的時候,必須要秉承認真負責的職業操守和客觀嚴謹的邏輯思維,對新聞內容進行編輯,確保言語表達的真實性和嚴謹性,提升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另外,對于可能出現的不實新聞信息,新聞記者必須要有警惕之心,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處理,避免因失誤造成輿論失控,對社會秩序產生不必要的傷害。只有新聞記者自覺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才能夠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有一個積極的認知和影響[9]。
四、結語
在當前網絡環境下,快捷便利的網絡宣傳渠道,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如果還是沿用傳統的角色定位,已經無法再適應當前的職業發展。因此,新聞記者應該要與時俱進,及時改變角色定位的思維觀念,在復雜多樣化的網絡環境下,秉持公正、客觀、積極的工作態度,嚴于律己,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堅決抵制虛假信息的傳播,及時引導正能量的社會輿論方向,在進行新聞發布之前也要確保編輯工作的嚴謹性,不斷提升新聞質量,確保新聞業得以有序發展,從而為新聞媒體事業作出更好的貢獻與助力。
參考文獻:
[1] 李剛.網絡環境下新聞記者角色定位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8(7):90-91.
[2] 李海東.網絡環境下新聞記者角色定位研究[J].傳媒論壇, 2018(67):88-89.
[3] 仝品杰.網絡環境下電視臺記者的角色定位及新聞采訪對策[J].科技傳播,2016,8(16):33-34.
[4] 章敏輝.論融媒體時代紀錄片發展與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9(18):89-90.
[5] 鄭英.融媒體語境下電視微紀錄片創新發展趨向[J].電視指南,2019(13):54-57.
[6] 黃文秀.網絡時代報紙記者的定位及發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24):45-46.
[7] 謝國勇.淺析全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J].新聞研究導刊,2016(22):66-67.
[8] 扎西央宗.新通信環境下的電視記者角色定位與新聞采訪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6(16):78-79.
[9] 汪小英.基于網絡環境下新聞記者角色定位分析[J].求知導刊,2015(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