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彬
摘要:在現代化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各種信息化手段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為當代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了新的渠道。微課是新課程背景下運用最為廣泛的手段之一,其核心即通過視頻片段,給學生營造出一個半結構化的學習“小環境”,讓學生在短時間進行重難點知識探究,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本文結合微課資源的內涵、優勢,提出了幾點微課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微課資源;初中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引言:為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我國推出了新課程改革,致力于構建出“以人為本”的課堂教育觀,打造出開放型、民主化的現代化育人環境,從而培育出知識與技能并重的新時代人才。微課是新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其具備靈活多變、短小精悍的特征,通過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穿插視頻內容,打造出生動形象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并幫助學生在微課的“精講”下,有效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吸收和運用。因而,關于微課這一新型教育資源如何深度應用到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當下信息技術教師需要著重探究的問題。
一、微課的概念及其應用意義
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讓微課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新范式。微課是信息時代誕生的教學手段之一,是一種現代化教育資源,具有短小精悍、精明簡潔的特點。通過該技術的運用,輔助教師更加精細地講解知識點,將一些編輯、制作、設計、軟件應用等操作步驟直觀地呈現出來,并配以講解,既幫助學生理解,也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其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進而達到提升教學效益的目的。但就當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仍習慣于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在觀念上較為固化,尚未將微課資源深度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關于如何實現微課資源的靈活有效運用,則需要當代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樹立正確的現代化教學觀念,加強教學研討。
二、微課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注重微課課件制作
微課的制作是保障教學效益的核心,也是確保微課和初中學生實際情況得以深度融合的前提。在運用微課資源的過程中,廣大初中信息技術教師不能一味地去剽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勞動成果,直接去下載一些制作完成的微課視頻。為更好地體現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在目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需要自行制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微課視頻,保證微課教學能夠完全匹配和適合中學生,讓學生能夠完成高質量的學習。首先需要結合教材內容,找出其中的重難點,對于一些操作性內容,需要配以詳細的視頻講解,編輯腳本文字,在微課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特征,以保障微課能夠有效吸引其注意力,保障其學習效果。其次,微課的制作也可以源于拍攝、錄制等,教師可以將一些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用視頻的形式錄制下來,然后進行剪輯,從而實現微課的制作。
(二)注重預習和復習
預習和復習是學生微課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兩個環節。學生在預習和復習過程中可以借助微課有效吸收和鞏固所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提前將教學內容制作成視頻,及時上傳至校內學習平臺,使學生進行自學。這一學習過程是比較高效的,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學習時間,也能夠正確掌握知識點。同樣,教師還要進行課外延伸,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讓學生接觸更多新的信息技術知識,使他們的知識儲備越來越充足。學生如果對課上的一些知識沒有及時掌握,可通過觀看微課復習相關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習更加高效。
(三)利用微課進行“精講”
初中信息技術中很多操作性知識都具備復雜性特征,通過教師口頭講解,部分學生則跟不上教師的速度,難以有效掌握。微課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精講”,能夠將一些操作類知識進行多角度、多細節上進行講解,學生在微課的幫助下,其理解難度也會大幅度降低。由此,為保障學生的聽課效果,信息技術教師應充分收集網絡資源,將其制作成靈活多元的微視頻,在課前或者課中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微課的幫助下更加細致地掌握知識。比如,在“圖片的加工”的教學中,教師先進行情境導入:“老師今天準備了一幅夜晚的景色圖,你們看漂亮嗎?同學們請看屏幕。”教師隨即用多媒體進行展示,然后繼續問道:“如果要讓這幅圖片晚上的天空出太陽,需要怎樣加工呢?”學生在討論后,教師適時展示微課,微課中展示:先打開圖片、利用工具箱、點擊編輯、選擇復制...等流程一步步呈現出來,學生根據視頻步驟,自己一步步去完成操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探究和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操作中會不斷完善自己的信息技術思維,快速掌握操作步驟,最終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效果。
(四)科學劃分微課教學時間
時間劃分是微課教學中的關鍵之一,針對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無法有效分配微課教學時間的現狀,需要教師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征進行合理劃分。當下國內所采用的微課教學體系主要分為兩種,其一是固化型教學模式,其二是靈活性AB課堂教學體系。固化型教學體系中,將A型課堂教學作為展示類課程,展示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微課、短視頻教學等,B型課程則被稱之為自主課程,即學生可以自主規劃學生時間和任務展開自主學習,有效、有序地汲取知識,突破重難點等,從而取得最佳效果。而靈活性的AB型課堂教學模式即轉變原有的課堂時間設計結構,將原本40分鐘的課程時間縮短5到10分鐘,并將縮減支出的時間和自習時間相互融合,在該時間內,學生既可以自主學習,也可以復習之前的知識,在靈活性微課教學體系下,既能夠充分利用教育時間,也能有效解決學生自主學習欲望低下的問題。信息技術教師可靈活運用以上兩種微課教學體系,規劃微課展示的時機和時間,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總結:綜上,時代的高速發展讓微課資源走進了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為信息技術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渠道。但就實際情況來看,微課的運用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部分教師微課課件制作水平不足、微課運用時機把握不到位等。因此,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既要意識到微課的優勢,也要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用發展的眼光,全新的視野,挖掘微課資源,實現微課教學的全方位優化,最終切實保障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娜.微課資源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學苑教育,2021(30):23-24.
[2]梅學立.巧用微課資源優化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J].家長,2021(0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