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杏蘭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讓提問之花綻放,教師優化課堂提問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集中注意力,啟發學生思考都有很大的作用。它既能加深學生對小學語文知識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更有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策略
小學生因年齡較小,好奇心較強,注意力易受外界影響,理解知識的能力較差;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抓住學生的特點進行課堂提問教學,優化提問方式。與此同時,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通過對關鍵字的優化提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扎實地掌握語文教學內容,讓提問之花在小學語文課堂綻放。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的重要性
不管是以前的應試教育還是現在的素質教育,課堂提問都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注重課堂提問的合理性、技巧性。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語文課程教學的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例如,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時,就應提出相對簡單易懂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思考探索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提問技巧
(一)注重發問過程中問題表述的準確性
高效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獲得新知識。在此,“有效問題”不僅指問題本身,還包括教師提問的方式。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缺乏理解力,在提問過程中,如果教師用較抽象或模糊的語言來描述問題,學生就很難準確地抓住問題的核心,使自己不能理解問題,就很難回答問題,最終導致課堂提問流于形式。用簡單明了的語言來表達問題,讓學生通過聆聽就能準確把握題目的意思,從而有效地回答問題。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課,在開始組織閱讀教學時,首先以文本標題為基礎,用簡單的語言向學生提問:從我們的標題來看,這篇文章設計成了“將”和“相”兩個字,展示了“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兩個人和好之前,就已經發生了矛盾,那么,這兩個人之間又是怎么回事呢?他們是如何從不和到和的呢?這樣問題的描述清楚易懂,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能讓學生把握文本閱讀的方向,為以后深入分析文本,探索故事發展的脈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合理把握提問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各學科教學活動的時間安排是固定的,教師在教學前應做好科學合理的計劃,在確定課堂提問時機的基礎上,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做到以下幾點:充分了解教學各環節、各環節的工作流程,巧妙地安排到關鍵時刻進行提問,以達到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提高學生關注的目的,同時有效地突出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使學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積極解答問題,這樣,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開展。例如,教師可以抓住課堂導入這個環節進行課堂提問,達到讓學生分散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的目的。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荷花”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開始的時候,就可以向學生提問,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談論自己心目中荷花的樣子,你愛荷花的原因等等,讓學生自主地探索、交流,進入課堂。教師也可以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過程中,通過設置精練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如讓學生說出“荷花之美體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是如何描述的,使用了什么描寫手法等,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地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究。
(三)注重學生在叫答環節的差異
等待回答后,老師需要選擇學生回答問題。它是課堂提問的一般步驟,也是必要步驟。對小學生而言,由于其自身的學習經驗和能力的不同,個性差異比較明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引導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探索知識。這同樣適用于叫答環節。教師若一味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將使“中等生”和“學困生”邊緣化,不利于語文教學的開展。若老師給中等生和學困生解答問題的機會,就能滿足他們的語文學習需要,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實施課堂提問活動時,我會根據學生的難易程度來選擇合適的答案。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一課,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讓學生對大自然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從而產生對自然的熱愛。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圍繞“大自然對人類及事物有哪些影響”這一主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問題。如,學困生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大自然都傳遞了哪些聲音?中等生則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本課是一篇什么類型的文章?作者運用了什么描述手法來描繪大自然的?使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而學優生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這篇文章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不同難度的問題來思考文本,從而在不同層次上形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四)提高問題的互動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巧妙的課程設置,旨在促進課堂對課堂的積極主動參與,實現課堂教學的良性互動,使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吸收和內化。因此課堂提問的設置應以互動為主,擺脫以往課堂中學生靜坐、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設置課堂提問,教師應在提出問題后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以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問題,激發其背后蘊涵的信息和知識的動力,在互動的氣氛中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從而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講授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圍繞教材的內容向學生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如,在紙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是如何記錄文字和傳遞信息的?為什么只有蔡倫改良的造紙術得以流傳下來等等。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在討論、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讓提問之花綻放,充分結合學生的好奇心引導提問,應創新提問方式,根據教學內容,采用抓住關鍵字等多科方式提問,使學生圍繞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進行思考,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相關知識,從而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策略的探究”(課題編號:GDXKT2817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陸宇婷.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青春歲月,202,(23).
[2]達菊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發言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9(12).
[3]李雙寅.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J].學周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