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芬
本文系2020年度濟源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雛鷹”勞動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JY201603)研究成果。
摘要:目前,教師普遍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從而忽視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進而缺乏對幼兒勞動觀念的培養。有的幼兒園在開展勞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形式較為單一,往往以說理居多,忽視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這樣勞動教育工作并不能對幼兒產生實質意義上的效益。該文以幼兒園課堂教學視角,深刻剖析了幼兒園勞動教育中幼兒勞動意識的培養,期待獲得一些借鑒價值。
關鍵詞:幼兒教育;勞動觀念;培養
引言: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對幼兒勞動觀念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大班幼兒教師更加應該探討怎樣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同時鍛煉他們的獨立能力。
一、培養幼兒勞動觀念的意義
在新時代條件下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幼兒一定要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如此才能讓自身變成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我們都應注重對幼兒的勞動觀念的引導,科學的指導,使幼兒形成健康的勞動習慣,培育幼兒從小熱愛勞動、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二、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方式
1、勞動教育多元化,提高幼兒對勞動的認識
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勞動教育多元化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一是可采取講故事、看圖說話等方式,讓幼兒明白愛勞作的幼兒最可愛,明白唯有勤奮的幼兒才會有回報,從而達到教育幼兒熱愛勞動的目的。二是可以透過成人勞動,讓幼兒們用眼睛仔細觀察、看視頻等方法間接或直觀地了解各行各業人們的實際工作,讓幼兒們說說自己所看所想,與他們一起了解各種崗位的人們是怎樣來工作的,這樣能夠更直觀地使幼兒們理解勞動的方方面面。
2、在日常自我服務中培養勞動習慣
日常生活是幼兒培養勞動觀念的大講堂,因此通過學會穿衣服、鞋子等一些簡單的勞動,可以有效地培養勞動習慣。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較強,他們大多能獨立自主地做好一些力能夠及的小事。為此,可以設定值日生崗位,規定值日生做好:每日打掃區角柜、玩具盒子,進餐前后擦桌椅板凳、收疊毛巾等;通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逐步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讓勞動從“我”做起。
三、培養幼兒勞動觀念的有效途徑
(一)以生活為教材,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
對于幼兒來說,樹立勞動觀念是關鍵。生活即教育,幼兒已經具備動手能力,通過教師本身的示范和不斷的講解,會讓幼兒更直觀地學習不同的技能,而且當幼兒完全學會了每一個技能之后,他們都會有相應的成就感,也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為以后學習各方面的技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以生活為教材的教學中,可以融入一些兒歌,在講解完兒歌后結合兒歌中的內容,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與勞動能力。例如,在小小手這首兒歌中,有很多與手有關的活動,例如擦桌子,洗手絹,整理物品等。再比如,在講解完值日歌這首兒歌后,教師可以在班級內成立值日表并設立小小值日生,在和幼兒們探討的基礎上共同制定值日生的工作分工,擦桌、擺放椅子、收拾整理班級物品等。很常見的勞動交給幼兒,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也可增強幼兒的生活能力及自律意識。通過日常生活的滲透,幼兒們在自然的狀態下學習到了自己做事的本領,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掌握了一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最關鍵的是幼兒們在這個過程中樹立自信,逐漸養成勞動意識。
(二)游戲進課堂,培養幼兒勞動觀念
1、在游戲中體驗勞動的快樂
幼兒活潑好動,游戲是他們最適宜的學習方式。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及獨有的學習方式,我們在游戲中讓幼兒自然習得勞動技能。例如:我們在課堂創設了積木組裝平臺,幼兒們自由組裝各種積木,在組裝的過程中幼兒自然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工具。游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幼兒玩,而是在于引導、支持與促進幼兒的學習活動。如:模仿老師做事等。幼兒正是通過這些游戲來模仿成人的勞動,體驗勞動的感受,從而萌發幼兒熱愛勞動的情感。教師在課堂中應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對每個幼兒的了解,使不同的幼兒體檢不同的游戲角色。總之,是以全體幼兒體驗勞動快樂為最終目的。
2、在故事表演中強化
故事因有生動、豐富的故事情節深受幼兒的喜愛。為此,我們利用故事讓幼兒在聽、講、表演的過程中強化勞動意識。例如:我們可以通過讓幼兒們分別飾演《不愛刷牙的小獅子》這則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帶給幼兒們啟示。表演的是小獅子不愛衛生,不喜歡刷牙,他的嘴巴越來越臭。他分別找小兔、小熊、小象玩,小獅子一張嘴,把大家都熏暈了,沒人跟他玩;回到家跟獅爸爸說話,爸爸也感覺小獅子嘴很臭,在爸爸的勸說下小獅子每天按時刷牙,小伙伴再也沒有嫌棄他的故事。通過演繹這則富有夸張色彩的故事,使幼兒們更加懂得勞動的重要性。
(三)通過公益勞動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
當大班的幼兒的勞動延伸到公益勞動為集體服務,在日常的幼兒園生活中,他們就會主動幫助教師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在下課之后幼兒主動幫助老師整理書籍到相應的書柜上;把玩過的玩具都整理歸納,放置回原來的位置。
(四)建立家庭檔案,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
建立家庭檔案在幼兒勞動觀念培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此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家長為輔助,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
1、布置家庭勞動常規任務
在家庭生活中,教師為幼兒布置合適的家庭勞動任務,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參與下,為大班幼兒創造更多的勞動機會。例如:按時給家里面的花草澆水。
2、做好家庭勞動日常記錄
幼兒參加家庭勞動過程中,家長及時觀察幼兒的行為,記錄到幼兒家庭勞動檔案當中。另外教師需要建立持久性的常規機制。
3、建立家庭勞動評價體系
幼兒參與家庭勞動的過程中,老師和父母要形成有效聯系激勵機制,為幼兒的優秀行為予以更多的激勵和表揚,以推進幼兒家庭生活生產勞動良好習慣的形成。同時指導教師構建家庭勞動獎勵機制,以物質和精神層次的獎賞相結合的形式調動幼兒參與勞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幼兒社會勞動意識的建立要通過持續培育,并且日復一天、年復一歲的探索來完成。所以,幼兒教師要將勞動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長久保持并反復地強化,最終讓幼兒樹立熱愛勞動的意識。
參考文獻:
[1]池瑾、冉亮.學前幼兒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袁家銀.從家庭入手,培養幼兒愛勞動的習慣[J].好家長,2011(2)
[3]陳金華、杜學元.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與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3)