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顯洪
摘要:處于全面公平教育的背景下,轉化學困生已經成為了當下實施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想要實現素質教育,就要面對所有的學生,保證學生綜合、全面發展;尤其是形式化和一言堂式的教學、遷移能力不足以及一刀切式的教學評價都是導致學困生出現的因素,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與觀念,促使學生參與到深度學習活動中,挖掘數學知識的核心,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提高對知識的理解,進而在組織的實踐活動中加強對數學的認知,便于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推動學生向著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小學高段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
1.難以把握數學知識本質
小學生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都把學習當做是自身之外的學習任務,為了應付教師進行了淺表的學習,這樣不良的學習方式和想法對學生整體的學習很不利。在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經常使用淺加工的方式,相當于加強學習了描述性知識;而對知識的加工,學生使用的都是重復記憶的方式,只不過效果也不理想,無法及時把握深層的數學知識點。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經常使用這樣淺層的加工方式學習,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能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認知都只達到了基本水平,那么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習任務量增大,這種類型的學生可能會因為之前學習基礎不扎實導致其學習成績不理想。
2.遷移能力欠缺
學會學習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人是不是會學習并不是參照其分數,需要看這個學生對學習的轉移能力;在數學學習中想要挖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就要看其對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數學方法以及數學結果的影響。其實數學思想、知識、技能、方法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影響,各個因素都是相互聯系的,學生一般都處于這樣的知識結構中,可相關知識卻無法喚起學困生這樣的認知結構,那么學困生學習的數學知識體現的比較散亂,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運用,這就是因為學困生學習轉移能力不足導致的,會阻礙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進度。
3.無法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深刻理解
傳統的教學評價已經形成了快速且簡化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可以稱之為“堂堂清”,也就是學生把握并記憶教師這節課堂講述的數學知識,也就是常說的一言堂式教學,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需要掌握很多的數學知識,并快速記憶。可有的事實類與探究操作類的數學知識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是無法讓學生短時間記憶的,特別是小學生本身就缺乏自主性,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長久在教師講解的環境中自主思考與探究,比較依賴教師直接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就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把握能力不足,對相關的內容理解淺顯。
4.教學評價僵化
隨著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目前教學評價呈現的情況已經不符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隨著新高考的實施,這個考試效應開始縮減,可部分小學還在使用傳統的評價體系,單一落后的評價方式直接以學生的分數來評判,學生在這樣的評價中成為了學習差的代表,進而逐漸開始出現很多的學困生,教學評價過于注重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高段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深度學習探查數學知識核心
深度學習就是學生對數學本質內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養成數學核心素養。深度學習一般是運用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中,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組織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等不同方面的數學思維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師可以選擇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建設情境,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經驗,吸收數學中有利用價值的內容。進而探討怎樣把學生帶入到深度學習中是教師目前需要深思的問題,學生在小學高年級學習期間,因為個體差異的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制定適合學生深度學習的數學問題;教師還要根據不一樣類型的教學任務,使用不同的方式轉化學生深度學習,對于認知能力低的學生需要把學生放置在整個數學脈絡中開展;而認知能力處于中等的就要選擇探究式問題,幫助學生清楚問題的重點;當然還有認知能力高的學生,就可以給學生建設情境,提出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直觀的學習。這個時候教師還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看其思維有哪些改變。
2.學習遷移能力加大頓悟性
想要化解學生在高年級中的學習難題,就要進行多次嘗試,提高學生的感悟,使其能在瞬間頓悟,這樣即便是學生平時無法解決的難題,可能在不知起因的情況下也能解決,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經驗,建立新舊問題間的關聯,當然這就涉及到了學生對學習遷移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需要考慮學生學習遷移需要什么條件,幫助其尋找合適的遷移方式,收獲良好的效果;這也是學生抽象思維轉為具體思維的過程,教師注意在教學期間遵循一般到具體的原則,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能力。
學生到了小學高年級之后,其學習的數學知識以及之后還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間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可以引導學生探索新舊知識間的共同點,建立雙方溝通的渠道。像教師給學生講解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先讓學生了解長方形,然后推測四邊形的特點,進而搭建這兩者的聯系,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能轉移長方形的知識來運用。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讓學生使用合適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轉移能力,像給學生安排學習過的某個單元進行思維導圖,通過加工相關的知識建立知識框架,能幫助學生快速處理問題。
3.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加深數學理解
學習困難的學生很重要的一個點是對數學知識不了解,只能在重復的過程中不斷熟悉數學知識,這樣的理解比較片面,傳統教學模式也無法給學生學習帶來新意。教學課堂可以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在實踐中學習是目前小學生收獲知識常見的方式,學生對切身教學中獲得的學習經驗有很深的印象。數學教師要在開展的實踐教學中,采用多元的實踐方式,像實驗、參觀等,針對不同類型的數學知識選擇合適的方式開展教學;像概念性質的數學內容,就可以讓學生自我感受,清楚數學知識的價值與形成背景,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而實踐操作類的問題則是要給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讓學生結合實際的數學問題進行學習,提高其學習經驗。
4.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傳統教學評價過于重視學生的數學成績、分數,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應該注重以學生學習為主作為評價內容;小學數學教學評價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成就,即便是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也應該收獲不同的肯定,這也可以作為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學習成績;當然教學評價要重視學生的長久發展,使用激勵的方式推動學生快速成長;另外,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學習,及時化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教師和學生自身都需要轉變自己教和學的方式。尤其是處于終身學習的環境中,教師必須要清楚自我評價和自我學習是學生不可缺少的環節,當然教師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前,要先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促使學生在不斷反思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特別是是在智慧教育環境中,必須使用智慧的方式實施教學評價,數據是實現評價的依據,教師能直觀看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瑋琪.小學高段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03):118-120.DOI:10.16322/j.cnki.23-1534/z.2021.03.041.
[2]久西吉.藏族地區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2):284-285.
[3]孟蕊.芻議新課改下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學周刊,2020(26):25-26.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